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2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153篇
测绘学   133篇
大气科学   65篇
地球物理   189篇
地质学   278篇
海洋学   210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96篇
自然地理   9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对临汾中心地震台“十五”前兆观测系统运行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观测系统工作状态稳定、运转情况良好,产出数据的连续率、完整率等指标达到了规范中≥95%的要求;3套形变观测数据“内精度”达到了国家“Ⅰ”类形变台的标准,对于全球7级以上地震和全国6级左右地震,石英摆倾斜仪能清晰记录到50%以上地震的前驱波现象;在同一地震前垂直摆出现的异常变化与石英摆存在截然不同的异常图像形态,这可能与两仪器自身之间的摆系、工作周期、频率等指标的差异性有关;大地电场有较好的远场异常效应,在青海海西等地震前记录到了明显的短临异常。  相似文献   
162.
几种地表微波比辐射率变化特征的地面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地表微波比辐射率观测试验,我们探讨了不同下垫面的地表微波比辐射率的变化特征以及降雨前后地表比辐射率的昼夜变化特征.同时,通过比较红外扫描仪和温度计同步测量的地表温度,发现将温度计浅埋土里比半埋土里测量的更为合理,后者测量的地表温度在中午时不合理偏高15~20℃.对于四种地表,草地比辐射率最高(~0.94),其次是裸土地比辐射率(~0.86),然后是沙地比辐射率(~0.82),水面比辐射率最小(~0.4).在微波辐射计观测入射角 > 60°时,土地和沙地比辐射率都随入射角度增加而减小,尤其前者更为敏感;草地和水面比辐射率随入射角度变化较小.不同地表比辐射率都呈现出昼夜差异,尤其土地、沙地和水面比辐射率在降雨之后的昼夜差异较为显著,夜里普遍偏高白天0.02~0.04;草地比辐射率昼夜差异较小,基本是白天略微高于晚上.降水后,草地微波比辐射率变化较小,裸土地和沙地比辐射率则显著降低.沙地和草地比辐射率随频率变化较小,裸土地比辐射率在降雨之后随频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3.
164.
研究给出汶川8.0级地震前四川地区地下水位、温泉水温、水化学和气体组分观测异常:地下水位观测点20个,汶川8.0级地震前,有4个观测点观测值出现异常,异常台比例P=4/20=0.20;温泉水温观测点26个,出现异常的5个测点,分布在四川西部地区,P=0.19;水氡观测点12个,出现短期异常1个,P=0.08;气体观测点4个,出现异常1个,P=0.25。同时对疑似或有争议的异常测项进行分析说明。汶川8.0级地震前观测到的地下水水位、温泉水温、水化学和气体组分观测异常的地区,不是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震前异常数量少,异常种类和长、中、短、临异常的配套性不明显。同时给出2002年1月至2008年4月四川地区周、月震情会商给出的此类异常项数均值供参阅。  相似文献   
165.
发生在2009年7月22日亚太地区的日全食,为人们研究电离层扰动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基于沙洋地区采集的高频(1 Hz)GPS数据,通过对日食当天与前后几天电离层VTEC(Vertic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的变化分析,结果显示日食期间电离层VTEC含量均呈现出一种先下降再上升的“水槽”变化趋势,且VTEC下降达到2~5 TECU,下降幅度达33.1%,VTEC的最小值与食甚时刻延迟为25.2~147.6 s.在日全食后期有中等强度的磁暴发生,与日食相互重合叠加共同对电离层VTEC变化造成影响,使得VTEC变化明显异于前后几天,最后定量的分析了磁暴对VTEC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6.
北部湾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组成及物源指示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窦衍光  李军  李炎 《地球化学》2012,(2):147-157
对北部湾东部海域7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稀土元素(REE)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 REE 呈现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平坦以及中等程度的 Eu 异常等特征.REE 组成受沉积物粒度和生物碳酸盐含量的制约,具有典型风化上陆壳 REE 特征,其源岩以上陆壳的长英质岩石为主.根据研究区沉积物 REE 分布规律,研究区可划分为4个地球化学分区,各区域上陆壳标准化曲线明显的不同.物源判别显示研究区的西部、海南岛西南侧(Ⅰ区)呈多源沉积特征,来自以下几个物源区:(1)海南岛西南侧河流沉积物和沿岸侵蚀物;(2)由南向北输入的外海沉积物(冬季);(3)夏季或冬季由北部湾西北部和西部搬运来的沉积物.研究区中部粗粒沉积区(Ⅱ区)与北部湾西部沉积物来源是相同的,主要来源于红河输砂.东北部砂质区(Ⅲ区)沉积物可能来源于雷州半岛西北部近岸基岩侵蚀.研究区东北部(Ⅳ区)沉积物主要来自北部湾北部沿岸侵蚀、琼州海峡和雷州半岛西部的沿岸侵蚀.此外,部分沉积物还可能来自珠江流域以及南海北部陆架区和北部湾西北部  相似文献   
167.
结合混沌序列易生成性、对初始条件敏感性、可完全重现性等特点,给出了一种基于混沌映射的土家织锦图案数字加密算法。首先对原始图案进行离散小波变换(DWT),变换的矩阵奇行与Logistic映射产生的二值序列异或,偶行与Hybrid映射产生的二值序列异或,然后对产生的新矩阵进行DWT逆变换,即得到加密的织锦图案。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好的加密效果。  相似文献   
168.
文章主要根据小波变换方法在不同尺度时细节的变化特征,通过一些震例对山西数字形变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经过小波变换处理后的数据在细节部分达到第5层、第6层时,震前资料会显示出比较同步的长周期信号,这为识别和提取数字洞体形变资料中的趋势异常和短期异常提供了新的探索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9.
新疆黄山-镜儿泉铜镍成矿带位于中亚造山带东天山晚古生代造山带,铜镍总储量达百万吨,是我国仅次于金川硫化物矿床的铜镍矿基地.黄山西铜镍矿床是该成矿带内一个大型矿床,Cu平均品位是0.31%,总储量18.8×104t,Ni平均品位是0.49%,总储量32×104t.黄山西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塔里木大火成岩省镁铁-超镁铁侵入岩和玄武岩存在明显差异;较之塔里木大火成岩省镁铁-超镁铁岩体( 269~ 274Ma),黄山-镜儿泉铜镍成矿带镁铁-超镁铁岩体的形成更早(274~298Ma);此外,成矿带内并没有早二叠溢流玄武岩大量出露.黄山西岩体各岩相的MORB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明显的Nb、Ta、Ti负异常,(87Sr/86Sr)269Ma值较低(0.7034~0.7037),而εNd(269Ma)较高(5.14~ 7.14),这些地球化学特征难以用地壳混染来解释,而显示其原始岩浆来自于交代地幔的部分熔融,表明原始岩浆可能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然而,黄山西岩体的岩相学特征与阿拉斯加型岩体存在差别,因此,不能排除交代地幔的部分熔融发生于碰撞造山后的伸展阶段的可能,软流圈的上涌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0.
Fe-Si氧化物是现代洋底热液系统最为普遍的沉积产物之一,它可以构成低温烟囱体、形成氧化物丘、充填围岩裂隙,或者以无规则沉积体出现(Hekinian et al.,1993),也可以在弥散流区形成更大规模的多金属沉积物(Hrischeva et al.,20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