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0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291篇
测绘学   129篇
大气科学   167篇
地球物理   134篇
地质学   849篇
海洋学   118篇
天文学   88篇
综合类   172篇
自然地理   15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63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3篇
  1955年   7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41.
胶莱盆地早白垩世莱阳群沉积物源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古流向、砾石成分及砂岩碎屑锆石定年方法,综合分析了胶莱盆地早白垩世莱阳群沉积时期的物源组成及其地质意义。古流向,五莲—诸城显示较稳定的N向,莱阳—乳山一带由早期的E-SE向逐渐转变为晚期W-NW向。砾石成分,五莲—诸城—胶州地区以花岗片麻岩、花岗岩、大理岩和石英岩为主,莱阳—乳山早期花岗岩砾石成分含量高,晚期成分复杂。碎屑锆石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10~145 Ma,150~180 Ma,200~250 Ma,600~950 Ma和1700~2600 Ma。由此推断胶莱盆地在早白垩世莱阳群沉积期的物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盆地南缘苏鲁造山带超高压-高压变质岩和浅变质杂岩;2盆地周缘燕山期(J2-3-K1)花岗岩;3北侧胶北隆起基底(亲华北型)变质岩。并且盆地物源组成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这种差异说明当时苏鲁造山带的南、北段在抬升及抬升后可能存在着差异性的隆起和改造,表现为苏鲁造山带南段(南苏鲁造山带)隆升幅度大并且稳定,北段(北苏鲁造山带)表现出较为低缓的隆起或者局部的小隆起并且后期经历大规模的塌陷。另外,物源也指示早白垩世莱阳群沉积时期,胶莱盆地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古地貌特征,直到莱阳群沉积晚期,盆地东部才有所抬升。  相似文献   
542.
南祁连北缘东段刚察大寺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和成因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其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进而约束其岩石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结果表明,刚察大寺花岗岩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花岗闪长岩中锆石自形程度较好,阴极发光图像显示振荡生长环带,具有较高的Th/U比值(0.27~0.91),表明其为岩浆成因;最小一组岩浆锆石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35±4)Ma,即岩体形成于早志留世;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类似的地球化学属性,主量元素具有高硅、富碱、富铝和贫镁的特征,其Si O2=65.52%~74.23%、(K2O+Na2O)=6.95%~8.24%、Al2O3=12.33%~15.26%、Mg O=0.31%~1.32%,A/CNK介于0.85~1.05之间,为准铝质-弱过铝质的亚碱性系列岩石;整体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Nb、Ta),具有Eu的负异常(δEu=0.51~0.80)和Sr、P、Ti的明显亏损。南祁连北缘东段刚察大寺花岗岩为I型花岗岩,起源于高温低压条件下中、上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暗示,刚察大寺早志留世花岗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543.
接触自然让整个世界都变得亲近,自然可以对个体健康、福祉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很少有研究系统梳理该领域的成果,更未能建立整合性分析框架。以2000—2021年Web of ScienceTM数据库收录的有关自然接触、联结及其益处的文献为样本,旨在揭示该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热点,管窥可能的知识缺口,指引未来研究的方向,并建立“自然接触-自然联结-自然益处”研究的概念体系、逻辑链条和分析框架。结果发现:(1)已有研究总体经历了初期探索、稳步增长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主要聚焦人类的自然接触、自然接触的可持续益处、人与自然的联结关系及三者的相互作用等4个方面的关键议题;(2)未来研究应基于“自然接触-自然联结-自然益处”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框架,重点识别自然接触的性质差异,厘清自然联结的应用规则,观照自然益处的价值转向,审慎外生情境和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4.
为探究闽江下游及河口区粘土矿物的含量分布特征,于2009年在该区域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25个,利用X射线衍射进行了粘土矿物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粘土矿物的相对百分含量范围分别为:高岭石(33%-47%,平均值为42%),伊利石(27%-43%,平均值为34%),绿泥石(20%-29%,平均值为24%),蒙脱石(0%-3%,平均值为1%).在显著水平为0.01时,伊利石与高岭石、绿泥石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伊利石与高岭石的相关系数为-0.825,伊利石与绿泥石的相关系数为-0.611.通过对闽江下游及河口区粘土矿物含量分布的分析及与中国近海的粘土矿物含量分布对比,闽江下游及河口区粘土矿物的含量分布受物质来源、地形条件、介质环境、粘土矿物自身颗粒大小形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对于黄河和长江,闽江表层沉积物中具有较高的高岭石含量,较低的伊利石含量,与珠江的粘土矿物组合特征类似,这反映出气候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545.
2013年夏季中国南方区域性高温天气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对2013年夏季中国南方区域性高温天气进行系统的分析,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利用常规气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此次高温的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中国南方地区发生的高温事件相对历史同期增多,主要集中在华南北部至华北南部一带,其区域性高温天气的极端性十分突出,研究区域内的日平均气温、平均日最高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以及高温日数都打破最高纪录,为历史罕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范围偏大、强度偏强、西伸脊点位置偏西、脊线偏北,南亚高压偏北偏东,热带气旋活动范围偏南,出梅较早、梅雨季节短等因素导致中国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长时间的区域性高温天气。  相似文献   
546.
粤北石英脉型钨多金属矿床中钨锡铋银钼的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粤北红岭、石人嶂、梅子窝、锯板坑等四个石英脉型钨矿的矿石样品进行了详细的矿相学和电子探针分析,在红岭钨矿中观察到黑钨矿与白钨矿共生或交代现象,并发现铌锰矿、(含)钨铌锰矿晶体.在石人嶂、梅子窝、锯板坑钨矿中发现较多黝锡矿,分布在黄铜矿、闪锌矿边缘,或呈乳滴状分布在黄铜矿中,部分黝锡矿中包裹锡石.红岭、石人嶂、梅子...  相似文献   
547.
查明流体包裹体中稀有气体的保存能力,对于判断其初始组分特征是否因后生作用而发生改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Ar为例,从扩散动力学角度对稀有气体地球化学研究中常用的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稀有气体的保存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系统比较,计算了Ar在这些矿物中的封闭温度以及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保存时间,得出相同条件下各矿物对Ar、He等保存能...  相似文献   
548.
在临沭县县委、县政府的关怀支持下,临沭县国土资源局和旅游局联合山东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于2011年3月4日至5日进行了临沭县地质遗迹野外现场调查工作,初步认定了沂沭断裂带(临沭段)区域构造、曹庄镇恐龙足迹化石、岌山丹霞地貌、常林钻石典型矿物产地和沭河古道风景河段为较典型的地质遗迹,应尽早开展研究与保护。  相似文献   
549.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地崩山摧,巨石呼啸,屋宇塌陷,苍生喋血。汶川,这原不为人熟悉的名字,挟地火,裹巨痛,悚然出世,揪人心魄。里氏八级,烈度十一,辐射县市四十四,波及人口千万余。  相似文献   
550.
恐龙足迹和骨骼的记录往往出现在不同的地区。然而,一些地层显示了关系紧密的骨骼和足迹,它们都指向同一个来源。报道了来自四川省攀西地区会理县通安镇通保村下侏罗统益门组中上部的蜥脚类足迹(雷龙足迹Brontopodus),其地理和地层归属均与真蜥脚类的何氏通安龙极为接近。通保足迹与造迹者的关联是可能的,但目前还需要更多的证据。通保的雷龙足迹是攀西地区首次发现侏罗纪的蜥脚类足迹,这也表明,在早侏罗世,原始蜥脚类和基干蜥脚型类共存于中国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