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8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186篇
测绘学   111篇
大气科学   109篇
地球物理   111篇
地质学   366篇
海洋学   119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中伊朗库姆盆地 Kashan(卡山)地区是中国石化海外重要的勘探区块,并首钻ARN-1井成功。该区是始新世中期—中新世中期形成的一个弧后边缘海盆地,其库姆组以浅海相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为主。依据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建立了库姆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SS1和SS2)和5个三级层序即S1—S5。并通过层序地层的划分对比分析了该区各层序的沉积体系的演化及展布特征,主要为三次海侵形成三期沉积体系:即S1层序为初次海侵期(A,B段,C1亚段),S2层序为沉降充填期(C2,C3,C4亚段),S3—S5再次海侵期(D—E段)。最后探讨了油气勘探意义。  相似文献   
872.
2010年2月27日智利地震破裂过程快速反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勇  许力生  陈运泰 《地震学报》2010,32(2):242-244
运用地震破裂过程快速反演方法,在2010年2月27日智利地震发生后,采用全球地震台网(GSN)的宽频带地震资料,反演了这次地震的破裂过程,在震后约3.5小时得到了这次地震破裂过程的反演结果.结果表明,这次智利地震的破裂过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矩震级为MW8.6;②地震破裂持续时间约为150s;③包括4个滑动量集中分布区域,最大滑动量约为8m,最大滑动速率约为0.8m/s;④这次地震总体上是一次不对称的双侧破裂事件,破裂从破裂起始点(震源)开始,同时向南北两个方向扩展,但以向北扩展的破裂为主.  相似文献   
873.
滑坡防治工程效果评价是一项综合判断与分析的系统工程。通过开展大量滑坡灾害防治工程现场调研,建立了包括滑坡基本要素、治理设计、施工组织、稳定状况、治理效益5项一级评价指标和11项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基于综合模糊层次评价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计算防治效果最大隶属度。以三峡库区刘家包滑坡为例,计算表明防治工程效果为优秀,与实际情况相符,验证了此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74.
朱珍德  张勇  陈卫忠 《岩土力学》2005,26(2):203-208
为了分析含水状态下红砂岩渐进破坏行为,在已有的岩石细观加载仪上配置数字显微观测系统,对试件表面的裂纹扩展过程进行多角度的实时全场监测和局部显微放大监测,并将可监视到的图像进行录像和计算机自动采集处理。利用该系统进行了红山窑水利枢纽工程地基红砂岩在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单轴压缩破裂过程试验,应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处理试样表面细观裂纹萌生、扩展图像灰度分布图,去除伪裂纹,探讨了红砂岩动态损伤状态与其宏观力学响应之间的关联。为了获得试样表面裂纹萌生、扩展的定量描述,引入表观裂损度与损伤张量2个物理量,定量评价含水状态下红砂岩渐进损伤破坏特性,进一步分析单轴压缩状态下岩石裂纹损伤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875.
近年来, 土壤微生物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芽孢计数对下伏金矿化的指示作用已被不同国家的地质工作者所证实, 但由于鉴别手段的限制, 对金矿化指示菌株的鉴定一直停留在传统的微生物分类鉴定上, 本研究将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引入到金矿化指示菌株的鉴定中, 从而将微生物找矿中的微生物鉴定手段提高到分子水平.从湖北省嘉鱼县蛇屋山金矿区分离到的矿化指示菌株中随机挑取2株菌Y1和Y2, PCR扩增并测定其16SrDNA和16S-23SrDNA区间序列.经系统发育和生理生化试验综合分析, 表明Y1为蕈状芽孢杆菌(B.mycoides), Y2为蜡样芽孢杆菌, 两者都属于蜡样芽孢杆菌群, 证明蜡样芽孢杆菌群是金矿化指示菌, 同时也证明了传统微生物找矿法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对蜡样芽孢杆菌群菌芽孢计数方法的可靠性和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采矿的可行性.菌株16SrDNA和16S-23SrDNA区间核苷酸序列的确定也为下一步微生物找矿中的基因探针试剂盒的制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76.
A ship deployed remote control underwater camera closed-circuit TV system was developed for observation of sea floor dynamics and processes, microgeomorphology and sediment-water profile of silt-clay sediment, water visibility, activities of benthic organisms, etc.It takes photos and video tape recordings while a TV monitor shows a picture of the scene below. The instrument was successfully deployed to take a series of video tape recordings during a field test in Jiaozhou Bay near Qingdao.The instrument consists mainly of a watertight underwater cubicle with a wedge shaped lower case and a transparent plastic window. Plunged into the bottom by its own weight, the remote controlled TV-camera takes photos through the window. The instrument penetrates the sea bed to about 100-150 mm and can take close up photos with a view area of about 1 square meter.The possibility of getting real time pictures of suspended solid matter motion in the very turbid benthic layers usually found in estuarie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77.
