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甘肃河西走廊春季强沙尘暴与低空急流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使用NCEP/NCAR全球再分析网格点资料(2.5°×2.5°纬度/经度)和我国区域性沙尘暴过程历史资料,分析了春季大气环流特征及低空急流与甘肃河西走廊春季强沙尘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东亚中纬度高空维持纬向强急流锋区的情况下,极易造成甘肃河西走廊春季强沙尘暴的低空急流产生。揭示了沙尘暴形成的大尺度环流动力影响因子的事实,指出可将产生这种低空急流特征的西风带大型环流的调整过程,作为甘肃河西走廊春季强沙尘暴天气的预警信号,而低空急流的位置及强度又可作为沙尘暴强度及沙尘暴发生和影响区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22.
甘肃省近30年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气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张存杰  宁惠芳 《气象》2002,28(3):28-32
通过对甘肃省1971-2000年共30年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气发生日数的分析,给出了年平均和四季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沙尘天气形成的原因。分析发现,从武威开始,经景泰、白银、会宁到天水、徽县存在一个沙舌区,是浮尘天气的多发区。该沙舌与甘肃中部至陇南的干舌基本吻合,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地形走向基本一致。该沙舌的存在是甘肃省中东部生态环境脆弱、荒漠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3.
东北亚近100年降水变化及未来10~15年预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利用中国北方22个站点降水观测资料,检验了英国东英格兰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CRU05降水资料的可信度,与同类资料相比,该套资料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分析发现,20世纪中国东部地区和20世纪中后期西部地区的降水资料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利用这套资料分析了东北亚地区近100年降水变化规律,发现中国北方年降水量普遍存在3年、10年和30年左右的周期振荡,20世纪的几个主要干旱时期和多雨时期是由于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特大干旱都是发生在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少雨时期和年际变化的少雨时期同时出现的阶段。将东北亚降水划分为10个主要区域,即中亚及北疆区、华北及西北东部区、蒙古中北部区、河西走廊及蒙古西部区、黑龙江东部区、大兴安岭西部区、中亚北部区、南疆及柴达木盆地区、东北南部区和阿尔泰山北部区。分析还发现,中国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区不是孤立的,它与蒙古干旱区和中亚干旱区连在一起。在主要振荡周期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北方未来10~15年降水变化趋势做了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24.
黄土高原典型半干旱区水热变化及其土壤水分响应   总被引:4,自引:8,他引:4  
利用黄土高原典型半干旱代表区68 a(1937-2004年)降水、气温资料和34 a(1971-2004年)土壤湿度资料,研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水热变化及土壤水分响应。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在近70 a中气温以下降为主,3-6月降水存在显著增多趋势,气温、降水倾向具有明显时段差异。干旱年份或少雨时段长周期振荡加强、短周期衰减;相对冷的时期气温振荡周期明显,反之不明显。干旱是该地区土壤的基本气候特征,生长期土壤水分波动式下降,蓄水期土壤水分波动式上升,总体上以下降为主,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土壤水分较好,80年代土壤水分较差,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转好。土壤水分对短期降水变化、降水气温气候变化及短周期振荡都存在明显响应。  相似文献   
25.
中国黄土高原区域性暴雨时空变化及碎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王毅荣  林纾  张存杰 《高原气象》2007,26(2):373-379
利用黄土高原51个测站40年日降水资料,采用REOF分析、小波分析和分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地区区域性暴雨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区域性暴雨事件趋于减少,过程雨量加大;区域性暴雨频数演变存在4年和7~8年的振荡,以4年周期为主;在1977年区域性暴雨事件出现突变性减少,相应的短周期减弱、长周期加强。分析表明,区域性暴雨事件骤减与500 hPa高度、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位置关系密切;与区域性暴雨事件伴随的全区降水量存在6个空间型,各型暴雨雨量异常具有客观碎形(分形)特点,其中黄土高原西北部和东南部暴雨雨量异常偏多的分维数值较小,在黄土高原中部分维数值较大,反映出黄土高原中部暴雨异常偏多的非线性机制最为复杂,而西北部和东南部地区相对简单。  相似文献   
26.
