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100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6篇
  1949年   1篇
  1947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   总被引:601,自引:124,他引:477  
全球大幅度变暖,水循环加快,增强降水和蒸发.中国西北部从19世纪小冰期结束以来100a左右处于波动性变暖变干过程中.1987年起新疆以天山西部为主地区,出现了气候转向暖湿的强劲信号,降水量、冰川消融量和径流量连续多年增加,导致湖泊水位显著上升、洪水灾害猛烈增加、植被改善、沙尘暴减少.新疆其他地区以及祁连山中西段的降水和径流也有增加趋势.这样气候转型前景如何,是仅为年代际波动还是可发展为世纪性趋势,是只限于天山西部还是可能扩及整个西北以至华北.从引用现有区域气候模式预测,对径流变化模式预测和相似古气候情景的讨论,认为转向暖湿的趋势可以肯定,但目前尚不能确切预测转型扩大在时间上与空间上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相似文献   
132.
西北地区近代及历史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小波分析、Mann-Kendall等统计方法和台站资料、历史时期气候代用资料及太阳黑子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气候突变发生的时间及分布、与太阳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降水增加,主要分布在新疆及河西等地,东部变化不大或略有减少;目前正处在百年尺度上太阳活动的强烈时期,树木年轮表明西北地区干湿变化除与太阳黑子周期有很好的正相关外,还存在64a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33.
长江中游田家镇深槽的特征及其泄洪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长江中游田家镇附近江面最狭处仅650 m, 江底最深处低于黄海基准面以下-90 m, 是长江干流河床突出的最低所在, 距离长江口900 km。通过实地地质地貌调查揭示田家镇深槽形成及其对洪水的渲泄有何影响。 根据地质、水文、地形和直接考察资料, 卡口深槽段长8 km, 系长江自NW-SE斜切过一排强烈褶曲的三叠系厚层石灰岩山地而成, 3个临江石灰岩小山所成矶头导致江流方向变化与流速加速, 以至形成多处涡流, 向江底侵蚀, 而褶皱的石灰岩抗拒侵蚀、溶蚀能力很低, 因而导致远低于海平面深槽的形成, 估计卡口深槽是从中更新世红色风化壳发育的和缓起伏的地面上叠置下来, 已有以10万年年计的长远历史。近数十年多次实测资料比较, 侵蚀淤积有小量变化, 但河床基本稳定。对正常的中、枯水位江流运行没有影响, 但对超过50 000~60 000 m3/s洪水的排泄则有明显的壅阻作用。  相似文献   
134.
长江流域1961-2000年蒸发量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长江流域115个气象站点1961-2000年的观测数据,计算了各站点的参照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并进行了20 cm蒸发皿蒸发量、参照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时空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近40 a来,长江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参照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的年平均变化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就季节平均变化而言,春季和秋季,三者的变化趋势都不明显,而夏季三者均具有显著的下降趋势,冬季蒸发皿蒸发量和参照蒸发量均显著下降,实际蒸发量却明显上升。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具有空间分布差异,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蒸发量的变化趋势明显比上游地区显著,尤其表现在夏季。尽管近20余年长江流域气温不断升高,但太阳净辐射和风速的显著下降,可能是导致蒸发量持续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5.
晚第四纪青海湖演化研究析视与讨论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7  
本文根据钻孔及湖周湖泊沉积露头的分析,重建了晚第四纪以来青海湖湖面波动的历史,并结合近年有关青海湖演变的文献,评述和讨论了造成青海湖高湖面和低湖面的原因,最后预测了青海湖近代萎缩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36.
以气候变化为标志的中国第四纪地层对比表   总被引:80,自引:14,他引:66  
随着新技术方法的不断引入和地层学多元划分理论的提出,除了传统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又开拓了地貌地层、磁性地层、土壤地层、同位素地层、事件地层和旋回地层等新的分支。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的需要,促使我们去探索第四纪地层,特别是陆相地层新的划分方案。本文作者在各自对不同的成因类型的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中,都或多或少参照深海氧同位素阶段进行过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的尝试,自然就产生了以氧同位素阶段为参照的划分和对比第四纪地层的设想。我们“抛砖引玉”,提出了中国第四纪MIS地层表,只求“有”,尚不能求“准”,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推进我国第四纪地层的研究,对第四纪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7.
小冰期以来中国季风温冰川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42,自引:23,他引:19  
苏珍  施雅风 《冰川冻土》2000,22(3):223-229
中国的季风温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冰川覆盖面积为 13 203.2 km2,占我国冰川 总面积的22.2%.由于这类冰川的特性、对气候变暖极为敏感自小冰期最盛时(17世纪)以来,温冰 川区平均升温0.8℃,冰川面积减小相当现代面积的30%,为3921.2km2.预估中国季风湿冰川区 2100年的升温值2.1℃,届时冰川面积将减少75%,达9900 km2左右,考虑到降水增加趋势等因 素,实际冰川退缩比例不大于80%,但这已足以说明温冰川的大规模衰退.其后果将对当地水资源 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8.
青藏高原冰芯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青藏高原习研究是恢复该地区古气候、环境变化的有力手段,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青藏高原冰芯研究在稳定氧同位素、冰川积累量、冰芯的断代以及冰芯记录的环境指标等四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评述,总结了冰芯记录所恢复的气候、环境变化研究成果,并对当前青藏高原冰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9.
1860、1870年洪水是长江上游两次举世瞩目的出现于我国相对冷期的大洪水.它的出现似乎相悖于“以19世纪冷期与20世纪暖期相比,暖期大洪水出现频率高于冷期”的早期认识.通过对云、贵、川近500年历史气候研究,发现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长江上游确为西南季风强盛的多雨期.1860,1870大洪水,尽管在百年尺度上,出现在我国小冰期第三个冷期,然而由于东西部差异,洪发当地在年代际尺度上,相对偏暖.因而长江上游于19世纪中叶前后,相对偏暖和强盛的西南气流与大洪水的孕育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0.
施雅风 《第四纪研究》2009,29(4):845-845
由刘东生院士生前主编的<黄土与干旱环境>专著,集中反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八五"重大项目--"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15万年来环境演变的动态过程及发展趋势"的研究成果,全书一百万字,分上下篇25章论述,内容极其丰富,论证十分详细.此研究项目已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