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7篇 |
免费 | 28篇 |
国内免费 | 3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篇 |
大气科学 | 16篇 |
地球物理 | 15篇 |
地质学 | 135篇 |
海洋学 | 38篇 |
综合类 | 29篇 |
自然地理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2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252.
冻融循环作用可通过影响寒区土体结构致使基础设施发生破坏,而导致工程失稳宏观现象的根源来自于冻融作用改变了土体的微观结构。为探索冻融作用下土体微观结构变化规律,将富平黄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0、4、6、8、10、50、100次冻融循环下的电镜扫描观测试验,得到对应次数下的微观照片,对其从颗粒形态、连结方式、排列形式对孔隙的影响三方面进行分析,并且将微观照片中出现的颗粒接触方式以几何模型的方式进行归类,研究几何模型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后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土颗粒大小朝着均一性的方向发展,平均粒径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颗粒的连结形式从面胶结为主逐渐演变为点接触为主最终再回归为面胶结为主;土体在0~6次冻融循环时孔隙率呈下降趋势,6~8次冻融循环时孔隙率快速上升,之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孔隙率逐渐减小;粒状粒子几何模型变化规律从棱边接触逐渐过渡为粒面接触,扁平状粒子几何模型变化规律从初始粒面接触为主逐渐演变为棱边接触为主,最终再演变为粒面接触。 相似文献
253.
北部湾是一个半封闭的超浅海。本文在数值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研究该海域台风风暴潮的数值模型。数值模式为二维深度平均流模型,采用嵌套细网格技术,细网格分辨率为沿经纬方向0.1°,细网格边界值由粗网格提供。台风风场计算采用Jelesnianski模型风场.模式方程组的数值解由交替方向隐式(ADI)方法积分得到。本文对该海域最常见的两种台风移行所引起的风暴潮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几个潮汐观测站的增水记录比较,计算结果基本上反映了台风引起的水位变化,对研究和模拟该海域台风风暴潮是适用的,可用于该海域风暴潮数值预报试验。 相似文献
254.
不同含水量亚黏土的崩解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分析土的初始含水量与其崩解性的相关关系,选取了一种高孔隙率、粉黏粒含量较高,且不具有湿陷性的轻质亚黏土作为研究对象。对7组不同含水量的土样品进行崩解试验,发现随着初始含水量的增大,其崩解时间越长,初始含水量接近于风干含水量的土样品能够完全崩解,当初始含水量为天然含水量时,土样品崩解的过程是由"内"到"外",由整体崩解为大块,然后再崩解为更小的块状;当初始含水量为风干含水量时,土样品崩解过程是由"外"到"内"以鳞片状一层一层地崩解;随着土样初始含水量的增大其崩解速率逐渐变小,初始含水量接近风干含水量时,土样在完全崩解的过程中,其崩解敏感性较强;初始含水量接近天然含水量的情况下,在不完全崩解的过程中,其崩解敏感性较弱。 相似文献
255.
在尚未取得稳定同位素和微量元素资料的情况下,笔者着重野外观察、室内鉴定,结合岩石化学和同位素地质年龄等所提供的信息,探讨了桃坪花岗岩的物质来源、构造类型和成岩方式;揭示了桃坪花岗岩与围岩变彬、变质作用的成因联系;并提出桃坪花岗岩在成因上属于S型、同构造、晚运动、半原地花岗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