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7篇 |
免费 | 46篇 |
国内免费 | 3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篇 |
大气科学 | 45篇 |
地球物理 | 9篇 |
地质学 | 72篇 |
海洋学 | 32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9篇 |
自然地理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基于NOAA重建的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资料和NCEP再分析大气资料,研究了ENSO(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与南海SST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ENSO影响南海SST的冬、夏季“双峰”现象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即冬季的“峰值”自20世纪80年代显著减弱,而夏季的“峰值”稳定持续且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增强;冬季“峰值”的减弱可能与冬季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的年代际变化有关,夏季“峰值”的维持和增强可能与20世纪70年代之后印度洋SST“电容器”效应的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82.
183.
海口市PM_(10)、PM_(2.5)和PM_1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13年在海口市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站采集的PM10、PM2.5和PM1质量浓度数据,分析了2013年可吸入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海口市PM10、PM2.5和PM1质量浓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PM10、PM2.5质量浓度的超标率低,达到一级标准的概率分别为74.0%和68.8%,超过2级标准的天数分别为1和9 d,ρ(PM2.5)/ρ(PM10)与ρ(PM1)/ρ(PM2.5)的比例平均分别为78.1%和85.1%;海口PM10、PM2.5和PM1质量浓度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春、秋两季处于冬夏之间;PM10、PM2.5和PM1质量浓度的日变化呈双峰现象,一个峰出现在上午,一个峰出现在夜间;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主要受到气象条件和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4.
2021年5月江南地区降水量是近40年最多的,达到常年的2倍,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基于逐日的降水和NCEP再分析资料,本文对2021年5月江南地区的异常降水事件进行分析,并重点分析了降水的准双周振荡特征及可能机制。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阻塞和异常偏西、偏北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为副高)为持续性强降水提供了稳定的大气环流形势。来自北大西洋的Rossby波的能量向欧亚大陆频散,维持欧亚遥相关(Eurasian teleconnection, EU)稳定的正位相,使冷空气不断南下影响江南地区。异常偏西、偏北的副高有利于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暖湿空气输送至江南地区。来自热带的暖湿气流与高纬度南下的冷空气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形成锋面,产生降水。副高脊线和西伸脊点的准双周振荡引起江南地区降水的南北摆动,造成降水量和降水落区的准双周振荡。此外,海洋大陆(Maritime continent, MC)附近对流活动也具有显著的准双周振荡特征,可能通过激发东亚遥相关波列影响副高位置和强度的准双周振荡,进而造成江南降水的准双周振荡。 相似文献
185.
保温保压取样,作为开展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工作的关键技术方法,是采获水合物原位样品的核心技术手段。本文对国内外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保温保压取样钻具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汇总梳理,并从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试验应用等方面对国内保温保压取样钻具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分析与总结。通过采用不同的工作原理,国内保温保压取样钻具已能够在软-中硬-硬地层中进行取样,在工程应用中的保压成功率、岩心收获率等性能指标能够满足取样需求,有效推进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评价自主化实施进程。 相似文献
186.
Taranaki盆地是新西兰国家唯一在产油气的盆地。其勘探活动和油气发现主要在陆上和浅水区,深水区目前勘探程度极低,是近年来全球深水油气勘探关注的重要新领域之一,但存在构造沉积演化不清、勘探潜力不明的问题。从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背景入手,追溯新西兰板块漂离冈瓦纳古陆东缘之前的沉积环境及特征,结合地震地层层序的识别,划分深水区地层层序;同时运用地质类比评价方法和地球物理技术相结合,分析研究了深水区烃源岩生烃潜力、储盖组合类型、圈闭条件以及可能的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及其勘探方向。指出:①盆地深水构造-沉积演化与目前研究认识程度较高的陆上及浅水区有差异,其地层系统及地层沉积充填格架可划分为4个层序;②深水区存在比盆地陆上及浅水区更老的新含油气系统,其沉积充填了裂谷期陆相煤系和裂后期海侵泥岩2套烃源层系,且具有“裂谷期生气、裂后期生油”的成烃特点,生烃潜力较大;③深水油气藏主要勘探目的层为三角洲砂岩及晚白垩世浅海相滨岸砂岩,而东部隆起之上的火山披覆构造圈闭为该区的主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87.
高光谱盲解混是解决混合像元问题的重要技术。其中,非负矩阵分解凭借其明确的物理意义,为无监督线性光谱解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传统非负矩阵分解采用欧氏距离度量原始矩阵与重构矩阵之间的误差,因而不能有效挖掘各维度特征间关系,影响解混精度。为充分利用高光谱图像中丰富的相关特征,本研究在地球移动距离的基础上引入熵正则约束,用Sinkhorn距离代替欧氏距离,建模不同维度特征之间的关系。同时,为刻画数据的流形结构,将图正则项作为丰度的约束条件,提出了一种基于Sinkhorn距离和图正则约束的非负矩阵解混算法。本研究采用乘性迭代规则对提出的解混模型进行求解,在模拟数据集、Urban数据集以及Jasper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