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62篇 |
免费 | 198篇 |
国内免费 | 22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8篇 |
大气科学 | 216篇 |
地球物理 | 127篇 |
地质学 | 735篇 |
海洋学 | 92篇 |
天文学 | 19篇 |
综合类 | 77篇 |
自然地理 | 1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35篇 |
2022年 | 29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32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48篇 |
2013年 | 38篇 |
2012年 | 39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54篇 |
2009年 | 53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46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44篇 |
2004年 | 51篇 |
2003年 | 48篇 |
2002年 | 46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54篇 |
1995年 | 56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32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8篇 |
1965年 | 6篇 |
1960年 | 3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5篇 |
193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11.
利用南极长城站1985—2015年和中山站1989—2015年的天气现象记录和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两站降水、降雨和降雪日数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并讨论了长城站降水形态变化与当地气温和阿蒙森低压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长城站降水日数较多,年总降水日数为236~343 d,有增加的趋势,变化速率为4.51 d/10a;其中降雨日数为74~185 d,降雪日数为157~282 d,增加的速率分别为2.68 d/10a和1.25 d/10a。而中山站年降水日数较少,年总降水日数为104~173 d,有减小的趋势,变化速率为-1.30 d/10a,中山站全年气温几乎都在0℃以下,降雨稀少,降雪为主要的降水形态。长城站年平均气温和降雨日数与总降水日数的比值(雨日比)显著正相关,在增温速率较大的秋季(3—5月),雨日比也显著增加(4.36%/10a)。降水形态受气温的影响很大,随着气温升高,长城站年降水日数中降雨日数的比重增加。秋季阿蒙森低压经向中心的东移有利于暖湿气流吹向南极半岛,也促进了降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2.
安徽省境内有宿松群与大别群接触关系性质的厘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构造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详细解剖了安徽省境内宿松群与大别群在几个重要地段接触关系的性质,提出宿松群南西部的大别群主要是变形变质侵入体,与宿松群为先侵入,后构造的接触关系。在宿松群大新组厚层白云质大理岩之上发现多层透镜状层间砂砾岩层,沉积和构造标志均显示其层位在大新屋组之上,对原来认为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和底砾岩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13.
114.
115.
116.
本文从硫同位素组成特征的角度,为讨论武山铜矿床的成因以及矽卡岩型矿床、块状硫化物型矿床与花岗闪长斑岩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方面的依据。为此,我们分别在花岗闪长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块状硫化物型矿床、围岩(上泥盆统五通组含砾石英砂岩及上志留统西坑组石英砂岩)中系统地采集了105个金属硫化物样品进行硫同位素分析。其中主要是黄铁矿样品,还有少量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辉铜矿的样品。此外,引用了桂林地质所测定的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10个样品的硫同位素分析数据,这样我们一共有115个硫同位素分析数据来讨论武山铜矿床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相似文献
117.
冲刷桥墩基础的HHT振动频谱特性分析与判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以移动车流为振动源,在明显受冲刷与未受冲刷桥墩系统上方一侧布设讯号传感器,接收桥梁下部结构因振动源所产生的振动讯号。再以经验模态分解法EMD与希尔伯特黄转换HHT作为讯号分解与振动频谱解析的方法,针对桥墩系统(桥梁下部结构)的Y方向振动讯号进行解析与判读。于EMD分析过程中导入间断性准则进行振动讯号分解。针对完整(未裸露)桥墩系统(P1),与跨河冲刷桥段桥墩系统(P2)的Y方向,进行频谱解析与比对探讨。由研究结果可知,EMD讯号分解过程可能产生模态混合现象,导致HHT图形中产生频率损失以及可判读区间缩短的现象。借由间断性准则的应用,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获得判读性较高的HHT频谱图与边际频谱图。此外,HHT频谱图所得结果证实,桥墩系统Y方向的瞬时频率变化为一频宽带,其区间范围约在1~4 Hz之间。而由边际频谱图中可知,P1、P2的频率能量分别集中于2.5 Hz与1.7 Hz,可知P2的整体系统刚度小于P1。据此,明显受冲刷桥墩系统P2,其承载能力弱化的现象得以由HHT方法中明显呈现。 相似文献
118.
用二维非静力完全弹性的中-γ尺度数值模式模拟了移动性热岛的大气边界层特征。试验中,热岛移速取为4m·s^-1,热岛强度取△θg=60K和30K两种。△θg=60K时,在热岛后方出现了强烈的垂直运动并形成了水平尺度为3-5km的局地环流,最大上升速度100cm·s^-1,出现在低层300-400m高度;△θg=30K时,移动热岛的边界效应比前大为减弱,且不再出现闭合的局地环流。 相似文献
119.
电离层延迟是精密单点定位的主要误差源,双频用户可利用组合观测值消除其影响,单频用户只能利用电离层模型对其加以改正.因此电离层模型的精度对单频精密单点定位(single-frequency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SF-PPP)的精度至关重要.为分析欧洲轨道确定中心(Center Orbit Determination Europe,CODE)提供的全球电离层地图(global ionospheric map,GIM)在中国区域内的精度,在不同纬度范围内选取25个均匀分布的陆态网基准站,从STEC(slant total electron content,STEC)精度及单频动态定位精度两个角度对CODE GIM进行精度评估.结果表明STEC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7天内的平均值为6.38 TECU,应用CODE GIM进行单频动态精密单点定位的精度在水平方向达到亚米级,高程方向达到米级,在高纬度地区CODE GIM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