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50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周玮  严敏  苏春花  李玲  雷章琴 《中国岩溶》2018,37(2):168-174
碳酸盐岩发育土壤的厚度变幅大,通过野外挖掘调查,在贵阳市花溪区分薄土、中土及厚土3种土层类型研究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层厚度下微生物数量及生物量,结果表明: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土壤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微生物总数逐渐增加;细菌在土壤微生物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在石灰岩及白云岩发育土壤的各土层中分别占88.13%、85.71%、87.36%、85.00%及77.78%;石灰岩发育的土壤从薄土到厚土微生物量碳(C)、氮(N)、磷(P)的含量逐渐增加,分别增加15.15 mg·kg-1、2.82 mg·kg-1、0.18 mg·kg-1,白云岩从薄土到中土微生物量C、N、P的含量分别增加5.13 mg·kg-1、0.39 mg·kg-1、0.10 mg·kg-1;在同等厚度下石灰岩发育的土壤微生物量N、P含量明显低于白云岩发育的土壤,中土中差异最大,分别相差0.90 mg·kg-1和0.21 mg·kg-1,而石灰岩发育土壤的中土中微生物量C的含量则高于白云岩发育的土壤,高17.31 mg·kg-1;探讨相关性,pH值对微生物量C、P有显著影响(p<0.05),全P含量对微生物量P有极显著影响(p<0.01)。   相似文献   
122.
空间数据库是GIS专业的核心课程,涵盖了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模型、空间数据组织、空间数据索引、空间数据查询、空间数据共享和空间数据库设计等多方面内容。但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都较强,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所以本文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问题式教学模式,对该课程从内容组织、问题设计和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3.
徐娟  张冀  李玲  陈飞 《新疆地质》2023,(2):284-290
为进一步探究和田河流域绿洲区地下水化学演化规律,采用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法定量分析该区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过程。以绿洲区1980、2014和2017年地下水化学检测数据为基础,运用PHERRQC软件建立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型对水-岩相互作用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浓缩作用、溶滤作用及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是控制绿洲区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与变化的主要作用,气候条件、地下水动力条件和地层岩性为主要影响因素。由强径流区到弱径流区,水动力条件逐渐变差,岩土溶滤作用逐渐变弱,蒸发浓缩作用不断加强,致使地下水的TDS、TH和主要离子含量逐渐升高,水化学类型以Cl·SO4·HCO3-Na·Ca型为主转变为以Cl-Na型、Cl·SO4-Na型为主。弱径流区内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显著,改变着地下水中Na+和Ca2+含量。  相似文献   
124.
银宫山地区位于内蒙古中部,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矿集区,近年来在该地区陆续发现多处热液型铀矿化,矿化在空间上与侵入大东山花岗岩体中的闪长玢岩脉关系密切。为深入探讨闪长玢岩脉与铀矿化的关系,文章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等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出露的闪长玢岩脉年龄为242~232 Ma,形成于印支期早阶段。铀矿化蚀变的闪长玢岩脉成岩后受到211 Ma和128 Ma两次热事件的影响,并伴随U的高度富集,铀矿化成因可能与大东山花岗岩体原生含铀矿物中铀的活化迁移作用有关。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闪长玢岩脉在铀富集矿化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Mn、Mg、Sr和Pb的带入,同时伴随有Na的带出,而稀土元素含量未发生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5.
基于农业地质调查成果的开封市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壤质量的内涵出发,选取农业地质调查中土壤环境质量、肥力与健康质量的土壤地球化学指标,采用内梅罗指数、加权指数和模型及综合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开封市的土壤质量进行评价。开封市土壤质量由高至低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土壤环境质量1级到5级的面积比例分别为99.13%,0.39%,0.37%,0.05%,0.05%,仅极少量的城市郊区土壤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污染;土壤肥力与健康质量1级到5级面积比例分别为0.35%,26.65%,46.27%,17.20%,9.53%;土壤综合质量1级到5级的面积比例依次为0.04%,26.50%,46.47%,17.34%,9.65%。本研究拓展了农业地质调查成果的应用范围,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减少了单项指标评价的单一性,提高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应用叠加法直观地显示出单项质量评价结果与综合评价结果存在的差异,为评价成果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综合评价结果对农业生产布局、粮食安全和绿色产能评价等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6.
