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53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影响人体体感温度的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风以及太阳辐射,依据这些气象要素影响人体体感温度的原理,确定了平均气温与体感温度相同时的临界相对湿度、风速及太阳辐射值.以全国有水平面直接辐射曝辐量观测项目的77个气象台站的历年逐日4次定时观测资料为基础,把相邻两个白昼(夜间)的气温差作为因变量,相对湿度差、风速差、垂直辐射差(白昼)作为自变量,以旬为时问分辨率,建立了逐旬多元回归方程.各地所建立的逐句多元线性拟合方程拟合优度相当高,F统计量检验也充分证明线性回归方程总体成立,从气候意义、统计角度来看该方法都具有充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2.
利用1951-2000年夏季(6-8)月嫩江、松花江流域39个基本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夏季降水和暴雨的天气气候特征,利用NCAR/NCEP的再分析资料讨论了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并分析了降水量出现异常时的环流状况。结论指出:嫩江、松花江流域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基本上是呈南北的带状分布,历年的分布中以嫩江和第二松花江流域的差别较大,逐年变化的起伏比较大,但有较明显的阶段性;暴雨日的空间分布与季降水量分布基本一致,集中出现在7、8月,以7月下旬最多,其次是7月中旬和8月上旬;第二松花江流域暴雨日出现的机会要比嫩江和干流流域都多,7月中间以前基本上是嫩江流域大于干流流域,7月下旬开始干流流域明显大于嫩江流域;850hPa高度候平均图表明,影响嫩江、松花江流域夏季降水的环流系统为西风带阻塞形势下的低值系统和东亚夏季风,包括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两支;当这两个系统发展强盛时,该流域暴雨日出现较多,降水量偏多。  相似文献   
33.
黑龙江省气温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黑龙江省38个地面站的1961-1999年春、夏、秋、冬、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黑龙江省气温变化状况,得出:黑龙江省在近40年间增温趋势明显,且平均最低气温增高最为明显;从各季来看,冬季升温幅度最大;其次为春季;夏、秋两季升温幅度较小,但对气温的普遍升高仍具有一定作用。突变研究发现,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及年平均最高气温均存在突变点。  相似文献   
34.
将双曲线模型用于高层建筑物沉降监测预报中,给出了双曲线模型公式,并且结合郑州市某建筑沉降观测数据,建立了相应的双曲线预报模型。通过Matlab编程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处理的图像显示双曲线模型与原始观测的数据曲线变化趋势一致,很好的反应了建筑物沉降的变化规律,证明了双曲线模型在高层建筑物沉降预测方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5.
近46a黑龙江水稻障碍型冷害及其与气候生产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龙江省稻作区46 a(1961—2006年)每年7—8月逐日平均气温、5—9月逐旬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自然低温下障碍型冷害发生的规律和时空变化特征,基于logistic曲线方程模拟粳稻气候生产力,建立起5个区域粳稻气候生产力与障碍型冷害期间平均温度和冷害持续时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近46 a间,20世纪70年代是障碍型冷害高发期,20世纪80年代是障碍型冷害发生频率由多至少的转折期,21世纪初为低发期。黑龙江省北部稻作区、东部稻作区和中部稻作区为障碍型冷害重发区,南部稻作区为中等发生区,西部稻作区为轻发区。5个区域障碍型冷害发生期间的平均温度与粳稻气候生产力相关性均不显著,而冷害持续时间对粳稻气候生产力影响显著,并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北部、东部和南部极显著(通过0.01信度的显著性检验),冷害持续时间每延长1 d,北部、东部和南部粳稻气候生产力分别下降119.89 kg/hm^2、213.60 kg/hm^2、133.84 kg/hm^2,西部和中部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6.
