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46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49 毫秒
61.
合黎山南缘断裂是位于河西走廊盆地北侧的控盆断裂,断裂以挤压逆冲为主要活动方式,合黎山的地貌隆升伴随着断裂的活动.断裂分段与地貌分段有完全的一致性,说明合黎山隆升的主要构造作用方式是断层作用.  相似文献   
62.
东三江盆地南部白垩纪以来的沉积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三江地区白垩纪以来的沉积特征及其演化,对大庆外围地区的油气勘探和揭示东北亚地区演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岩心、录井、测井以及地震等资料的详细研究表明:白垩纪以来均发育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早白垩世为弧后伸展型盆地,残留地层中有滨浅湖和火山岩沉积;晚白垩世为北东向展布的板内挠曲挤压型盆地,发育以盆地两侧绥滨和完达山为物质供给的短轴物源,海浪组-七星河组发育逆同生断层,半深湖的面积先扩大后缩小,雁窝组以盆地充填消亡为主。新生代为右旋走滑拉分盆地,以继承性的短轴物源为主。在宝泉岭组时期有桦南隆起方向的长轴物源,宝泉岭组-富锦组下、中段,半深湖面积扩大,沉积中心向东南迁移;富锦组上段,水体变浅,湖盆面积扩大,沉积中心向西北迁移。  相似文献   
63.
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动力过程的控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中国大陆活动构造的研究经历了近百年历程,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和显著进展,大量的针对性、专业性、目标性极强的调查和综合性研究工作,奠定了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基础成果。文章通过回顾活动构造研究历史,综合大量已有研究成果,总结了中国大陆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动力过程的控制作用。综合认为,中国大陆特殊的构造位置,造就了复杂的构造格局,受不同方向板块运动的影响,致使现今活动构造的运动性质差异明显。从总体上看,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几何图像主要体现为由受控于区域性大断裂的不同性质和规模的活动构造共同构成。文章分区对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几何图像、运动特征及对地震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总结,并结合中国大陆动力学总体特征,以及活动构造对中国大陆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的控制作用,对重点区域动力过程及模式进行了总结。结合目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对活动构造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64.
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特征与GPS速度场   总被引:105,自引:12,他引:105  
张培震  王琪  马宗晋 《地学前缘》2002,9(2):442-450
文章以青藏高原的GPS观测数据为基础 ,结合活动地质构造资料 ,研究了青藏高原的现今构造变形状态和机制 ,并探讨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所反映的大陆内部动力学过程。GPS观测的速度矢量揭示了青藏高原整体向北和向东运动的趋势 ,平行于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方向上的地壳缩短量约是 38mm/a ,而青藏高原周边主要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均在 10mm/a以下。大约 90 %的印度与欧亚板块相对运动量被青藏高原的地壳缩短所吸收和调节。GPS速度矢量由南向北逐渐向东偏转 ,向东的分量也增加 ,形成了以羌塘地块北部 (或玛尼—玉树—鲜水河断裂 )和祁连山中部为中心的两个地壳物质向东流动带。青藏高原的向东挤出实际上是地壳物质在印度板块推挤下和周边刚性地块阻挡下围绕东构造结发生的顺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65.
乌鲁木齐山前坳陷逆断裂-褶皱带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66,自引:9,他引:57  
乌鲁木齐山前坳陷位于天山新生代再生造山带北侧,南以准噶尔南缘断裂与天山相隔,内部发育了几排逆断裂 背斜带,每一排构造带又由多个逆断裂 背斜组成。最南的齐古逆断裂 背斜带形成于中生代末,其北的玛纳斯逆断裂背斜带包含霍尔果斯、玛纳斯和吐谷鲁逆断裂背斜,形成于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受上、下2 个滑脱面和断坡的控制,形成上、下2 个背斜。再向北的独山子逆断裂背斜带由独山子、哈拉安德和安集海逆断裂背斜组成,形成于早、中更新世之间,主逆断裂向下在8 ~9 km 深处的侏罗系中变为近水平滑脱面。此外,在独山子和吐谷鲁背斜的西北和东北还分别发育有正在形成之中的西湖和呼图壁隆起。研究了这些逆断裂 背斜带的地表和深部的构造特征、二维和三维几何学及运动学后指出,它们是在天山向准噶尔盆地扩展过程中发育于近水平滑脱面和不同断坡上的断展褶皱,独山子和安集海逆断裂 背斜的水平缩短量分别为2 900 ,1 350 m ,缩短速率分别为397 ,187 m m/ a。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逆断裂 背斜的水平缩短量分别为5 900 ,6 500 ,6 000 m ,相应的缩短速率分别为202,223 ,206 m m/a,准噶尔南缘断裂和乌鲁木齐山前坳陷第四纪?  相似文献   
66.
