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6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50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xisting form and the partitioning pattern of fluoride in krill (Euphusia superba) by analysing the fluoride and other elements in various part of krill, primarily to approach the potential concentrating mechanism and the effect of fluoride in krill on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luoride in the Antarctic ecoenvironment.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the amount of flouride in various part of krill has a considerable difference. Most of fluoride is concentrated in the carapace, up to 4028μg/g, and the head and legs, respectively 2724μg/g and 2828μg/g. The muscle contains the least flouride with amount of 226μg/g. The amount of fluoride in whole freeze-dried krill is averagely 1232μg/g,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functional position of fluoride in krill is mainly located at the crust. Only a few of fluoride is found in the chitin of the carapaces (200μg/g), which exhibits that fluoride in the carapaces exists mostly in the form of the nonchitious  相似文献   
12.
中太平洋海山多金属结壳的成矿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我国大洋多金属结壳的调查资料并结合其他相关的研究结果,对中太平洋海山区多金属结壳的类型,产状,成分,结构,分布等成矿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太平洋海山区富钴结壳广泛发育,但成矿特征较大地受地形,水溶,基岩类型等成矿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中国首次南大洋考察 (1 984/1 985 )现场及后续工作资料 ,并与其它纬度有关海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在研究海湾充氧的底层水及弱氧化性的表层沉积物环境 (锰氧化物为优势氧化剂 )中 ,底栖生物较为丰富 ;而在垂直深度 5 - 1 0 cm以下 ,硫酸盐还原反应遏制了底内多毛类动物等的向下繁衍。测区主要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特点是在特定条件下演化的结果 ,南大洋气候寒冷 ,碳酸盐溶解度较高 ,但其沉积物上覆水和间隙水中钙离子却并不高于其它纬度海区 ,因此钙离子的不足可能限制了需要钙质碳酸盐形成外壳的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的繁衍而造成其在研究区域壳薄且所占比例较少的分布特征。上覆水温与底栖多毛类的生长有一定的关系 ,这可能表明南大洋测区该类生物尚未完全适应极区的寒冷气候。沉积物中微生物的数量主要受活性有机质量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南大洋氟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Ⅱ.氟在南极磷虾甲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加拿大海盆北部营养盐限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08年夏季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获得的营养盐、叶绿素a、温度和盐度等数据资料,结合现场营养盐添加实验的结果讨论西北冰洋加拿大海盆北部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作用。结果表明:由于融冰水稀释作用,加拿大海盆B80站约20m深度存在较强的盐跃层,阻碍了水体上下混合。较低浓度的溶解无机氮(DIN)和硅酸盐(分别为0.31μmol/L和0.94μmol/L)以及严重偏离Redfield比值的N/P、N/Si比值(分别为0.42和0.32)表明加拿大海盆表层水体存在N和Si限制。根据现场营养盐加富实验各培养组叶绿素a浓度变化、营养盐吸收总量差异和浮游植物种群结构,进一步表明氮是北冰洋海盆首要限制营养盐,而Si则抑制了硅质生物的生长。同时,较小的硝酸盐半饱和常数(Ks)证明即使在营养盐充足的情况下北冰洋海盆浮游植物生长速率也处于较低水平。计算得到各培养组营养盐吸收比例(N/P比值)均大于Redfield比值,可能是培养实验过程中以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为主,硅藻等小型浮游植物为辅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楚科奇海R12a沉积柱状样500年以来生物标记物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对取自中国第二次北极考察的R12a岩心顶部40 cm样品进行了浮游植物和种群结构变化的研究,获得了500 a以来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和种群结构变化信息。结果表明:R12a岩心在过去的500多年来,所记录的海洋初级生产力呈上升趋势,单一藻类的生产力总体上也呈现上升趋势。浮游植物种群结构主要表现为颗石藻相对含量下降,硅藻相对含量上升,甲藻没有明显的波动,这可能与北太平洋水输入决定的楚科奇海营养盐结构及夏季海冰覆盖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南极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中生物钡的含量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第21和27航次采集的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其中BBa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并讨论了控制其分布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分别利用直接扣除法和分步萃取法获得的BBa含量差别较大,直接扣除法获得的含量明显高于分步萃取法,这是因为扣除法获得的BBa中包含了大量的非生源钡,比如与样品中含砂量有密切联系的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钡,从而导致在该海域采用直接扣除法缺乏合理性。分步萃取法获得表层沉积物中BBa含量为104—445μg·g-1,平均值为227μg·g-1,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整体分布趋势为湾中心区域较高,浅滩及冰缘区较低。表层沉积物样品中BBa的含量及分布与BSi、OC以及上层水体的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情况密切相关,说明上层水体的生物生产状况是BBa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8.
对具典型三层构造的西太平洋海山群富钴结壳样品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地层学研究,获取了富钴结壳从内层致密层、中间疏松层到外层较致密层的生长时代:CM1D03为晚古新世-早始新世、始新世中期、中中新世-更新世;CM3D06分为晚古新世-早始新世、中始新世-晚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对富钴结壳壳层的甾烷系列分子(C27、C28、C29)进行了检测并计算了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两块富钴结壳的甾烷分布构型在结壳生长时代上具有一致性:晚古新世-早始新世,呈反"L"型分布;中始新世呈C27优势的"V"型分布;中新世-更新世呈C29优势的"V"型分布。甾烷分布构型的变化与古海洋环境演化造成的海底甾烷输入波动有关,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钙质超微化石和分子化石地层学划分方法在富钴结壳层主要生长时代及生长间断的界定上具有一致性,可以用于富钴结壳的地层划分和对比。  相似文献   
19.
正确判断富钴结壳生长年代及过程有助于研究结壳形成地质历史和重建古海洋环境.利用生物地层学方法(生物遗留印痕)对太平洋不同海山结壳样品进行生长时代和阶段研究,发现麦哲伦海山CM3D06结壳和中太平洋海山CB14结壳最初形成年代和富集特征差异显著: 前者为白垩纪(或更古老)、晚古新世-早始新世、中-晚始新世、中-晚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等5个阶段;后者为晚古新世-早始新世、中-晚始新世、中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等4个阶段.两座海山结壳层内部超微化石组合具有极强的区域性特征,反映了大洋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结壳层间的不整合和结构构造的变化指示在渐新世其生长存在间断期,与成矿作用的间断有关.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化进程的推进,顶管法在各类城市地下管线的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超浅层顶管施工。绝大多数是在已建道路下进行的,施工时,易发生地表沉降,且沉降量很大,易破坏路面。为此,超浅层顶管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已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其施工及控制技术是目前迫切需要掌握的。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顶管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进行模拟,旨在了解超浅层顶管施工引起的力学效应。对超浅层顶管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作出预测,为采取措施减小地表沉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