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49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7 毫秒
91.
利用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雷达资料、FY-2E逐时云顶亮温TBB资料以及NCEP/NCAR(1 °×1 °)再分析资料等,对2014年7月30—31日四川盆地的暴雨天气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及触发机制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1)本次暴雨的地面中尺度风场辐合线与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辐合线比强降水提前1 h出现,且强降水落区主要位于辐合线左侧有边界层弱冷空气影响的偏北气流范围内,同时强降水落区随地面中尺度风场辐合线移动;(2)暴雨过程临近时具有不稳定能量特别高、地面和低层露点温度大、抬升凝结高度低、湿层非常深厚等显著特征十分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降水过程中有充足的水汽向暴雨区输送并在暴雨区有明显的辐合上升,为强降水的持续提供了较好的条件;(3)在高原低涡缓慢东移过程中,涡前的正涡度平流使低层涡度增加、垂直上升运动加强,触发强对流活动,是本次暴雨过程的触发机制之一;强对流降水造成的非绝热加热正反馈于大气,使强对流活动发展,强降水天气持续,是本次暴雨过程的维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2.
研究了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生姜氮钾配施的增产效应和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钾配施可以大幅度提高生姜的产量,施钾的增产幅度,柴姜为15.3%~58.4%,平均增产率为35.8%;狮子头姜产量提高18.2%~46.9%,平均增产28.7%。增施氮钾肥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P、速效K、缓效K、有效Ca和有效Mg含量,降低NO3-盐含量,促使土壤pH趋于中性,对全P和碱解N含量影响较小。土壤N素和P素大量盈余,不施钾时土壤K亏损严重,施钾处理土壤钾基本上处于盈余状态.有利于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93.
胡雪红  张琳 《山东气象》2008,28(1):22-25
应用T213、MM5、ECMWF、FAX等国内外数值预报模式产品,对2007年7月18日发生在鲁西北的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和降水量进行检验分析与评估.结果发现:ECMWF模式的500hPa形势预报好于T213模式的预报;ECMWF模式和T213模式对此次过程的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有一定的预报能力;对地面形势的预报各有特色,ECMWF模式预报黄河气旋的位置好于T213模式预报,而对冷空气的预报,T213模式好于ECMWF模式;T213和MM5模式对暴雨预报能力较强,而对大暴雨落区预报不准确或没有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94.
新疆地区近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与动因分析   总被引:40,自引:13,他引:27  
通过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方法,获取了新疆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数据,并对其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近10年来新疆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新疆地区近10年来耕地总面积增加明显;草地总面积减少明显;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扩张显著;林地、水域面积有所增加:未利用土地各种类型面积有增有减,其中沙地面积平均每年扩大84.5km^2,其扩展速率比20世纪50至70年代下降了一半,新疆局部荒漠地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新疆地区耕地面积的普遍开垦扩大与撂荒弃耕现象并存,使得新疆绝大部分地区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区划中“西北农田开垦与撂荒交错区的重要部分,农田的开垦与撂荒成为新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显著时空特征。政策、经济及气候变化是导致新疆地区十地利用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5.
在新背景下的矿产资源调查工作中,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地质数据资料,提取出有用的矿产资源信息.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本文通过对自然重砂数据资料应用中的一些关系的思考.探讨了新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96.
张琳 《中国煤田地质》2005,17(5):133-135
通过分析地勘单位的人才现状,认为地勘单位在属地化、企业化、市场化转变中,要树立人才新理念,加大人才资本的投资,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牢牢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向加快才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充分发挥人才资本的营运作用,实现地勘单位发展新跨越.  相似文献   
97.
98.
利用1981—2015年沈阳地区7个气象站的日观测数据,通过CLIGEN(Climate Generater)天气发生器模拟沈阳地区日降水序列数据,并统计模拟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及年最大日降水量,利用平均值、标准差、偏度及峰度对CLIGEN天气发生器模拟的沈阳地区降水进行适用性评价。结果表明:CLIGEN天气发生器对沈阳地区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平均值的模拟效果较好,模拟降水量的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Mean Absolute Relative Error,MARE)分别为2.1%、1.3%和3.3%,年最大日降水量的模拟精度稍差。对于降水最大值方面,CLIGEN天气发生器对沈阳地区日最大降水量和年最大降水量的模拟效果较差,模拟的日最大降水量和年最大降水量相对误差的最大值分别为-27.2%、18.3%。GLIGEN天气发生器能较好地模拟沈阳地区的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t检验、F检验和K-S检验均表明,模拟的日最大降水量与年最大日降水量仅康平站达到极显著水平。从总体模拟效果来看,CLIGEN天气发生器能较好地模拟沈阳地区平均降水的统计特征。  相似文献   
99.
采用LI-8100A型土壤碳通量仪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生长季(5—10月)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及含水量进行连续观测,综合分析土壤呼吸的时间变化规律,并研究环境因子对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天气条件下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动态变化差异明显,晴天的日均值(2.90μmol·m^(-2)·s^(-1))与变化范围(1.73~4.92μmol·m^(-2)·s^(-1))明显大于多云天和阴天。不同月份土壤呼吸速率的平均日变化均呈现“单峰型”结构,最高值(2.20~4.40μmol·m^(-2)·s^(-1))、最低值(0.71~1.70μmol·m^(-2)·s^(-1))分别出现在12:00或13:00、05:00或06:00,日均值接近于10:00或19:00的观测值。(2)白天和夜间土壤呼吸速率在5—6月处于较小值,从6月开始逐渐增大,8月达到峰值(白天3.31±0.98μmol·m^(-2)·s^(-1)、夜间1.80±0.39μmol·m^(-2)·s^(-1)),之后逐渐减小,10月出现最低值(白天1.55±0.55μmol·m^(-2)·s^(-1)、夜间0.81±0.12μmol·m^(-2)·s^(-1)),且白天通常高于夜间。整个生长季夜间土壤呼吸对全天总呼吸的贡献率为27.2%~32.4%。因此,在当前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中应考虑夜间土壤呼吸的影响。(3)土壤温度是影响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但土壤温度单变量模型不足以全面解释土壤呼吸的动态变化。结合土壤温度与含水量的双变量非线性模型能更好地拟合土壤呼吸速率,对其变异的解释程度达74.0%。(4)2020年生长季,全天、白天和夜间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指数(Q;)变化范围分别为1.38~2.14、1.22~1.96和0.85~1.64,对应平均值分别为1.58±0.23、1.41±0.19和1.20±0.16。如果只用白天时段的Q;值代替日均值,将造成约10.8%的低估。  相似文献   
100.
史洪军  张琳  许新强 《岩土力学》2004,25(Z1):151-153
分析了侧钻钻井工艺技术,讨论了不同地区、不同地层侧钻方法,还分析了侧钻位置的选择、工具的选用和侧钻工艺技术措施。总结了侧钻工艺技术的实践经验与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