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30篇 |
免费 | 343篇 |
国内免费 | 50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96篇 |
大气科学 | 288篇 |
地球物理 | 408篇 |
地质学 | 1131篇 |
海洋学 | 480篇 |
天文学 | 10篇 |
综合类 | 328篇 |
自然地理 | 1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93篇 |
2022年 | 94篇 |
2021年 | 103篇 |
2020年 | 89篇 |
2019年 | 129篇 |
2018年 | 105篇 |
2017年 | 78篇 |
2016年 | 115篇 |
2015年 | 96篇 |
2014年 | 165篇 |
2013年 | 96篇 |
2012年 | 106篇 |
2011年 | 109篇 |
2010年 | 110篇 |
2009年 | 104篇 |
2008年 | 113篇 |
2007年 | 136篇 |
2006年 | 120篇 |
2005年 | 88篇 |
2004年 | 93篇 |
2003年 | 81篇 |
2002年 | 42篇 |
2001年 | 54篇 |
2000年 | 67篇 |
1999年 | 53篇 |
1998年 | 56篇 |
1997年 | 61篇 |
1996年 | 59篇 |
1995年 | 69篇 |
1994年 | 62篇 |
1993年 | 36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36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5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7篇 |
1976年 | 7篇 |
1975年 | 5篇 |
1958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61.
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初步研究——(二)生物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1985年5—6月对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27个站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的首航次定量调查。分别对18种环境因子和68个优势种和习见种所做的聚类分析显示了黄河口水下三角洲与邻近海域的某些差异,并联系沉积环境将所研究海域划分为四个区:黄河口水下三角洲、莱州湾、渤海中部和渤海湾东部。对大型底栖动物与沉积速率的关系也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2.
近年来,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渐新统花港组油气勘探取得重要突破,发现多个大中型含油气构造,在不同的含油气构造中,气藏的气柱高度及圈闭充满度差别大,说明不同的含油气构造具有不同的成藏主控因素。基于三维地震及多口钻井资料,从烃源岩、圈闭条件、储盖组合配置关系等方面,以H3气藏为例,通过对典型气藏的解剖,对H3气藏的成藏条件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构造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结果表明,中央背斜带油气主要来自于始新统煤系烃源岩,渐新统花港组具备良好的圈闭条件及储盖组合配置关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有效的输导体系,而良好的后期保存条件则是控制油气富集程度(油气充满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3.
64.
酪蛋白激酶1 (CK1)是一种重要的蛋白激酶家族,其在DNA损伤应答和修复、细胞增殖和凋亡、胚胎发育和稳态等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中都具有复杂多样的调控作用。为了理解CK1基因家族在双壳贝类中的特征、进化及生物学功能,实验采用比较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双壳贝类CK1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分析,通过虾夷扇贝高温应激实验,研究了CK1基因家族在高温应激时的表达规律。结果显示,在虾夷扇贝、栉孔扇贝、长牡蛎与侏儒蛤中均存在CK1α,CK1αlike,CK1δ,CK1γ3,并发现CK1ε,CK1γ1,CK1γ2在双壳贝类中发生了丢失。时空表达分析发现,双壳贝类CK1基因均在胚胎发育早期集中表达,并以多细胞/囊胚期为界呈现出母源/合子特异性表达模式。CK1为关键基因的基因共表达模块显著富集在错配修复、核苷酸剪切修复等相关通路上,暗示了CK1基因在双壳贝类胚胎发育过程中参与调控DNA损伤修复过程,从而维持早期胚胎发育时的基因组稳定性。双壳贝类CK1基因在成体中呈现组织特异的表达模式,主要在鳃和雄性性腺中具有相对较高的表达量。虾夷扇贝受到高温应激后,其鳃中PyCK1α, PyCK1αlike和PyCK1δ... 相似文献
66.
67.
68.
通过对日本海Ulleung盆地KCES-1孔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过去48 ka以来日本海古生产力和古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多种替代指标质量累积速率(总有机碳、CaCO3,磷、过剩钡、镉含量)显示日本海古生产力自48 ka以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48~18 ka低海平面和有限的水体交换导致表层水古生产力相对较低。在18~11 ka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富营养盐水团(亲潮和东海沿岸流水团)的流入导致古生产力逐渐增大,在12.6~11.5 ka古生产力达到最大值。在全新世对马暖流成为影响古生产力变化的重要因素,并且自5 ka以来古生产力保持相对稳定。古氧化还原替代指标(总有机碳、钼、铀、锰、碳与硫含量之比、自生铀、自生钼含量)显示在12~9 ka日本海底层水可能为无氧环境。古生产力高和底层水体有限的交换是诱发底层水缺氧的主要因素,而这又与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69.
梧州市国土资源局按照广西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广西工业园区土地可持续开发利用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于近期完成了工业园区土地可持续开发利用调研工作。通过调研,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