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72篇
测绘学   90篇
大气科学   102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229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改进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在基坑预测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坑预测问题关系到工程施工的安全,在施工过程中对基坑进行周密的监测和变性预测分析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传统预测模型存在固有偏差和可靠性低的缺点,采用新陈代谢的原理对无偏灰色加权马尔科夫模型进行改进。该模型先用无偏灰色模型拟合系统的总体变化趋势,然后,对拟合残差进行马尔可夫状态划分,并根据各阶权重对不同步长的转移矩阵进行加权处理,用加权后的无偏灰色马尔科夫模型进行预测。在每一步的预测中,利用新陈代谢的原理不断更新建模所使用的数据。将该模型用于基坑沉降预测,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实验表明:基于新陈代谢的无偏灰色加权马尔科夫模型提高了基坑沉降预测的精度和可靠性,预测精度与未改进模型相比提高了8.54%。  相似文献   
32.
针对无法将GPS测得的大地高转换为正常高,而传统的几何水准测量方法费时、费力且效率低等问题,采用GPS水准综合模型拟合局部地区似大地水准面的方法,根据拟合求取的高程异常对该地区的GPS点进行大地高向正常高的精确转换。结合Matlab软件,利用GPS水准综合模型对局部区域进行高程拟合,与传统的几何水准测量成果对比,在局部控制测量中应用GPS水准综合模型对高程拟合的精度较高,能满足局部地区GPS控制测量的需求,并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3.
杨帆  薄成 《测绘科学》2012,(2):143-145
本文针对工程实践中DWG数据到ArcGIS转换的实际需要,基于转换工具FME,采用FME Workbench构建转换模块对DWG数据转换的方法,研究了利用FME Workbench构建转换模块的关键技术和对转换后GIS数据的检查。通过以阜新腰梅力板的DWG数据为例,实现了对DWG数据到ArcGIS的Geodatabase数据的转换,并对转换后的数据进行检查、整理。结果证明,本文所采用的转换方法良好,节省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4.
35.
在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一段沉积期,为歧口凹陷最大湖扩期,在西南部整体古地理为宽缓的湖湾环境,气候潮湿温暖,物源供给较弱,在这种条件下,该地区发育大面积的碳酸盐岩沉积,以白云岩夹油页岩互层分布为特征。利用歧北斜坡两口重点井的岩心资料,对该区内的白云岩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湖平面的升降决定了古地理环境,直接影响了白云岩发育的类型。歧北高斜坡区,水体较中斜坡浅,自下而上发育生屑灰岩、微晶云岩、灰质云岩、云质灰岩,表明古地理环境由粒屑滩—局限洼地—湖湾的演化过程;而在歧北中斜坡区,位于港西凸起周缘,早期主要为浅滩环境,发育灰质云岩和云质灰岩,向上过渡为微晶云岩、泥质云岩、泥岩,湖平面的多次升降,决定了该区古地理环境由浅滩—局限洼地—湖湾—半深湖的演化过程。通过地质钻探,该区在部分区域的白云岩已发现油层,证明该区白云岩储集层具有良好油气潜力,白云岩储集层已成为歧口凹陷古近系非常规油气增储的重要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36.
杨帆  庞雪娇  吴猛  刘淼  陈井胜  李斌 《地球科学》2019,44(10):3209-3222
内蒙古赤峰金厂沟梁地区出露的中生代花岗岩类对确定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中生代构造格局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西台子岩体、金厂沟梁岩体、小西沟岩体及西对面沟岩体进行了锆石U-Pb(LA-ICP-MS)年龄测定、地球化学分析及Hf同位素测定.西台子岩体及金厂沟梁岩体锆石U-Pb测年结果分别为220.5±2.1 Ma和225.5±1.7 Ma,为晚三叠世,两个岩体具有右倾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均为弱的正Eu异常,锆石εHf(t)的变化范围分别为-8.0~-3.0和-5.7~-2.3;小西沟岩体的锆石U-Pb测年结果为162.5±1.6 Ma,为晚侏罗世,(La/Yb)N比值为0.14~0.51,其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谱显示稍向左倾的"V"字型,弱的负Eu异常,锆石εHf(t)为-7.3~-4.4;西对面沟岩体锆石U-Pb测年结果为128.2±1.1 Ma,为晚白垩世,具有右倾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弱的正Eu异常,锆石εHf(t)为-11.4~-10.4.西台子及金厂沟梁岩体为I型花岗岩,小西沟岩体为A1型花岗岩,西对面沟岩体为C型埃达克质岩石,其源区均为华北克拉通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西台子岩体、金厂沟梁岩体可能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后地壳伸展的动力学背景之下,小西沟岩体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海闭合后的伸展构造背景,西对面沟岩体形成于地壳减薄过程中局部加厚的构造背景之下.   相似文献   
37.
