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3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19篇
测绘学   107篇
大气科学   80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349篇
海洋学   78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7年   1篇
  1935年   1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61.
通过对河北省沙河市白涧铁矿床稀土元素的研究,判定矽卡岩、矿石与地层(灰岩)具有类似的稀土元素特征,矿石与岩浆岩(闪长岩)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矽卡岩、矿石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表现出了承袭围岩的分布模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含矿岩浆形成后经过了较长距离的运移,需要经过断裂等通道到达现在的沉淀位置,并与围岩发生接触交代作用,而在交代过程中,热液萃取了大量地层的成矿物质所造成。矽卡岩、矿石均呈现较强的Eu负异常和较弱的Ce异常,表明它们是由一种低温、Eu强烈富集的岩浆流体在还原环境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662.
出露于南天山东段库米什地区的二云母花岗岩体侵入中元古界星星峡群,通过锆石LA-ICP-MS U-Pb法测得该岩体年龄为(293.3±1.3)Ma,侵位时代为早二叠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石具高钾(K2O/Na2O=1.39~2.09)和强过铝(A/CNK=1.03~1.23)特征,为典型S型花岗岩.岩石普遍具较低稀土元素总量(TREE=89.99×10-6~105.11×10-6)和中等铕负异常(δEu=0.38~0.55),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K,Rb,Th,U及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Sr,Ba等特征.结合区域地质特征认为,库米什北二云母花岗岩源岩可能为中元古界星星峡群变质泥质岩,形成于碰撞晚期至后碰撞转换阶段,揭示了南天山东段库米什地区伊犁-中天山板块和塔里木板块于早二叠世碰撞造山结束,进入后碰撞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663.
采用劈裂宜昌砂岩,对中细砂、粗砂及混合砂砂粒填充条件下加载路径、轴压、围压、填充物颗粒粒径及填充物厚度对渗流速度的影响规律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填充物一定的应力情况下,加力路径发生变化,渗流速度也发生变化,这是工程中测量渗流数据离散的原因之一;轴压与渗流速度成线性关系,当围压σ3≤1.5 MPa时,围压对渗流的影响较大,当σ3>1.5 MPa时,围压对渗流的影响极小;粒径与渗流速度呈单调递增关系,围压对无填充物的影响大于对有填充物的影响;渗流速度与填砂厚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现指数递增关系、研究中给出特定条件下轴压围压与渗流速度的定量分析公式。  相似文献   
664.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定量分析导致2003年黄淮秋汛的主要物理过程,并结合天气形势来确立(1~3天)短期预报的着眼点。数值诊断结果表明:(1)预报降水的开始和发展趋势可参考贝加尔湖-新疆低槽及其分裂西风小槽的槽前暖平流与长江流域副热带高压脊西北侧的西南风暖平流的叠加过程。这两股暖平流在黄淮流域所驱动的经向环流上升支占总体上升运动的23.1%,且主要出现在强降水前3天内,强度达到-0.015 Pa/s。(2)预报降水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参考高空西风急流在黄河流域北侧的建立和维持。与该急流有关的平均西风动量平流在黄淮流域所驱动的上升支占总体上升运动的28.8%,且主要出现在强降水后4天内,强度达到-0.02 Pa/s。此外,与强降水同步发生且起正反馈作用的潜热加热所驱动的上升支占总体上升运动的44.2%,在强降水期间达到-0.03 Pa/s。(3)预报秋汛结束可参考对流层中上层冷平流侵入黄淮流域以及高空西风急流南压到长江流域北侧,迫使南亚高压脊和副热带高压脊撤出长江流域的一系列过程。与该过程有关的平均温度平流、平均西风动量平流及平均热量垂直输送所驱动的下沉支控制黄淮流域,会导致黄淮秋汛结束。  相似文献   
665.
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的20年平均4~6月演变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纬向平均的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模拟了1980~1999年4~6月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的建立和演变过程,并结合统计方法分析了模式输出的各物理因子和外界影响(主要为越赤道气流)在激发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结果表明:(1)依1980~1999年4~6月经向环流指数的逐日演变情况判断得出,南海地区4~6月经向风中有48%为地转成分,非地转成分占52%;若从20年平均的经向环流指数逐候演变情况来看,4月1候到6候南海地区经向风中有94%为非地转成分,而且5月份非地转经向环流指数与总经向环流指数的变化趋势也比较一致.因此表明,引起经向风地转偏差的因子在南海夏季风的酝酿和爆发过程中的作用尤其重要.(2)对南海地区非地转经向环流指数的贡献,主要来自外界影响(主要由越赤道气流体现)和4个物理因子,即与温度层结和垂直运动有关的热量垂直输送,纬向温度平流,潜热加热作用以及西风动量经向输送,其余12个物理因子贡献较小.(3)20年中有15年与外界影响有关的经向环流指数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一周内出现最明显的突变性加强,剩下的5年则是与热量垂直输送作用有关的经向环流指数出现较明显的突变性加强,其余3个主要物理因子在多数年份也有类似特征,这些结果具有预报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66.
