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特格里曼苏铜矿产于库山河群(C1k)砂岩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受地层控制,浅色砂岩与紫色砂岩的交互带是铜矿体产出的最有利层位.通过对含矿砂岩胶结物的研究,认为赋矿砂岩中胶结物类型主要有碳酸盐胶结、硅质胶结、泥质胶结和铁质胶结4种,常见的胶结物组合类型有碳酸盐—硅质胶结组合、碳酸盐—泥质胶结组合、硅质—泥质胶结组合、铁质—泥质—碳酸盐胶结组合;矿化常发生于具碳酸盐—硅质胶结组合的砂岩中,铜矿物与硅质胶结物伴生.通过对含矿砂岩胶结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得到成矿流体为低温、低盐度流体.认为矿床成因为沉积成岩成因,古陆的风化剥蚀提供了基本的成矿物质,沉积物的搬运沉积形成了矿源层,成岩作用时期由于有机质及细菌的作用、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在成岩流体的迁移下造成了铜质的局部再富集,形成具有工业意义的铜矿体.  相似文献   
72.
龙门山断裂带沿倾向和走向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和分段性特征,通常以4条主干断裂为界将龙门山断裂带自西向东分为5条构造带,但是对沿走向的分段性特征仍未达成共识.本文利用四川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汶川地震后近10年的波形数据,采用全波形反演获取了龙门山断裂带1495个M≥3的震源机制解.通过“滑动窗”扫描方法提取不同地震类型的数量沿龙门山断裂带走向的变化曲线,据此将龙门山断裂带的震源区划分为S1—S9段.根据反演的震源机制解,进一步采用阻尼线性反演技术求取龙门山断裂带高分辨率的构造应力场信息,从地震类型、断面结构和构造应力场等角度探讨龙门山断裂带的分段性特征.结果表明:(1)地震类型存在明显的分段性特征.其中S1的逆冲型地震比例最高,S8的走滑型地震比例最高,S9的正断型地震比例最高.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可能存在差异性断层调整运动,且余震晚期沿断裂带走向普遍存在应力的补充和协调,芦山地震的发生可能还对S2造成了应力扰动.汶川主震附近及余震区远端经历了更长的震后调整过程,且余震区远端S9具有更复杂、强度更高的震后调整过程.(2)断面结构存在明显的分段性特征.断面结构揭示汶川主震附近和余震区远端的隐伏断裂,以及虎牙断裂南端参与了汶川余震活动.断面倾角与走滑分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具有明显逆冲分量的分段断面倾角主要分布在50°~70°,而在具有明显走滑分量的分段断面倾角基本在60°以上,且断面倾角增大与汶川余震带宽度收缩变窄相吻合.(3)龙门山断裂带的应力环境非常复杂.σ1方向的分段性差异导致了汶川—芦山地震空区的地壳撕裂和地幔物质上涌、汶川主震附近和余震区远端的隐伏断裂活动以及虎牙断裂南端大量的逆冲型地震.结合构造应力场与大地测量资料认为,龙门山的隆升主要是受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上地壳缩短增厚所致.  相似文献   
73.
利用2019年以来在四川荣县—威远布设的密集地震台站,以及部分固定台站记录到的近震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高分辨率的浅层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重定位结果显示,研究区内中小地震多数呈南北向条带状分布,与已知地表断层的分布无明显关联.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2~5 km深度之间.研究区中小地震活动与速度结构变化具有相关性,在5 km以浅,地震多分布在S波高速异常区;在7~10 km深度范围,地震多发生在P波和S波的高、低速异常转换带.综合重定位和速度剖面结果,推测研究区内沉积层厚度约4~6 km,而一些中强地震多发生在结晶基底顶部.在研究区深部,黄桷坡断层以北地震区比荣县地震区具有更高的P波速度,在相似的应力状态下,力学性质更强的黄桷坡断层以北地区更难以破裂,可能是该地区更晚发生地震的缘由.  相似文献   
74.
