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徐闻珊瑚礁区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8月-2007年4月对广东省徐闻珊瑚礁区的浮游植物进行了周年的季节调查,结果共检出浮游植物262种(包括变种和变型):春季82种、夏季117种、秋季119种、冬季141种,其中硅藻门67属252种,甲藻门5属8种,蓝藻门1属2种.优势种共有37种:春季8种、夏季7种、秋季9种、冬季13种,几乎全为广温广盐性沿岸种类,群落结构具有亚热带和沿岸性特征,主要优势种为太平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aciric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奇异菱形藻Nitxschiaparadoxa,f rhombus和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等,没有全年广布优势种;四季均出现的种类共有24种,全为硅藻,各季节间共有种类数在42-61种,Jaccard种类相似性指数范围在0.256-0.310,季节更替明显.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平均值分别为4.02和0.59,物种非常丰富: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5.35-12.87)×104cells/L之间,冬季最高,夏季次之,秋季最低,属双峰型变化,但与一般亚热带春、秋季出现密度高峰不一致.叶绿素α含量与浮游植物密度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而细胞密度、叶绿素口含量与各营养盐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从浮游植物吸收N、P的配比分析.N为春、夏、秋3季的营养限制因子,P为冬季的营养限制因子,但从N、P的绝对值看,N和P都是全年的营养限制因子,因此其水质营养类型属于亚热带贫营养型.在南北方向上,4个季节活性磷酸盐在各断面的含量依次均为B>D>A>E>C,这可能与该海区的流场特征及海底沉积物有关.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丙酮萃取分光光度法、荧光显微计数法、平板计数法分别研究湖光岩玛珥湖5个站位表层水体浮游植物生物量、浮游细菌生物量、可培养细菌数量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湖光岩玛珥湖浮游植物生物量(以碳C计)和浮游细菌生物量(以C计)、可培养细菌数量周年波动范围分别为84.17~243.64 mg/m3、20.53~43.60 mg/m3、0.10×103~3.63×103 m L-1。三者的周年变化趋势呈规律性同步增减,峰值均出现在3月份,且在5个采样站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主要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显示,浮游植物与浮游细菌生物量均与总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可培养细菌数量与氨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溶解性氮和磷酸盐呈显著负相关(P0.05),但三者与多数调查的生态因子之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可能是调控细菌周年变化潜在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3.
徐闻珊瑚礁保护区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6年8月(夏季)、2006年11月(秋季)、2007年2月(冬季)和2007年4月(春季)在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灯楼角至流沙湾近岸海域调查徐闻珊瑚礁保护区的营养盐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徐闻珊瑚礁保护区水域溶解态无机氮以NO3--N为主,其含量超过总溶解无机氮的50%;各站点NO2--N含量相对较低,冬季NO3--N和NH4+-N含量均高于其它季节;无机磷含量在0mg/L~0.030mg/L之间变化;活性硅含量表现为夏秋季节高、冬春季节低;表层水体硝酸盐氮/无机磷原子比值(N/P)夏季较低,不存在无机磷受限情况,而冬季N/P整体较高,此时水体主要受无机磷限制。 相似文献
14.
深圳湾海水石油烃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深圳湾海水中石油烃进行4个航次的调查,研究深圳湾石油烃的分布特征,并对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整个深圳湾海域石油含量基本呈现出自湾内到湾外逐渐降低的平面分布特征;石油烃含量在季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ρ冬季>ρ夏季>ρ春季>ρ秋季;石油烃与环境因子Chl-a、DIN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86,与DIP存在显著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78。 相似文献
15.