杜岩  陈莉  罗冰  李帅 《黑龙江气象》2010,27(4):27-30
近半个世纪以来气候变暖明显,全球过去50 a年平均气温线性趋势达到0.13°C/10 a,而中国近50 a年平均气温线性趋势几乎是全球的2倍,其中冬季增温速率高达0.39°C/10 a。中国的气候变暖对严寒和寒冷地区的采暖耗能无疑会产生显著影响。文章以中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CJ26-95中附录A所列的严寒和寒冷地区84个主要城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些城镇1951年以来采暖期长度、采暖强度的趋势变化速率,结果表明,采暖期长度和采暖强度大多呈减少趋势,其中采暖期长度减少比较明显的是东北及内蒙古自治区大多城镇,减少速率在-5d/10a~-3d/10a之间;采暖强度减少趋势更加明显。为了研究采暖气候条件的平均状况,本文计算了最近30 a(1976~2005年)采暖期长度及采暖强度的平均状况,并与1951~1980年30 a均值进行了比较,发现东北地区大多城镇采暖期长度减少超过5 d;东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大多城镇采暖强度减少超过200℃.d。对近30 a采暖期采暖耗煤变化率的研究表明:除四川省的康定外,其它城镇建筑单位面积耗煤量由于气候变暖采暖耗煤变化率均有一定程度减少,其中个别城镇减少量超过10%。  相似文献   
37.
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黑龙江省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对2003年8月22-23日区域性暴雨过程预报的质量。分析结果认为:该模式的降水预报对降水过程的开始、结束、落区和强度的预报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全省82个站的分级降水预报的成功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五十左右;扣除气候概率预报和盲目预报的成功机会,这个结果能够表现出一定的预报技术;根据TS评分、漏报率和空报率的统计,模式直接输出的小雨和中雨预报结果很有价值,大雨还可以参考应用,而仅靠简单插值直接利用输出结果作暴雨预报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应该利用该模式同时输出和计算的物理量进行再分析确定暴雨的发生和落区。  相似文献   
38.
景学义  李帅 《黑龙江气象》1996,(3):18-18,20
1995年8月4日到9月30日,将SPS暴雨预报模型用于实际预报,并对预报结果进行了总结,认为该预报模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可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9.
依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第六次评估报告 (AR6) 第一工作组 (WGI) 报告第七章的内容,详细介绍了AR6最新定义的有效辐射强迫 (ERF)及其计算方法,并给出了自工业革命以来 (1750—2019年) 各气候辐射强迫因子ERF的最佳估值。根据AR6的最新评估,工业革命以来总人为ERF的估值为2.72 (1.96~3.48) W·m-2,相较于AR5 估计结果 (1750—2011年) 增长了0.43 W·m-2。2011年后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及其辐射效率的修正是造成总人为ERF增加的主要原因。自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浓度变化造成的ERF为3.84 (3.46~4.22) W·m-2,二氧化碳仍然是其中的最大贡献因素 (56%±16%)。而气溶胶的总ERF (气溶胶-辐射相互作用 (ERFari) 与气溶胶-云相互作用 (ERFaci) 的总和) 为-1.1(-1.7~-0.4) W·m-2,其中ERFari贡献20%~25%,ERFaci贡献接近75%~80%。AR6中气溶胶的总ERF的估算相较于AR5在数值上有所增加,而不确定性有所减少。但由于没有考虑部分重要的调整过程,ERFaci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0.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新疆皮山地震灾情获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5年07月0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37.6°N,78.2°E)发生MS6.5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本文利用高性能无人机数据采集平台获取灾区高分辨率影像数据,结合地震现场震害调查建立建筑物震害遥感解译特征,采用人工目视解译完成了灾区6个0.01°×0.01°格网评估区房屋类型及损毁程度应急遥感调查,获取测区地震灾情信息。结果表明:测区内房屋结构类型主要包括土木、砖木、砖混结构;倒塌房屋主要为土木结构及个别老旧砖木结构房屋,倒塌和局部倒塌的土木结构房屋占评估区土木结构房屋总数的68%,倒塌和局部倒塌的砖木结构房屋占评估区砖木结构房屋总数的12%;测区砖混结构房屋局部倒塌1间,未倒塌228间,砖混结构显示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对避免人员伤亡和减少经济损失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