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协同进化:生物发展的全球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前堤。生物界的协同发展是主导,生物间的斗争或竞争是将要的。自然选择的中心是环境变化,生物进化是克服环境的限制,协同地完善抗熵机制。新灾变论排除了“优胜劣汰”的理论,也警告人类必须保持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62.
用序列优化和测评法探讨生物地层事件的最优分带和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的30个剖面的资料为基础,用序列优化和测评法研究44个生物地层事件的顺序、分带和对比。序列的优化有两种方法。Hay法和拣分法近来被强调是较好的方法,本文用这两种方法对资料进行了序列优化,然后以两个优化的序列用测评法计算相继事件之间的距离系数,并作聚类图(图1)。在比较这两个序列及其聚类结果的基础上,本文划分了六个生物带和两个亚带。对这些生物带在30个剖面中的位置及它们在剖面间的对比,文中作出了分析(表4),尤其是用正态性检验对生物带的对比作出了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63.
贵州关岭扒子场中三叠世绒枝藻植物群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桂荣 《地球科学》1992,17(5):503-511,T003
  相似文献   
64.
湖北黄石地区上二叠统和二、三叠系界线事件地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近年对黄石地区上二叠统及下三叠统进行了研究,采到了有时代意义的化石。二叠—三叠系界线划在伊利石粘土层(冶钢二门剖面34层)之底,稍低于传统界线。在界线地层中发现大量微球粒,从其特征分析可能是火山喷发成因。在界线粘土层中还发现簇状沸石、火山玻屑和高温石英等,证明中国南部当时的火山活动在黄石地区有反映。  相似文献   
65.
ImooUrnONTheedycarsePiddricofprawndiscaseintheprawnculturecoastalarmsofChi-naandsoutheastAsiaresultedinnoproduCtinnoutputfromrnostprawnpondsandheaVyerenoAnclosscyumbull,l994).Upt0now,devemeasimtopreventandtreatthediseasehavenotbopresental,althoughwaterenvironmentdeteriorationisconunn-lyknowntobethekcyfactorcausingthisdhase(Jiang,l994).ThispreliIninrystudyonthereati0nsbetweenprawndiseaseandfactorsthatseriouslyaffodwatetenvirDimtalquality(WaterteInPeratllre,waterexchangeamount,andarnountSa…  相似文献   
66.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国外有关类群绝灭、物种形成和生态系等方面研究的新信息.类群绝灭的原因、绝灭的周期性、绝灭是连续发生的还是间隔发生的,这些问题的研究虽已取得进展,但还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在古生物学的范围内,对新种的形成已深入到研究具体的过程,尤其表现在对“异时发生”的各种过程的研究.古生态系的研究已从归纳描述迈人寻找古群落及古生态系发展变化的规律性阶段.  相似文献   
67.
利用三个时段的探空加密试验资料,分别采用气块法和Richardson数法来估算青藏高原及下游地区的对流边界层和稳定边界层的高度特征。结果显示:(1)高原中部对流边界层结构的出现概率高于高原东侧及下游地区,而四川盆地稳定边界层结构的出现概率远高于高原和长江中游。(2)高原中部和东侧的对流边界层高度春季高而夏季低,其中高原中部的对流边界层高度高于高原东侧;四川盆地和长江中游的对流边界层高度冬季低、夏季高,而高原东侧的对流边界层高度的变化趋势则相反;四川盆地的对流边界层高度低于长江中游。(3)高原的稳定边界层高度春季高而夏季低;冬季四川盆地的稳定边界层高度高于高原东侧和长江中游,而夏季长江中游的稳定边界层高度高于高原东侧和四川盆地,冬夏差异导致的稳定边界层高度的变化幅度在长江中游最明显,四川盆地次之,而高原东侧最小。(4)高原东侧及下游地区的平均边界层高度的日变化具有相似的演变特征,平均边界层高度在白天高夜间低,而高原中部的平均边界层高度在日出左右较低,之后随时间逐渐增高,并在晚上达到最大值;高原的平均边界层高度的日变化振幅大于下游地区,且其日变化振幅随站点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68.
2010年长江中游梅雨期β中尺度系统环境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观测、地面和高空加密、红外卫星TBB、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和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2010年7月8-14日长江中游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地维持在23°-24°N之间,500hPa贝加尔湖西部大槽不断有小波动向中纬度地区东传,冷暖气流在长江中游地区交汇和青藏高原东侧东传的低值系统为暴雨的发生和持续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梅雨期南风活动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使得降水也有周期性和日变化特征。梅雨期间有多个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活动,对应地面风场有中尺度辐合线、中尺度涡旋环流及气流汇合中心的辐合区。强降水发生前,大气层结表现为位势不稳定,为降水的发生积累不稳定能量;临近强降水发生时,大气层结表现为深厚的湿中性层结;在降水即将结束时,大气层结转为弱稳定,空气柱水汽减少、变干,暴雨期间大气层结的结构特征对暴雨业务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持续性暴雨过程中对流层有明显的锋区,锋前上升运动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锋区附近的锋生作用与强降水密切相关,锋生函数计算结果表明,水平形变对锋生作用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69.
降水对地基微波辐射计反演误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武汉站高时间(3h)、高空间垂直(30m)分辨率探空资料和MP-3000A型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分析了降水对地基微波辐射计反演误差的影响,并对微波辐射计和探空的要素廓线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对两种设备的温度廓线和水汽密度廓线的相关性无明显影响,但对相对湿度廓线的相关性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其相关性在有降水时好于无降水时;整体上,微波辐射计的廓线误差在降水时大于无降水时,其温度、相对湿度和水汽密度廓线的平均偏差均值分别在1.0~2.5℃,6%~15%和0.08~1.75g.m-3之间,对应的均方差均值分别在1.3~1.6℃,14%~17%和1.28~1.85 g.m-3之间。另外,将不同高度上同时刻微波辐射计和探空的资料进行点对点对比发现,降水会严重破坏两种资料的正相关性,导致大部分高度上的廓线呈负相关,同时也明显增加了温度和水汽密度的平均偏差和均方差。  相似文献   
70.
INTRODUCnON-WatertemperatheanddissolvedoxygenareimportantenvironmentalfactorsinthegmwthanddevelOPmntofaqUaticorgAnsms.ThereareInanPublishedstUdiesontheox-.ygenconsUInPtionrate(OCR)oftheprawn')(WangJim,l986;WangDanghenetal-,199l;ZangWeilingetal-,l992,l993),buttheydidnotcontalndetailedinfonnaionabouttheeffectoftemPerabeontheOCR-ThePresentstudydetendnedtheOCRofju-venilesofChineseprawn,gianttiserprawnandgiantfreshwaterprawnthatwererearedatdifferenttemperatllresforaboutaweekattheCaoj…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