Active tectonic blocks and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continent of China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The primary pattern of the late Cenozoic to the present tectonic deformation of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 movements and interactions of tectonic blocks. Active tectonic blocks are geological units that have been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by active tectonic zones. Boundaries between blocks are the highest gradient of differential movement. Most of tectonic activity occurs on boundaries of the blocks. Earthquakes are results of abrupt releases of accumulated strain energy that reaches the threshold of strength of the earth's crust. Boundaries of tectonic blocks are the locations of most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d highest gradient of stress accumulation, thus are the most likely places for strain energy accumulation and releases, and in turn, devastating earthquakes. Almost all earthquakes of magnitude greater than 8 and 80%-90% of earthquakes of magnitude over 7 occur along boundaries of active tectonic blocks. This fact indicates that differential movements and interactions of active tectonic blocks are the primary mechanism for the occurrences of devastating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67.
热水—日月山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祁连山活动地块内部一条重要的NNW向的右旋走滑活动断裂带.断裂活动形成了一系列山脊、冲沟和阶地等右旋断错微地貌及断层崖、断层陡坎等垂直断错微地貌.本文对发生在该断裂带上的古地震事件开展了研究,综合探槽剖面和断层陡坎年代,大致可以确定两次古地震事件,其年代分别为距今6280±120a,2220±360a,复发间隔约4000a左右.  相似文献   
68.
酒西盆地断层活动特征及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室内航片判读和野外调查 ,在酒西盆地发现 3条全新世活动逆掩断层 ,它们全新世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都很接近 ,为 0 18~ 0 2 5mm/a。通过探槽揭露出的 3条断层全新世以来各发生两次古地震事件。根据探槽揭露的古地震年代及断层活动所形成的微地貌特征分析 ,阴洼山断层是独立活动的 ;北大河断层和新民堡断层上的古地震事件在时间上可能非常接近 ,具有丛集特征 ,或者是一次地震事件分别破裂这两条断层 ,但目前的测年手段还无法区别它们是一次破裂事件形成还是时间上非常接近的两次事件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69.
六盘山盆地热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盆地的热历史将为确定生烃过程和探勘目标提供重要制约因素。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表明,六盘山盆地白垩系地层经历两次埋深加热事件。第一次在白垩经末之前达到最高古地温,第二次在晚新生代约8MaB.P.之前达到最高古地温.第一次最高古地温要高于第二次最高古地温.晚新生代六盘山盆地古地温梯度为16℃/km.从白垩纪到新生代,六盘山盆地可能发生古地温梯度降低事件.三叠纪、中侏罗统烃源岩达到或超过生油高峰温度.白垩纪乃家河组和马东山组虽然进入生油窗温度范围,但未达到生油峰温度.按照古地温资料推断,三叠纪、中侏罗统烃源岩应为六盘山盆地主要生烃源岩,晚白垩纪之前应为六盘山盆地烃源岩的主要生烃阶段.  相似文献   
70.
由跨断层形变测量反映的华北地块近期断裂活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华北地块不同构造部位、不同地震活动时段的跨断层测量资料研究表明,华北地块对于NE走向断裂作用为主的构造单元(包括地块和边界带)的强震活跃时段的断层运动速率明显小于强震不活跃时段;对于NW走向断裂作用为主的构造单元,其强震活跃时段的断层运动速率明显大于强震不活跃时段;对于NE、NW走向断裂共同作用的构造单元,断层运动速率变化特征类似于NW走向断裂作用为主的构造单元。结果还表明,华北地块现今强震活动主要受NW走向断裂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