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的下层(沙漠层)分离到一株寡营养细菌(Oligotrophic bacteria),编号为:SGB-5,G+;细胞大小在(0.328~0.746)×(0.171~0.240)μm;菌落圆形,直径5mm,白色光滑,隆起明显;兼性好氧;该菌最适生长的碳量为15 mg/L培养基;生长温度范围为10~50℃,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为7.0~9.0;该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大量的黏多糖,黏多糖的化学组分为阿拉伯糖、X糖、葡萄糖、半乳糖及甘露醇,其摩尔比为:1∶14∶19∶6∶14;室内培养72 h黏度可达6300 mpa.S.将黏度为1200 mPa.S的菌体培养液喷洒在流沙表面后,能够形成可以黏连沙粒的约2~6 mm厚的寡营养细菌结皮层,该结皮层不仅能够固沙而且具有一定的减缓土壤中水分蒸发的效果.  相似文献   
75.
张雪梅  陈加希 《岩矿测试》2002,21(2):150-151157
用Ca-EDTA作Co的掩蔽剂,再以NaOH溶液解蔽Zn-EDTA络合物,示波极谱法测定含钴试料中Zn。方法用于分析质量分数w(Zn)为0.1%-3%的矿石样品,结果与王水溶解-原子吸收法测定结果相符。对样品进行精密度检验,相对标准偏差(RSD,n=5)<10%。  相似文献   
76.
在美国,超过1.43亿人面临地震风险威胁。如果社会公众能够理解其面临的风险,并采取积极防御措施,地震影响就能显著减小。美国国家现代地震监测系统(ANSS)通过协作对地震与大地测量数据进行汇集与分析,及时发布地震发生及其影响的可靠信息,为地震研究及危险性与风险评估提供数据,这是建立地震韧性国家的重要基础。作为对ANSS的投资成果,现在对于发生在美国或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的任何显著地震事件都能够用一套产品来快速表征,在地震危机来临之际为人们提供态势感知。ANSS监测工作服务于科学研究和地震工程需求,这包括改进人们对建构筑物地震响应的理解。作为参与美国国家地震减灾计划(NEHRP)的四个联邦机构之一,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为ANSS提供了管理与财政支持。2000年,美国国会颁布《国家地震减灾计划》再授权法案[公法第106-503号(Public Law 106-503)]时,作为该计划的一项支撑设施,创立了ANSS。ANSS是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学术界的合作。由于认识到地震灾害危险性与风险的地区差异性,所以ANSS管理结构强调区域执行与国家集成。其允许与其他联邦和州政府机构以及与关注地震监测的地球科学界和工程界协作。ANSS推动地方、区域和国家层面各机构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减轻地震灾害损失。这些合作关系对于ANSS在全国范围内的协调、在区域范围内的规划与执行,以及争取地方支持都是有必要的。许多承办学术机构、部分州政府机构、其他联邦机构、私人基金会和科学组织为ANSS的成长和(或)运行提供了支持。建设ANSS的需求最初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eological Survey,1999)题为《美国地震监测评估——国家现代地震监测系统的需求》的出版物中率先提出。这些需求包括加强国内各监测台网间协调、开发新的地震信息产品,以及在全国范围内扩建监测基础设施。2000年以来,ANSS强化了基础设施建设与伙伴关系建立,并开发了新的地震信息产品与服务。虽然现有资助尚未达到ANSS的预期计划,但其1999年所设定的在野外及建筑物、桥梁和其他构筑物中安装7 100个现代化地震观测站点的总体建设目标,截止2016年年底,已经完成了42%。ANSS产品的及时性与有效性提升了政府机构、应急响应人员、公众及工程界与科学界对ANSS能力的期望值。作为ANSS的投资成果,地震信息服务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ANSS的品牌服务包括:向政府和应急管理人员提供即时地震通知,通过地震通知服务系统以电子邮件或文本形式提供快速通知、震源特征产品、提供实时地震信息的ANSS网站、一套实时态势感知产品(地震动图ShakeMap、地震动图发布系统ShakeCast、全球地震响应即时评估系统PAGER、"你有感么?"DYFI)、ANSS综合地震目录ComCat,以及由工程强地面运动数据中心(CESMD)为工程师提供的产品。在未来10年中,为了满足预期,ANSS必须在聚焦提升基础服务稳定性的同时确保获得不断创新的能力。ANSS具备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提升地震安全性并开展震后响应与处置的能力。本报告描述了一系列特定的发展机遇,并形成了ANSS未来10年的重点工作,包括使ANSS确保地震危机时有备无患,加强城市地区地震安全性,拓展降低地震风险的观测数据获取能力。把握机遇、实现目标,额外的资助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创立伊始,ANSS被视为创新与风险并存。如今已证明,尽管只得到了部分资助,ANSS却是成功的。我们的国家在快速发展,国家的结构体系日趋庞大和复杂,如果耽于成就,接受现状,我们将会面临更多的地震风险。ANSS要充分发挥其在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方面的潜力,就必须不断前行——引发地震的构造力是无情的,它们将永不停息,我们减轻国家地震灾害的努力也将永不停息。  相似文献   
77.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M_S6.5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次地震发震构造复杂,引起了地震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三维建模方法,建立鲁甸地区三维层状非均匀速度模型,采用逐段迭代射线追踪方法对鲁甸M_S6.5地震进行三维射线追踪走时计算;利用震中距150km范围内的近震Pg波震相走时数据,通过射线追踪走时拟合获得鲁甸地震的震源深度约为12km,与前人研究成果基本一致,表明了本文采用的三维建模和射线追踪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8.
