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1篇
地质学   138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1 毫秒
101.
利用卫星高光谱技术可以监测到大震前后地下气体释放引起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利用AIRS标准产品数据中CO和O3月平均数据构建全球9年(2003—2011年)平均CO月背景场和O3月背景场,运用差值法(地震发生当年数据—背景场数据)开展震例研究。通过调研全球自2003年以来7级以上震例,系统地进行2003年以来全球7级以上地震的震例分析,对典型震例进行分析,总结CO和O3时空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02.
伟晶岩对研究岩浆向热液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近年来,花岗岩浆的不混溶作用日益得到重视,被认为是伟晶岩形成的重要控制因素。川西甲基卡伟晶岩型矿床是中国最大的固体锂矿床。本人在甲基卡矿床中发现了大量富含挥发份的含硅酸盐子矿物的包裹体,这些包裹体不同于阿尔泰可可托海伟晶岩矿床和加拿大Tanco伟晶岩矿床中的熔体-流体包裹体,而同不混溶成因的水盐熔体组成相近。其他地质特征也表明,甲基卡矿床发生了花岗岩浆的不混溶作用。因此,可判断出,甲基卡矿床中的含硅酸盐子矿物包裹体是花岗岩浆不混溶作用的产物,为甲基卡矿床的花岗岩浆不混溶成因提供了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103.
富氟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及其成岩成矿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除了结晶分异模式外,富氟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也是伟晶岩成岩成矿的重要机制。熔体包裹体和实验研究表明,富氟花岗岩浆的液态不混溶会形成富挥发份的贫硅熔体和与其共轭的富硅酸盐熔体。花岗岩中的异离体型伟晶岩和贯入状脉型伟晶岩,挥发份、助熔剂等元素和同位素组成在不混溶相间的突变性是该类不混溶作用的主要标志。富氟花岗岩浆不混溶作用不但可以解释伟晶岩的特征性矿物分带,对传统的伟晶岩成岩理论提出了挑战;还对稀有金属有高度富集作用,这主要归功于F、B、P等挥发份对稀有金属元素的亲和力。然而,目前该类不混溶作用成矿效应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这主要要归因于没有理想的地质对象。甲基卡矿床是亚洲最大的固体锂矿床,初步研究表明该矿床发生了富氟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是研究氟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过程中稀有金属的分配、迁移、富集规律和机制的理想对象。  相似文献   
104.
石英脉型黑钨矿床成矿流体性质的进一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作者对比了石英脉型黑钨矿床与伟晶岩矿床的微观特征,认为形成两类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相似,既具有残余熔浆的特点,又具有热液的特征,因此将该流体称之为熔浆-热液过渡性流体。  相似文献   
105.
矿物包裹体液相成分特征及其矿床成因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德会 《地球科学》1992,17(6):677-688
近百个矿床的400多个矿物包裹体的F~-/Cl~-比值和K~+/Na~+比值数据的分析研究表明:矿物包裹体的F~-/Cl~-和K~+/Na~+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确定热液来源的辅助标志;与不同成因的花岗岩类有关的热液矿床具有不同的F~-/Cl~-和K~+/Na~+比值;如同伟晶岩矿床的成矿流体具有残余熔浆特征一样,石英脉型W、Sn矿床的成矿流体也可能具有熔浆—热液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106.
徐文喜  张晖  张德会 《地质通报》2007,26(12):1600-1604
采用补充矿(化)点信息、对矿产地规模赋值和数据网格化的方法,实现了对离散、定性的矿产地信息的数值化。提出了矿化系数的定义并解释了它的地质意义,介绍了利用矿化系数等值线法圈定矿化异常区、进行矿产预测的方法。以黑龙江省为例,圈定了金矿化异常区,优选了成矿远景区。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客观、简易的优点,适用于中小比例尺的矿产预测和资源潜力评价。  相似文献   
107.
张德会 《地质科技情报》1994,13(3):69-74,80
络合物是热液中元素迁移的主要形式,最重要的是氯化物络合物,硫化物络合物,氟化物络合物及羟基化物络合物等。影响络合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中心离子的性质,酸碱的软硬,相对论效应,配位场稳定能等内在因素及温度,压力等环境因素。元素在热液中的络合物形式及其稳定性是影响太物质沉淀及矿床分带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8.
MML-EM方法及其在化探数据混合分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率图法在筛分混合分布的问题上,只能对混合分布的各项参数作出粗略的估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引入了MML-EM法.模拟研究表明,在混合分布参数估计上,该方法比概率图法有更高的精度.以江西大吉山钨矿石英脉原生晕数据为例,经过该方法的筛分,得到钨、钽和铌的含量服从由2个子分布组成的混合对数正态分布,即双峰分布.结合前人的地质研究,可以初步得出结论:钨的高值总体代表了岩浆期后热液成矿期的热液充填石英脉型矿化,低值总体可能代表其他成矿期的事件,其中高值部分可能构成岩浆晚期浸染型的弱钨矿化.钽和铌的高值总体代表岩浆晚期的浸染型富矿化,低值总体代表其他成矿期的叠加矿化.该方法为化探数据中混合分布的筛分以及解释多地质成因总体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定量化工具.   相似文献   
109.
硅酸盐熔体体系中,锌主要赋存于熔体相,部分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进入铁、镁硅酸盐及铁的氧化物中;流体/熔体相分 离时,锌优先进入流体相;卤水/气相分离时,锌优先进入卤水相;成矿过程中,锌主要进入液相流体中迁移。在热液环境 下, ZnCl2 - nn (0≤n≤4) 络合物是迁移锌的最重要形式,其次游离Zn2+,Zn2+-SO2 -4 络合物,Zn2+OH-络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对锌的运移也非常重要,但能与锌络合的其它潜在无机配体,如HS-,CO32-,NH3,F-,Br-, S2 -x 及S2O2 - 3 等,则意义不大。富有机质低温(<200℃) 条件下,部分有机质对锌的迁移也具有重要作用,如,羧酸、氨基酸及腐殖酸,其中羧酸意义最大。在Zn成矿过程中,岩浆-热液Zn矿床矿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岩浆房去气阶段,期后热液阶段,以及晚期岩浆房去气阶段。层控Zn矿床流体主要为盆地卤水,矿化机制主要为伸展背景下的海底热液对流,或者挤压环境下,构造挤压与重力的联合驱动,促使流体向盆地边缘迁移成矿。锌矿物的沉淀主要受热液组成、温度、压力、pH以及Eh等因素控制,地质过程中,围岩蚀变、沸腾作用以及流体混合作用等宏观过程促使上述物理化学因素发生变化,从而制约着锌的沉淀。  相似文献   
110.
元素的质和量及其排列组合方式被认为是矿床形成的"基因".使用离子电位与克拉克值定量反映元素的质、量特征.成矿不外乎"源、运、储"三个环节,而离子电位通过控制金属"运"的行为影响其成矿能力,笔者给出了唯一的具有一定成因意义的元素离子电位,并发现离子电位与全球巨型矿床数目(n)、吨位堆积指数(TAI)可以拟合为一条向上开口的抛物线.克拉克值通过影响元素参与成岩-成矿过程的浓度继而支配着它们的地球化学行为,笔者证实了金属累积堆积量(m)与其丰度(c)呈线性相关,暗示某元素的高丰度可能意味着该元素的区域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