It is apparent that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mud coasts and sand coasts in such aspects as sediment components, hydrodynamics of nearshore waters, and the formative process in configuration, and profile. Th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waves affecting the mud flats in Lianyungang, and the conditions determining tidal water level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 mathematical model which describes the erosion process of mud flats has been derived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of tests for the mud process in seawater. The model is satisfactory for the actual mud flat profile change in Lianyungang with artificial mud discharges.  相似文献   
878.
荒漠植物种子萌发研究进展   总被引:62,自引:22,他引:62  
 对种子自身结构,水分、温度、光照、沙埋深度等对荒漠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综述。硬实种子的不透水性、不透气性以及物理障碍是影响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通过热水浸种、擦破种皮或果皮、浓硫酸浸泡、低温或辐射处理可以破除硬实的影响。有些荒漠植物果皮或种皮外包有粘液层,这种结构对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部分植物的种胚覆盖物含有生长抑制物质而抑制种子萌发;胚休眠与后熟是影响胚萌发的重要生理因素。雨量大小、分布,降雨次数及土壤湿度是决定荒漠植物种子萌发的重要生态因子;温度影响种子的萌发,变温促进萌发;部分荒漠植物种子的萌发需要光照,有些要在暗中萌发,有些则对光无特异的需求;沙埋深度可调节光照、土壤湿度和土壤温度,从而调节种子萌发。应重视荒漠植物种子对严酷环境适应的研究,从分子水平上阐述其对严酷生境的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879.
利用夜间热红外数据求取玉米冠层孔隙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隙率是光线透过冠层未被拦截到达地表的概率,是描述冠层结构和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关键变量。已有研究证明,在夜间热红外图像上,玉米地各亮温组分比较稳定,并且温度均值有明显差异,易于区分。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2005年8月23日在怀来测得的夜间热红外数据求取中等密度的玉米冠层(LA I=3.64)在不同角度下的孔隙率。结果表明,在沿垄行方向,孔隙率随着天顶角变化缓慢;而在其他方向(45°和90°)变化较快,且变化趋势相似。将测得结构参数代入余涛的热红外方向辐射性模型,模拟出不同方向下的孔隙率。将测量值与模拟值进行对比,二者有一定的相似性,模型能较好地抓住玉米冠层孔隙率的主要特征。针对二者间的差异,初步分析是由测量中观测目标不完全一致、角度控制不精确、测量高度过低以及投影函数和丛生参数的选择等原因引起的。  相似文献   
880.
燕山西段及北京西山晚中生代逆冲构造格局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燕山西段及北京西山晚中生代逆冲构造集中分布于三个NE向带状区域中,三个带状区域的间隔约为60km,延伸长度自东向西依次减小,呈现出明显的逆冲构造发育的三角形区域。三角形区域的北界为“内蒙地轴”南缘断裂西段,南西界与中元古代早期古盆地构造边界一致,东南部边界则与华北克拉通基底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部碰撞造山带的东部边界大致吻合。逆冲构造具有基底卷入的厚皮构造与盖层内部的薄皮构造共存的构造属性,上盘运动方向总体指向NW,逆冲构造变形主要发生在140~130Ma。逆冲后伸展构造变形以发育在主要逆冲构造后侧为主,并利用先存构造薄弱带。先存构造薄弱带在有利区域构造应力和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导致的构造活化,可能是燕山板内构造变形的重要机制之一。主要逆冲变形前后均有大规模岩浆活动的构造-岩浆时空组合表明,收缩构造造成地壳加厚及由此引发的深部地壳重熔,难以作为统一的机制对这些特征进行合理阐释,需要有其他方式的深部热物质与能量的参与。北京西山霞云岭—长操、教军场—大安山以及马兰—胡林等逆冲断层,是一个统一的大规模的逆冲构造的不同组成部分,具典型、连续的断坪-断坡结构,它形成于髫髻山组(148~146Ma)之后、南窖闪长岩(128Ma)侵入之前,而不是“印支期(或更早)”,它与南大寨—八宝山逆冲构造构成北京西山晚中生代逆冲构造格局。区域性的NW-SE向收缩构造作用及南大寨—八宝山逆冲构造上覆岩席的构造加载,可能是北京西山的蓝晶石带和硬绿泥石带为代表的高压动力变质作用的基本构造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