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5篇
大气科学   6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印度洋对ENSO事件的响应:观测与模拟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观测事实显示,在El Ni(n~)o期间,伴随着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温(SST)的升高,热带印度洋SST出现正距平.作者利用海气耦合模式模拟了印度洋对ENSO事件的上述响应,并进而讨论了其物理机制.所用模式为法国国家科研中心Pierre-Simon-Laplace 全球环境科学联合实验室(IPSL)发展的全球海气耦合模式.该模式成功地控制了气候漂移,能够合理再现印度洋的基本气候态.观测中与ENSO相关的热带印度洋SST变化,表现为全海盆一致的正距平,并且这种变化要滞后赤道中东太平洋SST变化大约一个季度,意味着它主要是对东太平洋SST强迫的一种遥响应,模式结果也支持这一机制,尽管模式中的南方涛动现象被夸大了,使得模拟的与ENSO相关联的SST正距平的位置南移,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被负距平(而不是正距平)所控制.研究表明,东太平洋主要通过大气桥影响潜热释放来影响印度洋SST变化.赤道东太平洋El Ni(n~)o事件的发展,导致印度洋上空风场异常自东而西传播;伴随着风场的变化,潜热发生相应变化,并最终导致SST异常的发生.非洲东海岸受索马里急流控制的海域,其SST的变化不能简单地利用热通量的变化来解释.证据显示,印度洋的增暖是ENSO事件发生的结果而不是其前期信号.  相似文献   
72.
中国南方地区层状云的形成和日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文中利用中国地区卫星和地面观测云的量、状、高等资料及空中规定等压面和特性层探空资料 ,分析了中国南方地区 (2 0~ 35°N ,10 3~ 12 0°E)层状中、低云的形成背景和日变化特征并初步解释了日变化的原因。层状云的伸展高度是受空中逆温层限制的 ,华南沿海地区的层积云与海洋性层积云具有较相似的性质 ,是水汽在边界层逆温下凝结、堆积的结果 ,其云量日变化与边界层日变化有密切联系 ,白天减少 ,夜间增多。高原以东地区层状中云的形成是青藏高原大地形动力作用的产物 ,是冬春季水汽在高原以东大尺度低高层辐合、中层辐散所伴随的下沉运动形成的逆温层下堆积的结果 ,其日变率较小。  相似文献   
73.
74.
用逐日的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再分析(ERA)风应力,和由Haney公式结合ERA海表资料与预报海温计算出的热通量强迫一个全球大洋环流模式.并用逐日的模拟结果与TOGA-COARE(Tropical Ocean--Global Atmosphere--Coupled Ocean-AtmosphereResponse Experiment)浮标观测资料对比,分析模拟结果中暖池海区上层海洋热量平衡对西风爆发(WWB)的响应.在第一次WWB过程中,模拟与观测的主要差异在WWB期间,而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模式中由下沉运动引起的增温和由强的纬向温度梯度引起的暖平流.初步认为下沉增温可能是差分格式本身和模式分辨率不足造成的.从热量平衡的结果看,第二次WWB事件的模拟比第一次更成功,两次差异可能与两次WWB事件的季节背景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75.
南亚高压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56,自引:10,他引:56  
利用1958~1998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100 hPa高度场和风场资料, 依据大气环流观测事实及天气学原理,较客观地定义了描述南亚高压活动的特征参数, 然后对南亚高压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诊断分析。发现北半球中低纬 100 hPa环流异常具有空间整体性和时间持续性,即北半球中低纬100 hPa环流同时加 强或同时减弱,并且其整体异常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南亚高压面积和强度的变化 存在3.8年的振荡周期,与ENSO的循环周期一致。南亚高压的中心和脊线在夏季较为稳 定,较大的年际差异出现在春季。高压面积和强度的年际变化最明显,并且面积大、 强度强的年份往往与El Niao年相对应。南亚高压的位置和强度还存 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自1978年以后,冬半年南亚高压脊线南移,中心东移,面积增大, 强度增强,夏半年南亚高压的位置变化不很明显,但是面积和强度也增大增强。这种年代 际异常与低层大气系统及赤道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异常一致。南亚高压强度距平与热带 海洋SSTA密切相关,与印度洋海区的同期相关最好。南亚高压强度异常对印度洋SSTA的 响应时间为0~5个月,对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的响应时间为4~6个月。南亚高压明显的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表明,可将南亚高压看作气候系统中大气子系统异常的强信号, 通过分析南亚高压的年际及年代际异常可以更直接地研究和预测区域气候异常。  相似文献   
76.
77.
海洋环流模式的发展和应用Ⅰ.全球海洋环流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述近10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全球海洋环流模式的发展及其在全球海气耦合模式的发展和气候模拟方面的应用.重点是:一个30层、0.5°×0.5°的准全球海洋环流模式LICOM的建立及其模拟的热带太平洋海洋环流和印度尼西亚贯穿流;以20层海洋模式为海洋分量建立的全球海洋-大气-陆面系统耦合模式GOALS在气候变化模拟方面的应用,和以海洋模式L30T63为海洋分量建立的灵活的耦合环流模式FGCM-0在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及古海洋-古气候模拟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