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黄河上游玛曲草原湍流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湍流运动是大气最基本的运动特征,是大气能量物质交换的主要方式。利用玛曲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的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湍流方差特征、湍流动能及湍流强度等湍流统计特征,结果表明:无量纲化的风速脉动σu/u*,σv/u*,σw/u*与稳定度z/L符合1/3次方规律;大气处于中性层结时,在近中性条件下,无量纲化风速方差σu/u*,σv/u*,σw/u*分别趋于常数A=3.42,B=3.34,C=1.02;无因次化温度脉动方差σT/|T*|和湿度脉动方差σq/|q*|与稳定度z/L的变化都比较离散,基本上不能拟合出-1/3次方规律。湍流动能随风速增大而增大,白天比夜间明显,相比之下,夜间湍流动能较小,且随风速的增大比较缓慢;湍流动能随稳定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在稳定度近中性时湍流动能取得最大值。湍流强度Iu,Iv,Iw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小,当风速在0 m/s5 m/s时,湍流强度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42.
利用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共同开发的天气研究和预报系统WRF模式3.1版本,结合地球观测系统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EOS-MODIS反演的下垫面土地利用/植被类型资料,并同化2008年夏季金塔绿洲野外观测试验所取得的气象资料,对绿洲系统陆—气水热交换过程进行模拟,最终生成金塔高分辨率资料同化再分析数据集。此数据集包括黑河流域金塔绿洲2008年6-8月逐时水平分辨率1 km的土地利用类型、19层风温湿压、4层土壤温湿度以及地表植被覆盖、辐射分量、热通量等资料。同时,利用金塔绿洲观测期内的地表气压、地面气温和相对湿度实测值对该数据集进行初步验证,并分析了绿洲—戈壁系统的"冷湿岛效应"、平均大气环流特征和空气温湿度长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绿洲和戈壁下垫面的热力差异明显,绿洲和戈壁平均地表温度白天和夜间分别相差21℃和3℃;10 cm土壤温度白天最大相差17℃,并且绿洲比戈壁滞后3 h达到峰值;戈壁相对湿度比绿洲平均约低11%;白天绿洲的"冷岛效应"和"湿岛效应"影响高度平均可达2000 m和1500 m;夜间绿洲的近地层500 m以下则表现出弱的"冷岛效应";夜间绿洲上空的平均垂直气流为上升气流,白天出现大范围下沉气流,平均最大下沉气流速度可达-0.3 m·s-1。  相似文献   
43.
夏季金塔边界层风、温度和湿度结构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利用2004年6~7月在河西走廊金塔陆-气相互作用试验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夏季夜间和中午风、温、湿的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夜间,当地面风较小时,金塔绿洲高空可能为偏西风气流,夜间稳定层高度大致在100~190m。夏季中午,当低空为偏东风时,风速随高度的变化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存在着东风急流,急流高度在1000-4000m之间,大气边界层顶盖(即逆温层底)约在3000-3600m高度,在500-800m高度以下存在绿洲内边界层;当低空为偏北风或西北风时,高空都为偏西风或西北风气流,低空风速随高度的变化比较平缓,风速有时存在极大值,大气边界层顶盖(即逆温层底)在3500m左右,在1200m以下可能存在绿洲内边界层,绿洲内边界层高度有时会很低。  相似文献   
44.
系统地介绍了“863”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重点项目——“面向全球气候变化的极地环境遥感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并就其中的相关研究进行现场试验和南极现场验证的工作,也对遥感产品真实性验证提出了新的方法,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5.
查明在不同成份岩石内化学元素的原始分布规律是岩浆作用地球化学的各种问题中的最重要问题之一。目前铀含量资料最多的是花崗岩类酸性岩石。对基性、超基性和碱性岩石的研究则差得多。不同作者[1—4]所测得的花崗岩类岩石中的平均均铀台量为3—4伽玛/克岩石,但在不同地区(天山[5—8],高加索[9],阿尔泰[10—12],图瓦[13],乌克兰[14—15],美国[16,17],德国[18],)对侵入杂岩和岩体的研究说明其变化范围较大(从3—8伽玛/克岩石,而高伽索、阿尔泰和图瓦的花岗岩类甚至到  相似文献   
46.
本文介绍了使用14兆电子伏中子发生器对铀和钍进行缓发中子循环活化分析在理论上的详细处理。为了在最大的探测器响应的条件下获得最佳的循环周期,研究了探测器响应随样品传递时间和总的实验时间的变化,研究了循环的最优化,以便获得探测器响应最大值的95%和90%。此外,在最佳循环时间选择的条件下,还讨论了消除由~(17)O(n,p)~(17)N反应所产生的缓发中子。最后,算出了铀和钍的探测限。实验结果将另文报道。  相似文献   
47.
48.
为了确定低阶谱模式的模拟能力,分析了模拟的热量、动量和水汽的垂直和径向输送,包括它们的季节、年际变化和地形的影响。对有地形的模式模拟的输送量与实际大气和无地形的模式模拟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表明截断波数为10的低阶谱模式是能够模拟总动量、热量和水汽输送的主要气候特征的。在冬季,地形对模拟的输送量的影响与Manabe和Terpstra(1974)的结果是一致的,他们的结论是一月份地形增加了各种物理量向北的常定涡旋输送而减少了瞬变涡旋输送,我们的模拟结果进一步指出不仅地形对输送的影响随季节变化,而且影响的地理范围也随季节改变。地形不仅对经向输送有影响,而且对垂直输送也有影响。在我们的模拟中经向输送的年际变化是存在的,而且定性地与实际大气的观察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49.
随着出露地表的新矿床发现或然率的减少,深部矿体预测和盲矿体找矿准则问题越来越突出.但目前在这方面还没有一定的成果,满足不了找矿勘探人员的要求.在长时期研究不同地区的花岗岩类为主的侵入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关系的基础上,笔者得出一个结论,即认识侵入体形成的物理过程,特别是热物理过程是有广阔前景的.这种过程对内生成矿作用的许多方面有决定性的影响.了解侵入体形成的热物理特征及其伴随的某些现象,可以使我们看出若干规律,有助于找矿和预测.与其它学科一样,掌握某种规律必须研  相似文献   
50.
The atmospheric latent energy and incoming energy fluxes of the atmosphere are analyzed here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simulations of nine coupled models from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and two reanalysis datasets.The globally averaged atmospheric latent energy is found to b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several types of energy flux,particularly the surface latent heat flux,atmosphere absorbed solar radiation flux,and surface net radiation flux.On the basis of these connections,a hydrological cycle controlled feedback(HCCF)is hypothesized.Through this feedback,the atmosphere absorbed solar radiation is enhanced and causes intensification of the surface latent heat flux when the atmospheric latent energy is abnormally strong.The representativeness of the HCCF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and over different latitudinal zones is also discussed.Although such a feedback cannot be confirmed by reanalysis,it proves to be a common mechanism for all the models stud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