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5篇
  免费   357篇
  国内免费   474篇
测绘学   143篇
大气科学   243篇
地球物理   286篇
地质学   1262篇
海洋学   283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127篇
自然地理   21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8篇
  1965年   5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2篇
  1948年   2篇
  192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31.
保存条件是中扬子地区页岩气富集的关键因素之一,宜地2井是中扬子寒武系页岩气发现井,通过对该井全井段岩芯裂缝古流体的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寒武系古流体成因和对水井沱组页岩气保存条件的指示意义。结果认为:① 覃家庙组膏岩层之上方解石脉缺少Fe2+、Mn2+,且δ13C和δ18O值较围岩偏负,指示其形成于氧化的环境,石牌组方解石脉δ13C偏负,黄铁矿脉δ34S值与膏盐相似,表明其成因与TSR密切相关;水井沱组脉体δ13C和δ18O与围岩相似,形成于封闭的环境。② 方解石脉包裹体群SO42-、Ca2+、Mg2+含量整体上由覃家庙组向上向下分别递减,钠氯系数以水井沱组最低,整体上向上升高,表明覃家庙组是高盐度卤水的主要来源,水井沱组受外来流体影响弱;包裹体水溶液δD和δ18O也指示娄山关组、石牌组方解石脉成因分别与大气水、TSR相关。③ 古流体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宜昌地区页岩气保存条件整体较好,页岩气散失的主要通道是垂直裂缝,页岩气保存条件好与膏盐盖层发育、后期构造破坏弱、脉体对裂缝的及时封闭以及白垩系盖层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2.
北京云蒙山地区花岗岩穹隆及伸展构造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建新  曾令森 《地质论评》1997,43(3):232-240
北京云蒙山花岗岩为一中生代侵入的花岗岩穹隆,花岗岩穹隆的叶理普遍发育,叶理轨迹基本平行于穹隆的外部边界,并显示出从核部到边部逐渐增强,东南侧明显强于西北侧的特点。变形构造研究显示,花岗岩穹隆的边部及围岩中普遍存在不同层次及不同运动方向的伸展构造。东南侧以具河防口-水峪伸展型韧性剪切带为特征,剪切运动标志显示为从NW-SE的正剪切运动,有限应变分析估算其剪切位移量在10km以上,剪切带上部被河防口正  相似文献   
33.
塔里木河源区冰川系统变化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河源区是我国冰川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总面积达17 745.51 km2,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30%;同时本区又属于我国升温幅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应用冰川系统变化的功能模型,对塔里木河源区冰川系统在本世纪对气候变化的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到2050年,如气温比1961~1990年高出1.9~2.3℃,本区冰川面积将减少4%~6%,冰川径流将增加22%~34%,零平衡线将上升62~94 m;如此升温率持续到本世纪末,则本区冰川面积将减少10%~16%,冰川径流将会回落,但仍比本世纪初多11%~13%,零平衡线将上升156~233 m。  相似文献   
34.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中不同粒级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粒级土壤中的碳有着不同的周转规律,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它们含量的变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碳是累积还是减少,对明确土壤碳的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采用田间培养试验初步模拟研究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土壤不同粒级碳的分布.结果表明,加入秸秆培养1年,由于CO2浓度升高的原因导致在低氮(LN)、常规氮(NN)和高氮(HN)水平下土壤中碳分别增加0.01、1.10、1.22g/kg,表现为粒级〈53μm土壤颗粒中碳分别增加1.53、2.19、2.70g/kg.粒级〈53μmm土壤颗粒碳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其重量分配百分数显著增加36.2%,碳浓度增加5.4%;粒级〉250μm和250~53μm土壤颗粒部分虽然其碳浓度分别增加20.8%和17.3%(P〈0.05),怛由于重量分配百分数分别显著降低22.8%和36.1%,结果碳量降低.试验表明高CO2浓度导致不同粒级土壤的分配及碳浓度的变化;高氮施肥水平下有增加土壤碳量特别是小粒级土壤碳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35.
湖南船岭脚锡矿区矿化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船岭脚锡矿为南岭锡多金属成矿带的一大型锡矿床。矿化类型较多,以构造蚀变带-矽卡岩复合型、接触带矽卡岩型锡矿为主,分布于中侏罗世姑婆山岩体接触带,且具分带性,自岩体内接触带往外依次为构造蚀变带-矽卡岩复合型、接触带矽卡岩型。矿化与成矿岩体及构造复合等因素密切相关,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为一与花岗岩有关的中高温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36.
油页岩综合利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抚顺矿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能源日益减少的局面为油页岩的开发应用带来广阔的前景,但油页岩工业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亦不容忽视。以抚顺油页岩为例,从油页岩综合利用和油页岩工业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系统讨论了在我国发展油页岩工业时,如何本着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利用现有先进技术,科学发展油页岩工业,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固、液、气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  相似文献   
37.
针对间歇式热处理炉温度控制对象的特性要求,提出了参数在线自调整模糊控制与智能积分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模糊控制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系统误差较大时,用参数在线自调整模糊控制算法以提高系统的响应;在系统误差较小时,加入智能积分作用以消除静态误差,智能积分作用是有选择的施加积分作用,克服了一般连续积分控制的缺点。论述了带智能积分参数在线自调整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及软件实现。并且通过在MATLAB软件上的仿真分析表明该方法的合理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38.
1IntroductionQuite a number of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havebeen found in the Cenozoic alkali-intrusions along theJinshajiang-Ailaoshan-Red River fault zone,whichconstitute the Cenozoic ore belt in China.The Cenozo-ic alkali-intrusive rocks are similar in…  相似文献   
39.
胡明月  黄怀曾 《岩矿测试》2005,24(4):249-253
利用矿物磷灰石低溶度积特征,以晶体磷灰石作晶胞,引入氟、钙等离子,诱使水中溶解性磷酸盐在磷灰石晶体上沉淀、结晶,使水溶液中磷浓度明显降低。探讨了钙、磷灰石、氟、氯的加入对降磷效果的影响,初步分析了生成产物的结构。实验溶液中磷初始浓度约为5 mg/L,经磷灰石结晶后,最低可降至10μg/L以下,除磷效率可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40.
藏北安多地区侏罗纪菊石动物群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藏北安多地区新发现2套以黑色页岩、深灰色钙质泥岩和泥灰岩为主的舍菊石化石的侏罗纪地层,它们与羌塘地区广泛分布的雁石坪群无论在化石组合或沉积特征方面都明显不同.岗尼乡剖面地层中产太阳菊石科的菊石,主要有Sonninia,Dorsetensia,Witchellia等。、这套地层是双湖地区色哇组的东延部分,时代确定为中侏罗世早中巴柔期114道班剖面中羌姆勒曲组的菊石化石大多归属于Virgatosphinctinae科,计有Aulacosphinctes、Virgatosphinctes等,均为上侏罗统菊石化石的典型分子,产出层位应归于提塘阶中、上部。藏北安多-改则以北一线的侏罗系深水黑色岩系虽不十分连续,但从有化石证据的土阿辛阶到巴柔阶再到提塘阶都有零星出露,它们同属一个沉积相区。侏罗纪时羌塘南部可能存在一套大陆边缘型沉积地层,因此有必要对该区的构造属性和演化历史重新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