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89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21.
我们在1992年研制完成了MD-2型磁变仪数据采集记录系统,它在MD-1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增强了系统性能。MD-2型配接俄罗斯的磁变仪,已在南极和北京以及俄罗斯的部分台站投入使用。它的研制应用大大提高了地磁测量数据的质量和处理速度,实现了台站记录设备的更新换代。  相似文献   
222.
DEM坡度、坡向的有效尺度范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曲面矢量合成方法,通过比较点位上的坡度、坡向的矢量值与以点为中心、一定范围地形曲面上的矢量值,进行了DEM坡度、坡向的有效尺度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格网中心点上计算得到的坡度、坡向所代表的范围是DEM分辨率的1.7~2.7倍。这种规律在不同的地貌样区是普遍存在的,且不受DEM分辨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3.
中国区域创新绩效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通过构建创新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两个因素表征区域创新绩效,并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创新绩效高值区域分布在东部沿海和长江沿岸地区,这种分布格局和T字形国土开发结构存在着高度的吻合,区域创新绩效的极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创新产出的区域差异最大,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最小;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区域差异呈增大趋势,创新绩效和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呈现出先减小后缓慢增大的趋势。通过回归建模分析,探讨了区域创新基础、产业集群环境、产学研联系质量、政府支持、技术溢出效应等因子对于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区域创新绩效受创新基础和政府支撑的影响最大,受产学研联系质量的影响次之,而产业集群环境和技术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24.
初楠臣  张平宇  吴相利  李鹤  杨奇峰 《地理研究》2021,40(11):2986-3001
利用经济等级指数、经济联系强度研究2010—2018年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联邦区首府的空间经济联系与格局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西伯利亚和远东区各联邦主体、及与毗邻中国东北省域的经济联系,结果表明:① 西伯利亚和远东区首府的经济等级2010—2015年上升显著,2015—2018年上升缓慢,等级序列存在“断裂”现象,繁荣的发达首府与停滞的偏远首府两极分化现象突出。② 西伯利亚和远东区首府经济联系量不断增强,以乌兰乌德市为分界的西伯利亚区首府经济联系强于远东区首府,呈“西高东低”的格局特征。西伯利亚区形成以新西伯利亚市为极核,辐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鄂木斯克市、托木斯克市等的“一极、多心组团”格局,首位经济联系为新西伯利亚市;远东区呈现以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市为中心的“双核”格局,首位经济联系为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市。③ 西伯利亚和远东区联邦主体间经济联系不断提升,同中国东北省域的经济联系也不断增强,其中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边疆区、阿穆尔州同中国东北省域的经济联系最强,与黑龙江省的经济联系量高于吉林省和辽宁省。  相似文献   
225.
李连刚  张平宇  王成新  程钰 《地理科学》2021,41(10):1742-1750
区域经济韧性为分析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过程和规律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论文构建区域经济韧性视角下经济转型分析框架,对2003—2018年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过程进行实证分析,探讨辽宁经济转型演变过程与阶段特征。结果发现:① 辽宁经济转型效果呈现出波动上升态势,压力抵抗水平最高但呈现下滑趋势,突破潜力水平最低。② 辽宁经济转型过程表现出周期性规律特征,2013年后处于重组?开发期,下一阶段将步入维持?释放期。③ 辽宁老工业基地压力抵抗水平东西空间分异现象明显,动力适应水平中部地区集聚特征显著,东部地区潜力突破水平低。④ 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效果呈现出中部高两翼低的空间格局,经济转型效果相似地区集聚显著。根据研究结果,针对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的规律特征,提出了未来转型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26.
稳定湖相沉积物和风成黄土粒度判别函数的建立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沉积物粒度变化主要受搬运介质、搬运方式、沉积环境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控制,通过粒度分析可判别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推断其形成的沉积环境,解释环境演变。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典型稳定湖相沉积物(罗布泊湖相样品282块,岱海湖相样品123块)和典型风成黄土(甘肃兰州榆中样品263块)粒度参数进行定量化分析,并经稳定湖相和风成沉积物验证,获得稳定湖相与风成沉积物的判别公式:F(湖相、风成沉积物) =20.363Mz-56.371Sd-67.922Sk+23.516Kg-55.626,若F>0,为稳定湖相沉积物,反之,F<0,则为风成沉积物。这为研究地史中稳定湖泊与风成环境 沉积物的鉴别提供粒度分析定量化判别方法,它对陆相古环境、干旱化事件和尘暴事件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27.
滇东喀斯特山地土壤种子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土壤种子是潜在的植物种群。在水洗土壤样品过粗细筛后,对云南东部3个不同岩溶地点的3种植被类型下的土壤中的种子进行了萌发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岩溶山地各植被类型的土壤中贮藏着丰富的种子,每个10cm×10cm×10cm土柱内储藏有40 9~149 3粒种子,高于贵州喀斯特山地和同纬度的广东森林。相对而言,次生林下的土壤中拥有相对较多的种子种类与数量,而退化草地内则较少,灌丛与二者之间的差异无明显规律。草本种子对密度值的贡献最大,灌木次之,乔木和藤本稀少。所有土壤的种子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差异巨大。种子密度随土层的深入而减小,次生林的减小趋势小于退化草地。垂直方向上的这种梯度差异可能与土壤的物理性质有关,次生林的土壤由于有机质含量高而使土壤的疏松程度高,有利于种子在土壤中的移动。  相似文献   
228.
本研究以Arc GIS软件为平台,以数据接边为目标,以2017年地理国情监测项目为依托,介绍了基于Arcpy实现数据批量化接边检查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229.
地下水监测井设计及制图是一项比较繁琐的过程,其特点是工作量大、重复性操作过程多。通过对Excel和cad两个软件进行有效结合,以Excel软件操作界面的形式将复杂的绘图过程以具体数字量化,转换形式转换成绘图命令,然后利用建立好的充填符号图库对地下水监测井设计图进行自动填充处理。克服了传统cad制图手工效率低,不易修改,界面不友好的弊端。对于大数量、重复性的工程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Excel和cad两个软件的有效结合,拓展了cad软件功能,可提供有益的尝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30.
高地应力硬岩洞室开挖破坏区数值模拟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深部地下洞室的大量兴建,深部开挖过程中开挖破坏区的形成及其预测成为国内外岩石力学研究的焦点。本文首先对硬岩破坏过程的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岩石力学工程界惯常采用的连续介质模型和粘聚力弱化-摩擦强度强化(CWFS)模型进行了比较;利用岩土工程分析软件FLAC,采用理想弹塑性、弹脆塑性、应变软化及CWFS模型对加拿大Mine-by Experiment圆形试验洞室进行了数值分析,通过对围岩应力分布、关键点应力大小和塑性区分布的对比分析,发现CWFS模型计算得到的应力场更能准确反映破坏区产生后应力向围岩深部转移并集中的特征;这一应力分布特征与开挖破坏区不存在时的结果更接近;与其它模型相比,CWFS模型计算得到的破坏区范围和深度更大,与现场实测值更加吻合。最后采用CWFS模型对挪威Kobbskaret公路隧道破坏区大小进行了计算分析,再次验证了采用CWFS模型对硬岩开挖破坏区预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