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7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生态环境需水量分类及计算方法综述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根据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可以将生态环境需水量分为: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植被生态用水量、用于湖泊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和回补超采地下水的生态环境需水量等。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各项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并提出了在生态环境需水量分类及计算方法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2.
A review of ocean-atmosphere interaction studies in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large number of papers have been published and great effor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recent 20 years by the Chinese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scientists in the ocean-atmosphere interaction studies. The present paper is an overview of the major achievements made by Chinese scientists aad their collaborators in studies of larger scale ocean-atmosphere interaction in the following oceans: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Tropical Pacific,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 North Pacific. Many interesting phenomena and dynamic mechanisms have been discovered and studied in these papers. These achievements have improved our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have great implications in climate prediction, and thus are highly relevant to the ongoing international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Predictability (CLIVAR) efforts.  相似文献   
83.
海滦河流域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   总被引:264,自引:10,他引:254  
李丽娟  郑红星 《地理学报》2000,55(4):495-500
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出发 ,探讨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内涵。指出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指地表水体维持特定的生态环境功能所必须蓄存和消耗的最小水量。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 ,构建计算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理论基础。以海滦河流域为例 ,分三部分(即河流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河流输沙排盐水量和湖泊洼地生态环境需水量 )概算了区域河流系统的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结果表明海滦河流域生态需水量为 1 2 4× 1 0 8m3 ,约占流域地表径流总量的 54%。认为海滦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率超过 40 %时 ,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84.
近些年来,粉煤灰和盐湖老卤镁资源的综合利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绿色制备低成本类水滑石是有效的解决方式之一.本文以Na2CO3和NaOH为沉淀剂和pH调节剂,以高浓度粉煤灰浸取液中Al3+和近饱和富镁卤水中的Mg2+为金属离子源,采用共沉淀-水热法,成功制备了镁铝水滑石.通过XRD和SEM的测试分析探讨了陈化温度...  相似文献   
85.
采用MgO、MgCl_2·6H_2O和Mg(NO_3)_2·6H_2O为原料,通过XRD、SEM、FTIR等测试方法,研究不同镁源对碱式硼酸镁形貌和组成的影响。在190℃条件下反应10 h,制备碱式硼酸镁(MgBO_2(OH))。结果表明,以MgO为反应物时,由于其反应活性较差,导致产物中出现大量氢氧化镁杂质;以MgCl_2·6H_2O为反应物时,所得产物长径比较小;以Mg(NO_3)_2·6H_2O为反应物时,得到分散性高、形貌规整的棒状产物。  相似文献   
86.
采用沉淀法合成了镁镍铝水滑石 (MgNiAl-LDH),研究了不同尿素和水热温度对合成MgNiAl-LDH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MgNiAl-LDH进行了表征。将制得的MgNiAl-LDH添加至聚丙烯中(PP)中,制备MgNiAl-LDH/PP复合材料,通过加速老化及力学性能测试考察了MgNiAl-LDH的添加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Mg2+:Ni2+:Al3+为2:1:1,反应温度为100℃、尿素用量为二价金属阳离子 (Mg2++Ni2+) 摩尔浓度的2.5倍时,合成结晶良好的MgNiAl-LDH。复合材料耐老化实验结果表明:当MgNiAl-LDH的填充量为6 wt%时,经加速老化后,MgNiAl-LDH/PP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基本保持不变,抗老化性能明显。  相似文献   
87.
王洪体  王宏远  叶鹏  李丽娟  康继平 《地震》2022,42(1):145-154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对比法测定地震计相对传感参数,并考虑分向对齐误差计算地震计自噪声,再利用连续3天以上的自噪声数据提取获得地震计低噪声数据的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数据计算检验表明,采用这一套方法提取地震计的低噪声数据,对数据选择的要求大大降低,有利于客观、稳定地获取地震计的自噪声数据。此外,通过参数建模,获得地震计自噪声曲线的拟合多项式,直接计算自噪声参考频点数值,可以避免在实际曲线上读数时受到的计算误差引起的波动影响,得到客观、稳定、可靠的地震计自噪声参数数据,有利于地震计性能比较评价。最后作为实例,给出了采用本文算法计算出的4种国产地震计的自噪声模型及低自噪声参数。  相似文献   
88.
介绍了阻燃剂氢氧化镁的特性及阻燃机理,包括固相阻燃机理、气相阻燃机理和协效阻燃机理。列举了常用的表面改性剂。简述了硬脂酸及其盐改性氢氧化镁的方法和机理,影响改性的因素以及改性效果的评测手段。对改性氢氧化镁的应用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89.
采用恒界面池法研究了钠皂二-(2-乙基己基)磷酸(P204)萃取锂的动力学,考察了搅拌强度、界面面积、反应温度和反应物浓度等因素对锂萃取速率影响。通过搅拌强度、界面积和温度对萃取速率影响规律判别该萃取过程为扩散和界面化学反应共同控制,萃取过程表观活化能为19.95 kJ·mol-1。基于反应物浓度对萃取速率影响,确定初始萃取速率方程为[RLi, init= (0.0048±0.0007)?nLi+?nNaA],Li+与A-(P204阴离子)在界面处生成LiA的反应为萃取锂过程的决速步骤。  相似文献   
90.
开展资源环境承载约束地域类型研究是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本文以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潜力、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潜力、环境胁迫度、生态制约度为关键指标,通过构建分步式或集成式测算方法,按县级单元分别对我国水、土、环境和生态等资源环境要素的承载约束进行了测算、空间差异分析和地域类型划分。结果表明:(1)我国有近90%的国土已处于资源环境的强约束状态,其中近半受到双要素的强约束,且主要分布在贺兰山-龙门山线以东的人口产业密集区。(2)我国东、中部人口密集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已处于土地资源缺乏的强约束状态;华北、西北、东北、四川盆地以及南方城市地区已处于水资源缺乏的强约束状态;华北平原、长三角及苏北、川渝黔桂省区、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地区北部等地已达到环境胁迫强约束程度;生态强约束区域主要集中在天山-大别山线的西南部,该线东北部的黄土高原、阿拉善盟、东北周边及苏北沿海也有成片分布。(3)资源环境承载约束的要素交叉类型多样,多要素约束类型空间分布相对集中,除青藏高原为土地-生态约束类型外,其它交叉约束类型主要集中在贺兰山-龙门山线以东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