从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数据中提取找矿地球化学信息是目前化探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划分是提取找矿地球化学信息的关键,而地球化学数据是成分数据,具有闭合效应,使得数据在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时需进行变换。笔者采用东昆仑东段水系沉积物中11种常量元素的含量数据,通过ILR数据变换后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因子分区结果,结合EDA法,对样品数据进行分区标准化,以标准化后的值来圈定异常。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利用ILR变换后的因子分区标准化方法所圈定的异常可以去除地质体中高背景值的影响,与矿床空间位置对应较好,且该方法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实际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8.
大别山北缘的晓天—磨子潭韧性剪切带主体发育在北大别片麻岩之上,具有近水平左行剪切的运动学特征;剪切带自中心向外围依次发育超糜棱岩、糜棱岩、初糜棱岩、变形片麻岩(片岩)、围岩,发生变形的主要造岩矿物包括石英、长石、角闪石、云母等。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和矿物颗粒形态学优选方位统计显示,随着糜棱岩化程度的加强,主要造岩矿物平均粒径均呈递减变化;矿物长短轴所反映的应变均呈加强的趋势,矿物长轴与X的锐夹角皆逐渐变小;以90°为一个区间统计的矿物长轴定向显示,变形矿物的长轴在钝角区间(顺剪切方向)有优选,以15°为一个区间统计的矿物长轴定向显示,矿物定向存在一定对称性,即在锐夹角区的优选区间和钝夹角区的优选区间互为补角区间。此外,云母矿物的应变在不同样品中均显示最大,其次为石英、角闪石、长石;随着构造岩类型的不同,应变的变化趋势最明显的也是云母,其次为石英,角闪石和长石变化不明显;矿物长轴与X轴夹角的统计表明,云母、角闪石长轴与X轴锐夹角比石英、长石均偏小。矿物的变形还表明,指示剪切带剪切方式最明显的是云母类矿物,尤其是云母鱼构造,是判定运动方向的可靠标志,其次是角闪石,较之斜长石更易形成不对称残斑构造;综合矿物在剪切带中的含量和分布,结构特点,以及对剪切带应变反映的"灵敏性"等方面的因素,石英矿物最能表现剪切带的整体应变状态,是较为理想的应变标志矿物。上述结果表明不同矿物随变形环境的渐变,在粒径、应变、形态学优选等方面具有较统一的变化,即不同变形矿物在反映剪切带的剪切作用方式、应力—应变等特征时是较为一致的;同时不同矿物在上述变化中又表现出区别于其他矿物的各自特点,这反映了矿物自身的晶体结构、结晶形态、力学性质、变形习性等特性。所以,对于研究韧性剪切带而言,针对不同研究内容,要综合不同矿物的变形情况来选取合适的变形矿物及其变形组构来研究,才能得到更准确的结果和更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9.
陈井胜  李斌  刘淼  杨帆  李伟  张立东 《地质论评》2019,65(Z1):47-48
正近些年研究显示华北地台北缘存在一条近东西向展布的早三叠世后造山的花岗岩带,在吉林东部,内蒙古中部及西部地区具有发现,但在赤峰敖汉旗地区还未见报道。本次工作在敖汉旗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从原来侏罗纪岩体中重新厘定出一套正长花岗岩,本文对其年代学及地球化学进行介绍,以探讨华北地台北缘中段-东段过渡带的古亚洲洋闭合时限。  相似文献   
40.
桐柏山太白顶、殷店和天河口一带,发育有大量的L构造岩,拉伸线理极其发育,面理较弱,线理产状向南东东倾伏,倾伏角为1°~20°。桐柏山L构造岩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在三维空间上,L构造岩强烈发育杆状构造,这种“杆”状构造是由大量沿X轴方向定向排列连在一起的椭球体矿物构成的,其变形机制主要为石英的颗粒边界迁移和长石的位错蠕变,形成的平均压力为0.59GPa,平均温度为550 ℃~600 ℃,形成于中-高温-中压环境,变质相为高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形成深度大致在15~20 km,属于中地壳的产物。L构造岩在桐柏山的发现可能反映了桐柏山造山带中桐柏杂岩岩块相对两侧榴辉岩岩片具有近东西向挤出构造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