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0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处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作者用Visual foxpro开发的《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处理系统(台站版)》是专门为地震台站的需要而设计的,系统用登录表单的方式来选择形变、流体学科的4种观测手段,通过不同的菜单,不但能完成前兆观测资料的日常处理,又能完成资料入库、资料解释、资料预处理等工作,从而帮助台站观测人员及时分析处理本区的观测资料,做好地震短临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12.
利用国家地磁台网中心产出的观测资料,研究中国大陆地区低点位移现象与强震之间的关系,认为地磁低点位移异常与强震之间具有较好的关联性。多次5级以上地震发生前两月内会出现一次或多次低点位移异常,地震往往发生在低点位移异常分界线300 km内。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6.4级地震和2019年9月16日甘肃肃南5.0级地震前两月内均出现了3次明显的地磁低点位移异常。将多次低点位移异常分界线叠加到同一幅图上,形成了1个或多个交汇区域,发现地震发生在低点位移分界线的交汇区域附近。综合活动构造断裂分布、历史大地震发生情况、中长期预测的强震潜在危险区及年度全国地震危险区进一步判断可能发震的区域,此项研究明显缩小了用地磁低点位移法预测地震发生地点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古浪大震的地质灾害及破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野外调查和航片解译结果,对1927 年古浪8 级大震产生的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破裂带、滑坡和裂缝及其展布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该次地震的破坏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古浪地震的地表破坏明显受地形和岩土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甘肃岷县Ms5.2地震前后兰州台前兆资料异常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研究了兰州台前兆仪器在甘肃省岷县Ms5.2地震前后的观测资料,发现形变学科的CZB-1型竖直摆倾斜仪、SSY-Ⅱ石英伸缩仪,流体学科的SZW-1A型数字式温度计,电磁学科的ZD8B地电仪等仪器的观测资料,在此次地震前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5.
对强震发生后周围断层及未来强震形势的影响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青藏高原东北缘强震频发,对该区的历史强震进行研究很有必要.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区为目标建立3D黏弹性有限元模型,依据中国大陆Ⅰ级块体和青藏高原Ⅱ级块体划分及活动断裂分布确定模型块体边界及断裂位置,使用GPS观测资料作为模型边界条件,数值模拟1900年以来7级以上强震发生的动力学过程.计算结果表明:① 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区区域水平构造应力场特征大致呈从西向东,从南向北减小分布.② 模拟结果说明强震主要发生在背景场应力和强震引起的等效应力加载的断层上.③ 历史强震序列对1970年以来地震的影响:康定地震加速触发了炉霍地震的发生;康定、炉霍地震对松潘地震无加速触发作用;康定、炉霍、松潘地震对共和地震无加速触发作用;炉霍、松潘、共和地震对汶川地震的影响较小;汶川地震延缓了芦山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2002年对兰州观象台FSQ与SSY-Ⅱ两套仪器同时进行模拟与数字记录发现,模拟记录与数字记录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为了对比模拟记录与数字记录的优劣,对FSQ的两套观测资料进行了年趋势变化、调和分析、日均值的相对噪声水平等的对比分析,对SSY-Ⅱ的资料进行了年趋势变化、调和分析、Nakai检验等的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发现模拟记录与数字记录的差异,是由于对这两种资料的处理不一致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利用模板匹配方法对2015年11月23日青海省祁连县M_S5.2地震进行遗漏地震检测研究,由于主震后短时间内目录中遗漏事件较多,故对主震后1天的连续波形进行检测。主震后1天内青海测震台网记录到的余震个数(包括单台)共62个,选取主震后M_L1.0以上余震30个作为模板事件,通过匹配滤波的方式扫描出遗漏地震31个,约为台网目录给出的0.5倍。基于包络差峰值振幅与震级的线性关系估测检测事件的震级参数,最后将检测后的余震目录与台网余震目录在主震后1天内的最小完备震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检测后最小完备震级从M_L1.2降到了M_L0.7,得到青海测震台网在祁连地区最小完整性震级为M_L0.7。  相似文献   
18.
对完全弹性介质中的一组地震,如果应力降和破裂速度不随震级系统变化,进行仪器响应校正后,在可以确定M_L的整个范围内,M_L∝M_W。然而,实际上我们观察到,M_L和M_W偏离了1:1的标度关系。天然地震序列和诱发地震活动实例的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对小地震(通常M_W小于2~3),M_L∝1.5 M_W,这和其他研究结果一致。由独立测定若干Q值确定的因果算子Q和合成地震震源时间函数褶积可以再生这一比例关系。数据分析和模拟试验的一个重要结果是,观察到的低于某一确定震级的小地震的脉冲宽度及其相应的拐角频率实际上是不变的。因此,在衰减介质中,小地震信号本质上构成了由地震矩来量度其尺度的介质的脉冲响应。简单的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这种情况下,观察到的M_L和M_W之间的比例系数1.5是矩率函数振幅和持续时间对地震矩固有标度特征和衰减介质频率响应的自然结果。因为这个结果和伍德—安德森地震仪响应对大地震引入的偏差,基于M_L的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失去了物理上的合理性,相对于M_W导致了大地震和小地震不同的b值。  相似文献   
19.
甘肃东南部地壳速度结构的区域地震波形反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7年完成扩建的甘肃东南部及邻近地区的24个宽频带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2008年8月1日汶川地震余震的三分量地震全波形资料,采用小生境遗传算法和反射率法结合的波形反演方法,给出了甘肃东南部两个分区的地壳速度模型.西区和东区分别对应青藏高原块体和它与鄂尔多斯块体之间的过渡带,反演给出的平均模型显示,两个区上、中地壳的平均P波速度非常接近,由酸性岩和中性岩组成,下地壳P波速度差别较大,东区为6.41 km/s,西区为6.96 km/s,厚度相差也较大,东区为9.3 km,西区为19.8 km,地壳厚度由西向东减小,分别为54.6 km和47.9 km.显示西区下地壳由基性岩组成,而东区下地壳由中性岩组成,支持研究区内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增厚主要发生在下地壳的观点.西区的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为7.73 km/s,对应年轻的构造活动区,而东区为8.05 km/s,对应稳定的古老地块.东区在上地壳上部存在厚约6.5 km的沉积层,P波速度为5.78 km/s,但是该沉积层在西部缺失.和PREM模型给出的全球平均地壳速度值相比,两个分区的地壳速度值整体偏低.  相似文献   
20.
本文得到了一个地震动加速度均方根(rms)与地震频谱(或震源)参数之间的简单关系式:A_(rms)=(2π)~2Ω_0f_0~2/(πkT)~(1/2)(1+πkf_0/1.5~(0.25))~2式中Ω_0是低频位移谱的谱幅值,f_0是拐角频率,κ是衰减参数,T是数据时段。这个结果使用远场辐射奥米伽平方模型解释了特定场地衰减。该式相对于Hanks(1979)关系式的主要优点是简化了假设约束,放宽了频谱拐角频率远小于由衰减引起的最大拐角频率,以及频谱在两个频率之间近似为完全平直的限制。我们使用了一组来自日本、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墨西哥和中国台湾记录的复合地震数据集,测试了这个新的关系式。结果显示,对拐角频率的任意组合,地震动加速度的观测值和预测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因此,利用上述关系式可以将由频发的小地震得到的地震动预测方程的推断应用到罕见的大地震。这种功能在地震矩释放率很低的慢滑移板块边界附近非常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