利用自行设计高压固结仪对5种不同含砂率的饱和砂-黏土混合物开展一系列高压压缩试验,研究砂-黏土混合物压缩性和渗透性演化规律及其对矿物组分的依赖性。试验结果表明,饱和砂-黏土混合物的孔隙比-压力(e-lgP)曲线随着含砂率增高呈现出指数函数模式向双曲线函数模式转化,而e-P曲线在压力高于8.1 MPa则呈线性变化,其斜率依赖于含砂率。最优含砂率随固结压力的增大而逐渐从75%移向30%。不同含砂率的砂-黏土混合物的孔隙率、固结压力和含砂率存在统一的幂函数关系。渗透系数与含砂率有关,渗透系数与孔隙率符合指数函数关系。从砂-黏土混合物骨架结构和孔隙类型的角度出发,从本质上分析含砂率、固结压力对混合物压缩性和渗透性的作用规律。结合SEM微细观结构观测结果,验证砂-黏土混合物骨架结构与含砂率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7.
松辽盆地中浅层之上地层的压实程度低,对地震波吸收衰减作用明显,对高频成分的衰减尤为严重,如何恢复和补偿被大地吸收的地震波高频成分,从而提高地震资料的垂向分辨率,解决薄储层地震识别问题,是地震资料处理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本文基于零偏VSP数据的初至波主频率随深度下降的关系,应用主频偏移法逐点求得随深度变化的地层品质因子Q;按照坳陷盆地层状介质的特点,依据地震速度和主要反射界面将目的层上部坳陷期地层划分为多层常数Q模型,实现Q值场的时变和空变.在叠前、叠后地震数据体上,采用增益控制Q值高频补偿和相位校正技术,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大庆油田常家围子三维地震工区应用该技术的成果数据,频带展宽5 Hz以上,主要反射层同相轴连续性增强,层间反射细节突出,与测井及VSP数据的匹配程度提高,为该区油藏评价研究奠定了资料基础.  相似文献   
128.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预后的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阳性特发性炎性肌病(IIMs)患者的肺部HRCT定量指标与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2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19例MDA5抗体阳性IIM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数据,将患者按预后不同分为预后良好组(14例)及预后不良(插管或死亡)组(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间质性肺病(ILD)类型及CT量化指标。结果:预后良好及不良组患者在性别、癌胚抗原、血氧饱和度、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水平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预后不良组出现呼吸系统异常改变的比例更高。在ILD类型方面,预后不良组患者以急性间质性肺炎(AIP)样病变为主、预后良好组患者以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样病变为主,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预后不良组半定量评分更高,全肺病灶体积更高且全肺病灶占比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氧饱和度、单核细胞百分比与半定量评分、全肺病灶体积及全肺病灶占比呈负相关,癌胚抗原、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与半定量评分...  相似文献   
129.
从荒坡地新建果园10多种作物间种模式中筛选出5种优化模式,分析和评价了各种模式对农业资源的利用及果树生长的影响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0.
目的:探讨合并基础病和未合并基础病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于2022年11月16日至2022年12月16确诊为COVID-19的患者153例。患者均自发病后1~14 d行胸部薄层CT平扫检查。根据或者有无基础病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合并基础病患者42例,未合并基础病患者11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发病年龄、咳嗽、双肺分布、弥漫性分布、肺内蜂窝样改变、斑片状分布、大片状分布、束带样分布、铺路石征、空气支气管征、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及胸腔积液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OVID-19患者临床以发热和咳嗽症状最多见,胸部CT可见双肺多发病灶,病灶类型以支气管血管束增厚及GGO为著。合并基础病的患者在蜂窝样改变、铺路石征、空气支气管征、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及胸腔积液上较未合并基础病的患者更多。胸部薄层CT扫描对疾病的早期发现及诊断提供了关键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