流沙湾海草床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
结构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2—11月采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对广东省流沙湾海草床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了周年的季节调查, 研究了其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流沙湾海草床海域浮游动物共有49种和13类浮游幼虫, 群落结构主要由桡足类和浮游幼虫所组成。优势种共有20种(类), 4季均为优势种的种类有2种: 针刺拟哲水蚤、小拟哲水蚤。年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84.8ind/m3和132.2mg/m3, 高峰期位于夏季, 低谷位于冬季, 周年变化基本上为单峰型。浮游动物生物量与丰度、pH值呈显著的正相关, 与叶绿素a和水温呈较明显的相关性, 而生物量和丰度与盐度和PO43?呈负相关, 与其它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于2008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流沙湾进行了4次采样调查,研究分析了流沙湾海水中总有机碳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并探讨了TOC与温度、盐度、pH、叶绿素a和底泥TOC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在2008年度流沙湾海水TOC的浓度为0.992 ~ 5.437 mg/L,平均值为2.414 mg/L,呈现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变化趋势,整个流沙湾海域海水TOC的平面分布相对比较均匀,表层稍大于底层.在内外湾分布上,冬、夏季节内湾TOC大于外湾,而春、秋季节外湾大于内湾;在垂直分布上,冬、夏和秋季表层大于底层,而春季底层大于表层;在地域分布上,冬、夏季节从流沙镇一侧海域到西联镇一侧海域逐渐减小,秋季变化趋势相反,春季时,两侧无明显变化.相关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流沙湾海水TOC与温度、pH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与温度的相关关系较为显著,与盐度则呈现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叶绿素a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在叶绿素a浓度小于2.6μg/L,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在叶绿素a浓度大于2.6 μg/L,两者呈现负相关关系;与底泥TOC呈现出了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厦门西港西南部潮间带光滩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厦门西港西南部潮间带无植被滩涂土壤三大类群微生物的数量,结果表明光滩土壤中平均总菌数为18.4×104个/g(dry),细菌、放线菌和丝状真菌平均数量分别为17.4×103、10.1×103和2.1×101个/g(dry),分别占总菌数的94.53%、5.45%和0.02%;不同位点的总菌数及细菌、放线菌、丝状真菌的数量与它们所占总菌数的百分比存在着差异,这与不同位点的土壤有机质含量、N含量和受污染干扰的程度相关,数量特征可作为环境监测的生物学指标之一;放线菌和丝状真菌的数量与土壤盐含量有关,放线菌在低盐份下的培养数量多、生长好,高盐份胁迫可能是丝状真菌数量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柘林湾表层沉积物中氮和磷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于2002年7月19日至12月15日调查了柘林湾表层沉积物中2种形态氮和5种形态磷的时空分布,同时测定了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柘林湾表层沉积物中的含水量与有机质、凯氏氮、氨态氮、总磷、岩屑磷和有机磷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凯氏氮的平均含量为1060.3μg·g-1,氨态氮在凯氏氮中所占的比例小于4.0%。总磷的平均含量为526.0μg·g-1,自生钙结合磷含量最高,占总磷的47.5%。氮、磷的平面分布基本呈现出湾内高于湾外、养殖区高于非养殖区的总体趋势。有机质、氮、磷含量的季节变化相对显著,夏季呈上升趋势,秋季有所下降,然后处于上下波动的平衡状态。影响有机质、氮、磷含量季节变化规律的因素主要是养殖动物的种类、陆地排污、鱼虾贝类死亡产生的生物碎屑、水动力和生物扰动。 相似文献
19.
2009年湛江湾叶绿素a分布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02—2009-11分4个季度调查了湛江湾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并分析了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湛江湾海域叶绿素a变化范围为0.35~21.52mg/m3,年平均值4.47mg/m3;全海域叶绿素a呈现夏季(6.50mg/m3)>冬季(4.75mg/m3)>春季(3.58mg/m3)>秋季(3.01mg/m3)的季节变化模式;水平分布上,冬季的叶绿素a呈现由南三岛附近海域(即断面2和3)向外海和沿岸递减,春季、夏季和秋季呈现由外海向沿岸递减,年均值呈现由外海向沿岸递减的分布特征。主成分分析显示,湛江湾海域叶绿素a与pH、盐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氨氮、硝氮、硅酸盐、磷酸盐和无机氮呈极显著负相关。以表征的叶绿素a为标准的水体营养状况评价结果显示湛江湾海域多为中营养或贫营养状态,与以营养盐和化学耗氧量为标准的评价结果不一,故湛江湾的水体营养状况评价需要综合多个因子考虑。 相似文献
20.
红树林固氮微生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树林中有丰富的固氮微生物,尽管它们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但相对于其它成分,同氮微生物的研究较为薄弱。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些固氮微生物与红树植物生活在一起,可以相互从对方获得生长所需的营养物,同时这些微生物又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微生物产生相互作用。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固氮微生物的固氮活性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演替阶段的红树林中有较大的差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红树林固氮微生物的研究进展,相对于其他系统的固氮微生物的研究,红树林固氮微生物的研究还有待于加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