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17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由于遥感设备的性能限制,使得采集的遥感影像质量受到影响,低分辨率的遥感影像限制了遥感解译应用的精度。当前针对遥感影像的超分辨率重建研究仍然存在重建后的遥感影像地物全局信息和纹理细节不足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顾及全局特征和纹理特征的遥感影像超分辨率重建方法,该方法利用生成对抗网络的特征学习能力,并对模型全局和纹理进行增强。一方面,地物全局特征增强部分用于解决当前研究中超分辨率重建模型对低分辨率遥感影像中全局遥感地物信息没有重视和利用的问题。在生成网络中引入自注意力模块,以获取全局地物注意力图的方式将遥感影像中相距较远的地物信息作为重建过程的参考。另一方面,遥感影像纹理增强部分用于解决超分辨率重建模型中超分辨率影像纹理信息不足的问题。本文方法引入纹理损失以优化生成网络参数并增强超分辨率重建后影像中的纹理信息。另外,为避免重建结果中的“伪影”现象,研究采用权值归一化代替批量归一化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遥感影像超分辨率重建过程中能增强遥感地物特征,同时可以实现地物的纹理细节精细化恢复,而且超分辨率重建结果的图像质量评价指标SSIM、FSIM和PSNR值分别达到了0.756、0.595和...  相似文献   
192.
张进  彭磊  尹亚东 《北京测绘》2021,35(1):100-104
灰色幂模型又称非线性灰色伯努利模型(NGBM(1,1)),是灰色GM(1,1)模型的一种改进模型,具有非线性特征,在拟合和预测非线性特征数据方面具有优势.NGBM(1,1)模型相比于GM(1,1)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更广的适用范围,它在经济、农业、气象等方面已有较广应用,但是在变形监测领域的应用还比较少.本文在已有...  相似文献   
193.
内蒙古狼山地区断裂构造十分复杂,主要发育有南北、东西、北东和北西走向的断裂构造.从南北向断裂的几何形态、运动性质、构造应力场特征入手进行研究,结合野外实地调查与测量,运用极射赤平投影方法,求出构造应力场的主应力轴方位,进而对本区的构造演化进行了探讨.初步认为,研究区发育的近南北向断裂至少受到过两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第一期是在晚二叠世,由于华北克拉通向北、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活动而形成碰撞拼贴运动所产生的近南北向近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场,此时构造应力场的主应力轴σ1为北偏东10°左右,向北倾伏,倾伏角为15°~20°.在这一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狼山地区发育了一套破裂系统,它们分别表现为近东西走向的挤压构造带和逆断层、近北东走向的以左行为主的走滑断层、近北西走向的以右行为主的走滑断层以及近南北走向的张性断层.这些早期的断裂系统也制约着该区域后来的构造活动,第二期构造应力场是侏罗纪以来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俯冲而产生的.此构造应力场的主应力轴σ1为北西-南东向,倾伏向为150°左右,倾伏角为10°~20°.第二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使早期南北向断裂由原来的张性破裂面转为左行走滑,早期东西向断裂转为右行走滑,早期北东向左行滑动面转为压性面和褶皱轴方向,而早期的北西向破裂面则转为张性破裂性质.   相似文献   
194.
在阿拉善地块东缘发现新生代中新世挤压构造,形成近SN或NE-SW走向的逆冲断层及卷入新生代地层的褶皱.其形成背景关系到阿拉善地块新生代的变形特征以及与青藏高原扩展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探讨阿拉善地块东缘的挤压构造是否受青藏高原扩展控制,为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扩展过程的研究提供资料,通过详细地质填图、区域地质调查与对比方法,确定了这些挤压构造的几何样式以及运动学特征,结合断层滑动矢量,恢复出变形时的古应力场.室内外的分析表明,形成这些挤压构造的最大主应力方位为NW-SE或近EW向,结合盆地地震反射资料、卷入构造的地层,推测变形的时代是中新世中晚期.这期变形的动力可能是阿拉善地块受到青藏高原北缘的挤压向东运动所致.同时在阿拉善地块向东运动的过程中,其内部发育的早期东西向构造带发生右行走滑,和阿拉善东缘的挤压构造一同调节地块的变形.晚中新世之后,高原东北缘最大主应力方位发生顺时针旋转,阿拉善东缘挤压构造被后期构造叠加.   相似文献   
195.
针对2022年第3号台风“暹芭”的主要特点和预报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暹芭”是2022年首个登陆我国的台风,在华南登陆减弱后,其残余环流继续北上,与西风带系统共同影响我国华中、华东、华北及东北等地的部分地区;累计雨量大、风雨强度强;台风外围出现多个龙卷。主要的预报难点问题有:弱台风准确定位问题表现突出,引进新的卫星产品有助于提高定位精度;72 h路径预报的偏差问题主要是由于模式对东台风、大陆高压和南压高压、西风急流等关键系统的预报偏差引起;台风登陆后北上长时间维持(含减弱后的残涡)的预报问题需关注持续的水汽通道和高层出流条件变化。  相似文献   
196.
渤海东南部NE向黄河口-庙西北新生断裂带的存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新取得的渤海明化镇组(N21—N2)和第四系底部构造的资料,在从黄河口到长兴岛的NE向地带发育近600条断裂,其中NE—NEE走向的有近500条,占断裂总数的83%,一般长5~20km,最长40~50km。这组断裂有少数为NE—NEE向古近纪断裂新活动的产物,其余是新形成的,它们总体组成宽约60km的NE向断裂带,具右旋走滑性质。该断裂带不受古近纪断裂构造控制,属新近纪以来发育的新生断裂带。这一现象证实了以前推断的黄河口-庙西北新生断裂带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7.
人工鱼礁的投放是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措施,为实现大范围人工鱼礁信息的自动识别提取,提出了一套基于侧扫声纳影像的人工鱼礁自动识别方法。首先使用侧扫声纳后处理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再对预处理后的图像进行均值平滑滤波整体去噪、自适应平滑滤波局部去噪、极差滤波锐化图像、提取目标边缘判定目标、二值化,最后进行矩阵运算提取礁体及其声影区,最终获得鱼礁的位置信息。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应用于两种侧扫声纳图像人工鱼礁识别,正确度达94%以上,完整度达85%以上,且具有良好的通用性,能够为海洋牧场建设中人工鱼礁投放质量评估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