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扬子区震旦纪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混合沉积对于研究大地构造、古地理及生命演化具有特殊意义,江苏盱眙地区震旦纪地层既表现出广义混积岩的特点,又呈现多类型狭义混积岩的特色。通过区域6条实测剖面和67条路线剖面的综合岩石学、沉积学研究,建立了地层序列;根据详细的岩石结构、构造及组合等研究,划分出8种沉积相类型;在区域内沉积相的纵向、横向变化基础上,确定了不同时期的沉积体系序列,进而建立盱眙地区震旦纪的沉积格架,恢复了沉积环境的时空演化过程。结果表明:下扬子地区在震旦纪时期,随着构造稳定和气候变化,在海平面上升的同时,陆源物质大量向海岸进积,显示出特殊的海水与陆地的"双向扩展"特征,在河、海的共同作用下,海岸地貌从开阔趋向多样化,海水性质也发生重大的改变,营养物质的增多、水体盐度的降低,都可能对海洋生物的发展演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2.
南京汤山猿人洞穴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岩性、构造、洞穴特征等方面对汤山猿人洞穴的成因,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洞穴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和多期复合成因的形成特点,并对洞内沉积物、南京人化石的形成及保存条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3.
川西高原杂谷脑河阶地的形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野外实地地貌调查,确定了川西高原杂谷脑河理县段发育了8级阶地,并对阶地沉积物进行了ESR年代测试,初步确定杂谷脑河第II,III,IV,VI级阶地约形成于距今54,125,248,481ka。阶地成因分析表明这些主要阶地序列主要是构造隆升的结果,因此,杂谷脑河各级主要阶地分别代表了川西高原中更新世以来的几次隆升事件。根据阶地高程和阶地形成年代确定的杂谷脑河下蚀速率为0.39m/ka,与大地测量获得的龙门山隆升速率 (0.3~0.4m/ka) 相一致。  相似文献   
24.
地处典型东亚季风区的神农架大九湖盆地有华中地区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亚高山泥炭沼泽湿地.对盆地中心部位钻孔DJH-2中821 ~430cm泥炭沉积进行花粉浓缩物AMS14C测年,经校正发现其沉积时段为59.8~26.1kaB.P.,与MIS 3阶段相对应.研究显示,在MIS 3阶段研究区气候环境适宜植被的生长和有机质的保存,基于α一纤维素δ13C重建的大气湿度显示平均为72%的湿度值总体略高于全新世晚期,且MIS 3早期(60~49kaB.P.)和晚期(38.5 ~26.1kaB.P.)较高,大气湿度平均为75%和72%,中期(49.0~38.5kaB.P.)略低,平均69%,温度则由早期到晚期呈现逐渐降低趋势.高分辨率的泥炭记录显示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呈现5个波动旋回,期间出现的4次冷干事件与H冷事件一一对应,并且存在多次暖(温)湿事件对应于D-O暖事件.此段沼泽沉积是大九湖对这一时期东亚夏季风强度明显增强的直接响应,与全球众多记录对比揭示出MIS 3阶段神农架泥炭记录在岁差尺度东亚夏季风环流强度主要受太阳辐射控制,其功率谱分析显示存在的多个显著周期为千年尺度上东亚夏季风强度主要受太阳输出量控制的观点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