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60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对辽宁北部地区下白垩统沙海组木化石进行的木材解剖学及系统分类学研究显示,木化石均为硅化保存的松柏类裸子植物次生木质部,分别属于Protocupressinoxylon、Protopiceoxylon和Xenoxylon等3个分类群.当前木化石新材料生长轮清晰,早晚材比率在0.84~64之间,年平均敏感度在0.23~0....  相似文献   
62.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与重构,我国城市面临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将更加复杂化。为了弥补国内实证研究的不足,深化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认识,以河谷盆地型城市——兰州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样本数据,基于GIS地统计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从城市交通、行政区位、住宅价格、住宅类型等4个层面,以728个居住样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居住样点属性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兰州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状特征;并运用分异度指数分别以住宅价格、住宅类型为基准,基于市辖区层面对兰州居住空间分异度进行测算,实现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纵向上定量化对比研究;最后,从自然地理环境、城市规划、住房制度、房地产业的发展、城市交通以及居民择居行为等方面解析了兰州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63.
基于土地“三生”功能视角,采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测度2000—2020年西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并且综合运用热点分析工具、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特征与分异机制。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三生”空间地域分异显著;“三生”空间结构演化呈生产、生活空间增加,生态空间缩减的变化趋势。(2)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2000年的0.22720升至2010年的0.22724后降至2020年的0.22699,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保持相对稳定。(3)生态环境质量空间上呈“东南较高、西北次之,中部较低”的格局特征,生态环境质量格局演化的冷、热点区主要聚集于东南和西北部,与区域内人口、产业的空间分布具有趋同性。(4)生态用地结构、归一化植被指数和人类活动是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自然因子内部以及自然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的交互协同作用共同影响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效果。  相似文献   
64.
作为现代经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都市型工业,具有独特的空间布局与区位选择偏好。基于微观企业数据,采用区位熵、热点分析和条件Logit模型,对兰州市都市型工业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兰州市都市型工业企业整体分布呈“一心两翼”的空间集聚特征,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企业数量和密度相差不大,但随着空间尺度的缩小,区县尺度上的差异较为明显,街道尺度上的差异则更为显著。(2)从各行业来看,食品加工和室内装饰用品制造业在市域各个圈层均有热点集聚区分布,服装制造、工艺旅游用品和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在中心城区集聚,而包装印刷和化妆洗涤用品制造业则主要在近郊区和远郊区集聚。(3)都市型工业企业在区位选择过程中主要受到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基础设施、政策规划和郊区化的影响,技术创新对其区位选择的影响较小。(4)从各行业来看,空间距离、历史区位、基础设施等对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制造、食品加工、包装印刷、室内装饰用品和工艺旅游用品制造业的区位选择影响较为显著,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化妆洗涤用品、电子信息制造业则更加关注政策规划和技术创新因素。  相似文献   
65.
近30年来兰州市人口密度空间演变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街区层面的人口统计数据为基础,综合应用ArcGIS和GS+Version7软件对近30 a来兰州市人口密度空间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2-2009年,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人口密度的正相关性逐渐削弱,负相关性逐渐增强。人口密度总体上呈不断增大的趋势,人口分布不均衡性和聚集性逐年增强,整体呈现出东高西低格局,以城关区和西固区为增长顶点形成"双核心"空间结构。高密度人口分布偏东,主要集中在城关区和七里河区。人口重心级别不同,所在街区面积不同,高人口密度街区面积小,低人口密度街区面积大。其形成机制主要缘于自然因素、历史因素、政策因素和经济因素等方面。  相似文献   
66.
大兴安岭成矿带某地铜多金属矿床的发现及远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铜多金属矿床是近期在大兴安岭成矿带实施矿产远景调查工作中新发现的矿产地.系统地分析该区成矿地质背景发现,区内基底为博克图-多宝山早古生代岛弧带,其上叠加了中生代大规模岩浆侵入活动及火山喷发作用,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1:20万化探成果资料指示具有铜金钼等成矿远景.在此基础上,选择该区开展矿产远景调查,经区域地质调查、水系沉积物测量、高精度磁测和1:1万土壤测量,发现了该夕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其具有较大的远景.  相似文献   
67.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定量度测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有效的生物物理方法,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应用该方法对我国有色金属基地白银市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认为白银市人均生态赤字达1.341 28 hm2,超出生态承载力的186%,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已对生态系统平衡构成威胁;生态足迹的需求空间以化石燃料用地为主,其需求空间占全部需求空间的65.5%,是生态足迹总供给面积的1.52倍.通过生态度足迹的分析,有利于探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最后提出白银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68.
河西地区城镇体系特征及未来发展构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志斌  张小平 《冰川冻土》2002,24(4):463-469
河西地区城镇体系在空间地域结构上,表现出绿洲城镇的特点;在职能类型结构上,以综合性城镇为主;在规模等级结构上,具有经济不发达地区城镇体系的共性. 未来城镇体系建设,必须从区域整体发展的宏观思路出发,统一构建与绿洲环境相协调的城镇体系格局,使水资源能够支持重点城镇的发展,围绕酒泉市、张掖市、武威市和敦煌市4个区域中心城市,有意识地利用"点-轴"结构,积极培育次级中心,形成空间分布合理、职能类型多样、规模等级协调的城镇体系网络,促进河西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9.
滇西南耿马地区泥盆纪牙形石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耿马东部大龙塘等地的硅质岩系中新发现大量牙形石,可建立两个牙形石带:Palmatolepis gigas带、Palmatolepis triangularis带。此套含牙形石硅质岩系的时代属于晚泥盆世弗拉斯阶—法门阶,对比为曼信组。  相似文献   
70.
滇西南耿马地区弄巴剖面由不同时代、不同岩性的地层断片组成,其中早石炭世2个断片由玄武岩和灰白色、紫红色放射虫硅质岩、硅质泥岩、凝灰岩组成。对硅质岩进行地球化学研究后发现,该地区硅质岩SiO2含量均在80%以上,MnO/TiO2的平均值为0.58,Al/(Al Fe Mn)的平均值约为0.48,Ce/Ce*的平均值为0.91,与已知大地构造背景的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表明其为近大陆边缘的洋盆边缘型硅质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