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55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86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西藏拿若矿床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多龙矿集区内,继多不杂、波龙斑岩型矿床和铁格隆南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之后,又一个具有重要勘查和研究意义的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研究拿若矿区绿泥石矿物学和化学成分特征,探讨矿床成因及找矿勘查意义。拿若矿区内广泛发育绿泥石化蚀变,根据绿泥石野外产出状态,可将其分为三大类:Ⅰ—角砾岩筒中作为胶结物的绿泥石,Ⅱ—斑岩体中蚀变绿泥石,Ⅲ—长石石英砂岩中石英颗粒间绿泥石。三类绿泥石存在明显空间分布规律,Ⅰ类位于矿区南西部,Ⅱ类在矿区中部和北东部,Ⅲ类主要分布在两者之间(部分不在该范围)。电子探针研究结果表明,Ⅰ类绿泥石含有高AlⅣ、Fe2+/(Fe2++Mg2+)和FeT/(FeT+Mg)值(分别是0.85、0.52、0.59),Ⅱ类绿泥石这几项参数值较低(分别是0.76、0.42、0.48),Ⅲ1类绿泥石(空间上位于Ⅰ和Ⅱ中间的部分)最低(分别是0.75、0.31、0.4)。计算的三类绿泥石形成温度表明Ⅰ类形成温度最高(平均231℃),Ⅱ类较低(平均199℃),Ⅲ1类形成温度最低(平均193℃)。Ⅲ1类形成温度值接近Ⅱ类,可能是因为长石石英砂岩中绿泥石主要为斑岩体的热液蚀变矿物。这表明矿区内存在两个不同的热源区,也说明角砾岩筒是斑岩体形成之后不久,在矿区南西的另一期热液作用下形成的热液隐爆角砾岩。研究还发现斑岩体中绿泥石AlⅣ、Fe2+/(Fe2++Mg2+)和Cr/Ti值与矿石Cu、Au品位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表明绿泥石这几项参数可以作为寻找斑岩型矿床富矿体的指示标志。另外斑岩体和角砾岩筒中Cr/Ti比值与矿石Cu、Au品位的正相关性,是因为Cr、Ti离子与Cu离子具有亲和性而致。矿区内厚大的工业矿体主要位于矿区中部斑岩体中,矿区南西的角砾岩筒矿化较弱,矿体不连续。矿区内巨型角砾岩筒和角岩化的发育预示了南西部具有寻找隐伏斑岩型矿体和角砾岩型矿体的潜力。  相似文献   
252.
物性差异是地球物理勘探前提。"安徽省重要矿集区物性参数集成"对霍邱地区密度、磁化率、天然剩余磁化强度、电阻率、极化率进行补测和集成,从平面及纵向分析霍邱岩群物性变化,同时探讨物质成分变化与物性参数变化关系,总结霍邱岩群物性变化规律。适用于重力勘查、磁法勘查、电法勘查等地球物理勘查[1]。  相似文献   
253.
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夕卡岩型铅锌矿的控矿条件包括:①地层条件: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产于黑色碎屑岩系与碳酸盐岩的层间构造带内,或呈透镜状产于碳酸盐岩中;②岩浆岩条件:夕卡岩铅锌矿通常与斑岩型铜钼矿在时间上、空间上以及矿床成因上有紧密联系,与成矿有关的岩体主要为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  相似文献   
254.
A special earth shock event was recorded at 22 counties of the 7 provinces of eastern China on October 6,1597,and 2 volcanic eruptions and seismic activities were recorded in Sanshui county,Xianjingbeidao,Korea atthat day and the 3rd day. Because of the large range of this shock,low intensity,slow attenuation and no extreme-earthquake area,its epicenter and focus could not be determined on the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at thattime,In the Seismological Catalogue of China(GU,1983)published in 1983,its epicenter was determined to be inthe Bo Sea(38.5°N,120.0°E),its magnitude was 7;and it was changed into 7.5 in the later Seismological Cata-  相似文献   
255.
源区距离对黄土粒度多组分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高分辨率激光粒度仪MS2000对陕西渭南、北京灵山、河南邙山等地大量黄土样品的粒度多组分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了其多组分粒度分布及组分间差异特征并讨论了源区距离对黄土粒度多组分分布特征的影响。取得了以下认识:(1)黄土粉尘粒径以〈70μm的悬浮组分为主,其粒度由细、中、粗3个组分(中值粒径范围分别为〈1μm、1~10μm、10~70μm)构成,表现为多组分粒度特征。粗粒组分含量最高,峰形最明显。粗粒与中粒组分粒径与百分含量变化很大程度受控于源区距离变化。(2)不同地区黄土粉尘粒度差异明显,粗粒组分中值粒径随源区距离增加而减小,二者负相关;中粒组分百分含量随源区距离增加而增加,二者正相关。(3)粒度组分分离方法能够反映同一源区粒度的细微差异,显示其粒度组分分离的优越性。(4)理论推导了黄土粗粒组分的中值粒径与源区距离的关系并用实际拟合函数验证了其正确性。  相似文献   
256.
