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9篇 |
免费 | 46篇 |
国内免费 | 4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9篇 |
大气科学 | 31篇 |
地球物理 | 13篇 |
地质学 | 170篇 |
海洋学 | 34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30篇 |
自然地理 | 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ZQZ—DSI自动土壤水分采集系统的一次故障诊断与排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判断自动土壤水分采集系统中出现的故障,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2.
地球的物质运动历来受到地质学家关注,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和技术手段的限制,以往研究重点主要局限在地壳或岩石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对内流体,地幔热柱多级演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使人们认识到地球不仅存在着明显的圈层结构,而且存在着强烈的垂向物质运动,地幔热柱多级演化是深源矿质向上迁移,并在地壳聚集成矿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3.
依据张宣幔枝构造的成矿控矿特征及小营盘金矿控矿构造研究,提出了小营盘金矿区南侧F12断层晚期活动为正断层,应注意寻找深部矿体。 相似文献
94.
通过在九寨沟县聚宝山不同位置处布设微震监测仪器,采集到了九寨沟MS7.0级地震后几次典型的余震监测数据。对地震动监测剖面上1#(1414 m)和2#(1551 m)监测点的余震加速度响应数据进行系统的研究,表明:(1)孤立突出山体的地形放大效应显著,各监测点的水平向加速度幅值一般要大于竖直向;(2)在地震过程中,聚宝山近SN走向的山脊沿水平东西方向震动更为猛烈,即沿东西两侧发生猛烈"甩动",形成沿山脊走向发育的地震裂缝。对余震监测数据的研究证实了斜坡地震动方向效应的存在,聚宝山山顶处的2#监测点水平东西向峰值加速度放大效应明显强于其他方向,地震波能量在水平东西向上得到显著放大,因而坡顶处建筑物也更容易沿该方向发生破坏,证明了局部地形对斜坡地震动力响应具有控制效应;(3)2#监测点竖直向主频值主要为6~12 Hz,水平东西向主频值主要为5~8 Hz,水平南北向主频值主要为5~10 Hz,其水平东西向主频率值主要为低频成分;相较于1#监测点,2#监测点各向的主频值发生明显衰减,即随着高程的增加,地震动主频值呈现出减小趋势,在斜坡上部地震波以中低频为主。通过进一步地计算分析得出,九寨沟地震诱发单薄山脊、条形山体、多面临空山体等地形放大效应与地震波半波长密切相关,斜坡在局部地形尺寸与地震波丰富的波长成分的耦合作用下,地形放大效应显著,山体震害发育。 相似文献
95.
塑料排水板工法中的粘土固结系数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塑料板排水工法广泛应用于软地基处理的工程中,在这种工法中如何评价粘土的固结系数,关系到最终沉降量的预测、工程费用的计算等重要问题.本研究用现场试验的方法,在吹填软粘土中打设了3种不同间距的塑料排水板,对分层沉降量进行了监测,并相应地用差分法对沉降量进行了数值预测.探讨了塑料排水板的间距对粘土固结系数的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96.
In this paper, the Kunlun Mountains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MOY10A1/MOD10A1 of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and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other data from 2001 to 2015 are used to obtain the research date in this area. Using the snow cover duration ratio method, the snowline elevation and linear trend in the research area in the period is extracted. The variation of snowline elevation in the research area is analyzed by the method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e research date was determined as July 22 ∼ august 24 (the 203th ∼236th day) of each year, a total of 34 days, and the snowline threshold extracted by the snow cover duration ratio method was 76.5%. From 2001 to 2015, the snowline elevation in the Kunlun Mountains and other regions showed a wave rising trend. The trend rate of snowline elevation changing in the eastern, meddle and western sections of the Kunlun Mountains was 80 m · (10a)-1, 131m · (10a) -1 and 155 m · (10a)-1, respectively. The eastern section was the most stable, followed by the middle section and the western section of the mountain was the most unstable. In the 15 years, the average snowline elevation in eastern, middle and western sections of the mountains was 4 990 m, 5 271 m and 4 936 m, respectively, and the minimum snowline elevation in the middle section was higher than the maximum snowline elevation in other two sections. Therefor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nowline elevation in the mountains were as follows: middle high, both sides low. From the yearly time scale analysis,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 of the change of snowline elevation in the Kunlun Mountains and each section was air temperature. According to the time seasonal scale analysis, the seasons with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snowline elevation were summer and autumn, while the seasons with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f precipitation were summer and winter. According to the monthly time scale analysis, the summer temperature in the mountains had the largest influence on the snowline elevation, while the winter precipitation had the largest influence on the snowline elevation. © 2019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97.