本文基于喜马拉雅西构造结地带区的重力场、电磁波场和地震波场特征,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喜马拉雅西构造结区深部地球物理场做了分析.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表明,西构造结区不仅存在着令人瞩目的中、深源地震,而且其重力场、电磁波场和壳、幔地震速度结构存在着高度的非均匀性.这不仅表明其在不同演化阶段和不同物质组成先后参与了岛弧与大陆、大陆与大陆碰撞的造山过程及其导致的横向结构特征的显著差异上,同时也反映出这种复杂过程在对深层演化进程所带来的影响,故导致了西构造结区的形成和长期演化的复杂过程.显然西构造区的介质属性、构造格局和深层过程均制约着、并强烈影响着高原西北缘及其西部的深、浅构造组构和运动学与动力学响应.故在青藏高原的动力学模型构建中占有着重要地位.由于西构造结区深部结构和动力学研究工作尚少,而又因自然条件和政治环境的制约,故该区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其物理-力学过程等核心问题尚有待于加强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79.
鄂尔多斯盆地定北地区致密砂岩储层AVO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AVO技术是利用振幅随炮检距(或入射角)变化的规律,求取地下地层的岩性信息.鄂尔多斯盆地是典型克拉通盆地,构造平缓(倾角不到1°),断层不发育,非常适用AVO理论假设反射层为水平层这一基本条件.根据工区的地震地质特征,在AVO分析的基础上,对用钻井地质、测井资料设计的模型进行AVO正演研究,总结了一套在现有地震分辨率条件下的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AVO响应特征,即:无论砂岩储层是否含气,其底部反射振幅随入射角增加,均会出现从强到弱一极性反转一从弱到强的现象,只是反转的角度有所差异;在梯度剖面上,含气砂岩与不含气砂岩的亮点特征差异小于较大,据此响应特征预测了有利的储集区.  相似文献   
80.
在云南省西部,跨越中、缅两国交界的横断山系地区(97°E~102°E,24°N~30°N)有近一半的面积尚没有重力测点、即重力数据空白区和重力测点稀少的普查级测区.以前的有关文献、图集中所给出对此地区的重力场都是十分模糊的结果与图件.因此应用这些资料无法详细地研究该地区重力场特征与深部地壳结构(构造).本文应用卫星重力异常资料作为“近似空间重力异常”,经中间层改正后给出的“计算布格重力异常”,其分布特征与该地区的地形高程呈很好的镜像相关.对相应山脉、河谷以及断裂构造都有所反映.特别是在横断山系地区该布格重力异常呈现为近南北的走向.为此,据该“计算布格重力异常”,并选定对该区有代表性的一条重力异常剖面作正反演计算,以得到其地壳深部结构剖面.结果表明,在横断山脉地区的地壳厚度在51~56 km间起伏变化;滇西北云岭山系以及玉龙山区的地壳厚度约在60 km以上. 最后,对所得结果与图件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几点认识和纠正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