陆源碎屑岩物质来源及变化与沉积盆地及构造演化密切相关。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铜川地区晚古生代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及石千峰组砂岩样品岩石薄片鉴定、定量矿物学分析以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合古流向特征,对物源进行了追溯,并讨论了盆地南部二叠系的构造—沉积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早二叠世山西组碎屑锆石年龄具364 Ma、450 Ma、946Ma和2 446 Ma四个主要峰值;中二叠世下石盒子组碎屑锆石年龄具294 Ma、1 963.4 Ma和2 499 Ma三个主要峰值;晚二叠世石千峰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峰值出现在1 876.5 Ma,缺乏北秦岭造山带的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碎屑锆石记录。分析认为山西组主要物源区为北秦岭造山带,次要物源区为华北南缘构造带;石盒子组物源由北秦岭造山带、华北板块南缘构造带和内蒙古隆起西段共同提供;石千峰组物源区为华北南缘构造带。早二叠世山西期,华北南缘隆起幅度较低,不影响北秦岭造山带供源。石盒子期,勉略洋由被动拉张转换为主动挤压,秦岭造山带处于持续隆升状态,并造成了华北南缘构造带的不断抬升。石千峰期华北南缘强烈隆升,在为铜川地区提供物源的同时也阻挡了北秦岭造山带...  相似文献   
667.
井喷失控条件下盐岩储库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喷压力失控是盐岩储气库运营的极端情况。根据一维绝热管流理论解析得到井喷情形下储库卸压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金坛盐矿工程地质条件,模拟对比分析了不同初始内压失控工况下盐岩储库应力状态、变形收敛特征和损伤破坏规律。结果表明,溶腔硬夹层总是先于盐岩体而屈服形成明显的屈服带,失控卸压阶段塑性区逐渐扩展布满整个腔体并向径向延伸6~8 m;运营压力范围内初始内压越低,储库卸压收敛越大,7 MPa下储库体积损失达5.02%;卸压阶段溶腔内壁围岩应变速率跃升至10-2 s-1数量级,属于准静态范畴。研究认为,井喷失控状态下失控初始内压是维持储库腔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在极端灾害环境中应确保盐岩储库处于较高的运营压力之下  相似文献   
668.
高阻碳酸盐岩中的低阻断层和充水溶洞是岩溶区地下水勘查的主要目标体。根据高阻中找低阻的原则,建立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赋存模式的断层-溶洞地电模型,利用RES3D软件进行温纳、施伦贝格、偶极-偶极三种采集装置的正反演模拟计算,从三维反演结果、剖面、电测深曲线三个维度,对比分析不同装置下断层-溶洞目标体的地电响应特征和规律。结果显示:(1) 探测深度内,温纳、施伦贝格、偶极-偶极装置可有效识别断层及其上盘三倍于电极距规模的充水溶洞,无法分辨断层下盘二倍于电极距规模的充水溶洞;(2) 相同模型和观测条件下,偶极-偶极装置对目标体的识别能力最强,其三维反演结果可识别溶洞下边界,剖面中形成左凸低阻圈闭异常,不同测深点的曲线类型、拐点、极值点与模型设计最为贴近,且拐点对应岩性界面,极值点位于地质体的中心深度。该工作对野外观测方式的选取和地质解译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69.
石灰岩和砂岩高温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自行研制的岩石加温装置和RMT-150C岩石力学试验机, 对石灰岩和砂岩试样高温后的力学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温度升高, 两种岩石纵波波速逐渐减小。单轴压缩过程中的全程应力应变曲线经历了压密、弹性、屈服、破坏4个阶段; 达到峰值应力后两种岩石均发生脆性破坏, 砂岩破坏时呈锥形炸裂, 而石灰岩则呈草捆状破坏。高温对两种岩石的强度都有一定的弱化作用, 其峰值应力都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石灰岩700 ℃时强度降幅达84.59 %, 而砂岩强度仅比常温降低22 %左右。两种岩石的峰值应变都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大, 但具体表现不尽相同, 石灰岩500 ℃时应变增加了30.57 %, 500 ℃之后峰值应变基本无变化, 甚至到700 ℃时还略有降低; 砂岩700 ℃时峰值应变增加了80.63 %, 其峰值应变的变化与其微观结构变化相关。随着温度升高, 两种岩石的弹性模量和变形模量均减小, 700 ℃时石灰岩弹性模量降幅为86.8 %, 砂岩弹性模量降幅为46.94 %; 700 ℃时石灰岩变形模量下降了83.9 %, 砂岩的变形模量下降了53.06 %。   相似文献   
670.
油菜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业经济作物及食用油的主要来源,及时、准确地获取其种植分布信息,是全面掌握油菜种植状况、加强生产管理、优化作物种植空间格局的重要依据。高分六号(GF-6)的宽视场(Wide Field View,WFV)传感器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基础上增设了2个红边波段、1个黄波段和1个紫波段,为油菜遥感识别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光谱信息,进而相较于蓝、绿、红、近红外4个“传统波段”的识别精度有所提升。本文以油菜开花期内两景不同时相GF-6 WFV影像拼接图像作为数据源,选择油菜生产优势区的河南省固始县为研究区,针对油菜同其他地物的“异物同谱”现象以及不同生长阶段油菜的“同物异谱”现象,利用油菜开花期独特的反射光谱特征,结合均值间标准化近距离提出了NDSI28、S34、NDSI23和NDSI46共4个光谱指数,并由此构建油菜种植区域提取的决策树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4个指数组合构建的决策树模型对油菜种植分布信息的提取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总体精度为96.17%,与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最大似然法相比分别高出0.31%、0.88%和1.24%;制图精度方面,决策树法为98.15%,比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最大似然法分别高4.72%、4.21%和5.59%;对于用户精度,决策树法为86.89%,较随机森林、最大似然法分别低2.2%和1.63%,比支持向量机高0.11%。由此说明,GF-6 WFV数据中的新增波段极大地丰富了其光谱信息,使其在包括油菜在内的农作物种植分布信息提取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