干旱灾害是制约中国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自然灾害,而且随着气候变暖西北地区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均呈增加趋势,影响不断加重。"中国西北干旱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减灾技术研究"成果是在数十个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支持下,经过过去20年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所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该成果对西北干旱形成机理及重大干旱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取得了新认识,尤其是发现了形成西北干旱环流模态的4种主要物理途径;研制了西北干旱预测的新指标、干旱监测的新指数及监测农田蒸散的新设备,明显提高了干旱监测准确性和针对性;提出了山地云物理气象学新理论,研发了水源涵养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发现了干旱半干旱区陆面水分输送和循环的新规律,揭示了绿洲自我维持的物理机制;认识了干旱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影响的新特征,建立了旱作农业对干旱灾害的响应关系;开发了旱区覆膜保墒、集雨补灌、垄沟栽培、适宜播期等应对气候变化的减灾技术,为西北实施种植制度、农业布局及结构调整和农业气候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科学方案。该成果的完成提升了中国干旱防灾减灾技术水平,培养了中国干旱气象科技队伍,推进了西北地区干旱气象业务服务能力,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展望了西北地区干旱气象科学研究中迫切需要、有可能突破的主要领域。  相似文献   
27.
干旱灾害对干旱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通过分析中国北方50 a来的降水资料,结果表明:干旱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夏季降水量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干旱化趋势主要发生在北方,主要包括河北、山西、山东和西北地区东部.西北地区西部降水有明显增多趋势,西北地区东部降水量持续偏少,干旱连年发生.干旱气候的产生带来了严重的干旱灾害,无论从全国或甘肃省的近50 a来干旱灾害可以看出,90年代的干旱发生最为频繁,干旱灾情最为严重,2000年是干旱最严重的一年.干旱气候变化引发干旱化趋势明显,其影响程度非常严重和深远,应重视和加强干旱气候与干旱灾害的监测预测和防御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28.
Using a Finite-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 we investigated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arm Current(SCSWC)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NSCS) during winter monsoon relaxation. The model reproduces the mean surface circulation of the NSCS during winter, while model-simulated subtidal currents generally capture its current pattern. The model shows that the current over the continental shelf is generally southwestward, under a strong winter monsoon condition, but a northeastward counter-wind current usually develops between 50-and 100-m isobaths, when the monsoon relaxes. Model experiments, focusing on the wind relaxation process, show that sea level is elevated in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SCS), related to the persistent northeasterly monsoon. Following wind relaxation, a high sea level band builds up along the mid-shelf, and a northeastward current develops, having an obvious vertical barotropic structure. Momentum balanc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an along-shelf pressure gradient provides the initial driving force for the SCSWC during the first few days following wind relaxation. The SCSWC subsequently reaches a steady quasi-geostrophic balance in the cross-shelf direction, mainly linked to sea level adjustment over the shelf. Lagrangian particle tracking experiments show that both the southwestward coastal current and slope current contribute to the northeastward movement of the SCSWC during winter monsoon relaxation.  相似文献   
29.
西北地区干旱预测的EOF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适合于西北地区干旱预测的EOF模型,利用均生函数法、多元回归法和典型相关法对EOF模型进行了有效的预测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模型对西北地区的干旱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30.
我国干湿气候区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和综述了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在干湿气候区划指标、潜在蒸散计算方法、干湿气候区划等级划分标准及命名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利用干燥度指数进行干湿气候区划的计算方法和等级划分标准,并利用1981-2010年全国2207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对近30年来我国干湿气候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近30年我国干旱区(包括极干旱、干旱和亚干旱区)面积为469.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48.8%,其中极干旱区、干旱区和亚干旱区面积分别为87.8万km2、209.2万km2和172.2万km2,分别占国土面积的9.1%、21.8%和17.9%,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等西部地区;亚湿润区、湿润区和极湿润区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6.2%、27.8%和8.8%,主要位于我国长江以南及东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