钙钛矿结构MgSiO3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体系大小对弹性性质与状态方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300~3000K、0.1~100GPa条件下,MgSiO3钙钛矿大小两个体系的平衡状况和热力学性质,并将大小两个体系的模拟结果与高温高压实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体系大小对哪些物理性质有影响以及影响有多大,为后续工作选择合适的模拟体系进行模拟研究工作提供参考。研究发现,无论在模拟的平衡过程中还是利用模拟数据对状态方程参数的拟合中,大体系的拟合结果都比小体系的计算结果接近高温高压实验结果。大体系的各项模拟结果与高温高压实验结果相比,相差均在1%左右。因此,在计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模拟较大的体系有助于得到更精确的分子动力学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98.
高演化稀有金属伟晶岩的成矿过程是复杂和苛刻的,涉及到岩浆- 热液过程热历史、岩浆迁移路径与成矿空间、侵位环境的过冷程度以及岩浆组分中稀有金属元素的初始富集等条件。而伟晶岩的分带特征是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综合体现,不论是伟晶岩区域分带还是伟晶岩内部结构分带,都反映了伟晶岩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岩浆的性质与形成环境,而这同时也赋予了造岩矿物在组构上的特殊性,形成遗传代码,对其进行解密,从而能够用于示踪与评估花岗伟晶岩的演化程度与成矿潜力。对于区域伟晶岩群的成矿潜力评估,由于含矿熔体在组分上的跨度较大,随着远离母体花岗岩体距离的增大,伟晶岩群演化程度增加,熔体中铁镁质组分以及Ca、Ba、Sr等碱土金属含量迅速降低,而挥发分、助熔剂组分、碱金属含量在残余熔体中逐渐增加,长石、云母与石英在类别和组构上产生显著变化;其中长石向钾- 钠端元演化,且钠长石相对钾长石占据主导地位,云母由黑云母向白云母以及锂白云母转变,石英阴极发光特征与晶体结构及微量元素成分也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受矿物晶格的限制,长石的K/Rb、K/Cs以及云母的K/Rb、K/Cs、Nb/Ta等比值特征能有效区分不同矿化潜力的伟晶岩群。石英的阴极发光特征能够揭示其生长环境与历史,石英的Li、Al、Ti、Ge等微量元素组成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类型的伟晶岩矿床,并提供关于岩浆演化和成矿过程的重要线索。伟晶岩内部分带的形成主要受成矿熔体规模、过冷度以及成矿空间的封闭性等因素的控制,但在初始熔体成分上可以具有较大的变化。其中强分带型稀有金属伟晶岩记录了完整的岩浆- 热液演化过程,不同阶段石英、长石和云母在晶体形态、微观结构以及微量元素组成上都具有显著变化。弱分带型稀有金属伟晶岩(钠长石- 锂辉石伟晶岩)的造岩矿物组分在伟晶岩内部变化不大,其受构造控制明显,在空间上与贫矿伟晶岩之间可具有较大的矿物组成差异,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流动分异过程。而长距离(以更厚的地壳或大型拆离断层为标志)的熔体迁移正是形成超大型伟晶岩稀有金属矿床的有利要素。 相似文献
99.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处于秦祁昆造山系和北羌塘—三江造山系两个一级构造单元的拼合部位,先后经历了基底形成、发展及原—古—新特提斯洋扩张消减、闭合碰撞的复合造山及高原隆升过程,并在长期的地质构造演化中,在特定的时空域相伴发生不同的成矿作用并形成与之相配套的矿床系列。本文根据青海省“358地质勘查工程”及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取得的最新矿产勘查成果,通过对已发现的137种矿产、895处矿床和4 597处矿(化)点的成矿地质构造环境、成矿地质条件、成矿特征、成矿作用、成因类型、成矿时代及成矿规律的系统总结研究,运用陈毓川等提出的成矿系列理论,按照5个成矿系列序次(层次),划分出青海省主要矿床成矿系列组14个、成矿系列46个,成矿亚系列76个和矿床式131个。最后提出了最具找矿前景的11个成矿系列组、25个成矿系列、44个成矿亚系列及其63个典型矿床式,并按成矿区带做了简要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00.
东川澜泥坪矿区的热水沉积岩及其硅质岩铜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区域地质构造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提出云南东川澜泥坪存在一套热水沉积岩,是昆阳裂谷早期张裂断陷阶段,次级构造盆地中局部半深水-深水局限盆地沉积产物,并受同生断裂与海底火山活动所控制,与之相伴的硅质岩铜矿是东川铜矿成矿系列的一个新类型铜矿。硅质岩铜矿的发现,有利于在东川扩大找铜远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