青海软玉的岩石矿物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采自青海东昆仑三岔口软玉矿区的样品进行了显微硬度、扫描电镜、X射线粉晶衍射物相定性和结晶度等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新疆和田软玉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青海软玉普遍显示出硬度较高、透闪石含量稍低、结晶度偏高的特点;透闪石主要呈毛毡状交织结构、显微纤维结构和显微片状结构,定向性普遍较好。对比两地软玉矿区的矿床地质特征,发现青海软玉成矿母岩相对贫Mg、Si而富Ca,动力改造相对较弱,成矿温度较高,这是造成两地所产软玉在上述岩石矿物学特征上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也是造成青海软玉透明度偏高、油润度不足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57.
大型输水渠道闸前常水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渠道中,针对同时操作闸门是否仍能维持闸前水位为常值,模拟计算了同时改变渠首流量、闸门开度和分水口流量时渠道中的非恒定过渡过程。结果显示,中线主干渠中所有闸门开度不论是同时增加还是减小,渠道中的水流均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新的恒定状态,且闸门开度减小比闸门开度增大所需的过渡时间要长很多。非恒定过渡过程中,闸前水位的变化幅度都较大,各闸前水位最终都能回复到初始时刻的水位。由于非恒定过渡过程时间很长,实际运行条件下,要实现闸前常水位运行方式还需要对闸门的调度方式做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258.
基于气象监测网络的森林火险快速预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火灾发生频繁且突发性强,进行森林火险快速预警对于减小森林火灾损失和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GIS空间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利用地面气象站构建实时气象监测网络,设计了运用气象监测网络的森林火险预警模型,可实现森林火险及时、快速预警。模型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预警因子重要性层次结构并确定预警因子的权重;运用Voronoi图技术,基于气象站点和实时气象数据,构建气象监测网络;利用叠置分析技术计算得出预警结果。基于该模型设计的森林火灾快速预警系统应用于青海省林业局,验证了系统可行性与适用性,该模型可全面、准确、快速地实现对森林火险的预警。结果表明:① 根据预警模型及实时气象监测数据,可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快速实现县级、林场级别的森林火险早期预警和及时响应;② 运用GIS可视化技术,可快速生成相关区域森林火险的空间分布专题图,直观地观察预警等级的变化情况。实践表明,森林火险快速预警对森林火灾进行有效预防、中断管理和制定扑救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对森林防火工作、保护森林资源和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59.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受人类活动和城市的快速扩张的影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生态环境和地表景观的影响极大。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过程既受自然、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也是人类活动规律和自然因素制约的外部表征。因此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监测和分析,在传统的方法中侧重于分别对各个时空快照上土地利用结构的整体差异的研究,割裂了不同快照间土地利用单元在演化过程上的有机联系。本文以序列土地利用数据构成的土地变化过程为核心研究对象,在土地变化过程的最邻近时空距离度量的基础上,开展基于蒙特卡洛随机模拟的土地变化过程的时空聚集性度量,量化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时空聚集模式的显著性。使用淮南市市辖区2008-2017年土地利用数据,选取典型的时空演化类型(任意2年间从"耕地"演变为"草地")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此类土地变化过程在过去10年呈现出时空聚集模式,但统计上并不显著。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把握土地利用单元在时空上的演变过程,探查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潜在的时空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260.
李杰  李玉  王玉  赵泉华 《测绘通报》2018,(4):36-43,49
最大似然(ML)算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遥感图像监督分类方法,该算法对样本区域的选择有很高的精度要求,选择难度降低了算法的效率。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ML算法和波利亚罐模型的全色遥感图像分类方法。首先由ML算法得到各像素分属各类别的概率,根据得到概率计算此像素的罐模型中不同颜色小球的数量,完成图像罐模型的建立;根据波利亚罐模型随机采样过程,结合邻域,更新中心像素的罐模型中各类颜色小球的组成,直到各类小球数量比例达到稳定,得到最终分类结果。该方法可以进一步精确地对图像进行分类,且对样本选择无要求,简化了分类过程;分别对合成图像和真实遥感图像进行了试验,取得了较好的试验结果;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