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61.
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类型多样、孔隙结构复杂,传统的饱和度评价模型无法表征岩石的微观结构,给饱和度评价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针对该问题,本文以毛管压力曲线资料与核磁共振测井资料为基础,提出了结合核磁共振测井的Thomeer饱和度模型。分析压汞资料的孔隙系统结构信息,利用Thomeer函数拟合得到多孔隙类型的毛管压力曲线分布,将复杂的孔隙结构表征为多条Thomeer曲线的共同作用。核磁共振测井是唯一能够连续定量表征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测井方法,利用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谱参数T2算术平均值(T2LM)与核磁孔隙度(MPHS),结合R35岩石物理分类计算Thomeer参数Bv、Pd、G和最大孔喉直径模态元素Porositon,构建复杂孔隙结构碳酸盐岩的饱和度评价模型,该模型解决了实验手段无法开展连续地层孔隙结构评价研究的问题。将该模型应用到中东X油田复杂孔隙结构碳酸盐岩储层进行饱和度评价,与J函数模型、阿尔奇公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联合模型方法相比于J函数模型与阿尔奇公式,相对误差分别从0.496、0.442降低到0.272,且能较好地表征变化趋势,无论是在高饱和度储层还是低饱和度储层,都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该模型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复杂孔隙碳酸盐岩储层带来的影响,提高饱和度评价精度。 相似文献
62.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它属于迁飞性昆虫,春夏由南向北迁飞,秋季则由北往南回迁。 分析稻纵卷叶螟资料,在我国一些地区迁入的高峰时期,发现该虫的迁飞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下同)的活动关系密切,尤其与500 相似文献
63.
辽宁台安砂土属于易液化砂,提升其抗液化性能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文章针对纳米硅溶胶(CS)对辽宁台安砂土抗液化性能的改良效果进行探究,通过不排水动三轴试验,对纯砂样和改良砂样的液化特性进行对比研究,分析CS浓度和固化时间两个参量对改良砂样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CS能够显著提升台安砂土的抗液化性能,在动载作用下改良砂样均未发生液化破坏。(2)随CS浓度和固化时间的增加,试样动孔压ud、动应变εd呈现先迅速下降后趋于平缓的发展规律;当CS浓度增至4%、固化时间达到3周后,试样抗液化性能的提升效果不再明显。(3)改良砂样的滞回曲线变得更加稳定。随CS浓度增加,阻尼先降低后趋于稳定,动弹性模量逐渐增大并趋于平缓,但伴随有一定的波动;随固化时间增大,阻尼呈减小趋势,动弹性模量呈增大趋势。研究成果可为辽宁台安地区砂土液化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4.
宗海图是用海项目确权、范围界定的重要载体,考虑到宗海图编绘过程中各制图要素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分析宗海图编绘规范中关于比例尺、地图注记和图式等相关要求,结合在Auto CAD软件中的实现方法进行了探讨,期望以此实现宗海图编绘过程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65.
"矿源层"的基本概念是富含一种或几种成矿物质的地层或岩石。矿床中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矿源层,认为岩浆岩的侵位使其中的成矿物质被活化、迁移、沉淀成矿。"矿源层"成矿理论多年来一直被广大地质工作者接受和引用,在一些文献和论文中屡见不鲜。我们认为,富含成矿物质的地层或岩石是客观存在的,但从中萃取成矿物质成矿的机理是值得探讨的,即成矿物质被活化、迁移过程中,为什么从低温处向高温处迁移?为什么从低压区向较大压力区迁移?又为什么从低浓度区向高浓度区迁移?为什么被萃取的"矿源层"没有发生热液蚀变?本文举例说明冀东二十多亿年前生成的铁、金和铅锌矿在经历无数次热事件后,并未发生活化、迁移,生成新的矿体,仍保留原始面貌,证明从围岩(矿源层)萃取成矿物质、迁移富集成矿的机理是不可行的。指出成矿物质是岩浆从地壳深部带上来的,岩浆热液是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66.
常规的气球法测风,为确定气球在空间的位置,在直角坐标系中,需已知x,y,z三个分量,如图1所示,P_1为气球所在空间的位置,P_1'为水平面上投影点。图中z分量即气球高度H,这可以根据探空仪探测的温、压、湿数据,用著名的压—高公式计算得到。x、y两个分量在实际探测时很难直接探知, 相似文献
67.
通过对陕西省延安地区明代(公元1368—1644年)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该时期干旱灾害等级、时间变化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明代的277年中,延安地区共发生干旱灾害91次,平均每3年发生1次。轻度干旱灾害发生17次,中等干旱灾害发生30次,大干旱灾害发生29次,特大干旱灾害发生15次,分别占到干旱灾害总数的18.7%、32.9%、31.9%和16.5%。大干旱灾害与特大干旱灾害发生频次高是明代延安地区干旱灾害的突出特点,指示明代总体为干旱气候期。延安明代干旱灾害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公元1368—1420年,为干旱灾害少发期;第二阶段为公元1421—1520年,为干旱灾害多发期;第三阶段为公元1521—1617年,为干旱灾害少发期;第四阶段为公元1618—1644年,为干旱灾害多发期。各等级干旱灾害特别是大与特大干旱灾害显著增加,指示第二、四阶段气候显著变干,降雨量明显减少。延安地区明代出现了2个极端干旱气候亚阶段,分别在1480—1499年和1626—1641年之间,当时年均降水量比现今少200 mm左右。 相似文献
68.
对于富含有机质的页岩储层来说,孔隙度是评价油气储量的关键参数之一,有机孔隙的存在又对岩石孔隙空间具有重要贡献,因此,研究页岩储层有机孔隙空间是有必要的。本文结合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SEM)资料和图像分割技术,以川南永川区块YY2井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为例,对纳米有机孔隙的形态特征和有机孔隙度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YY2井龙马溪组有机孔隙较发育,SEM图像中有机孔隙直径差异很大,对龙马溪组6块岩样的SEM图像进行处理,得到的有机质面孔率在0.97%~8.90%之间,个别样品孔径较小,面孔率在1%以下。利用面孔率和有机质含量计算有机孔隙度,计算得到的有机孔隙度在0.12%~0.75%范围内,均值为0.39%,占据岩石孔隙度的10.66%。 相似文献
69.
70.
为探讨台安砂土液化相关特性及发展规律,针对辽宁台安砂土进行一系列不排水动三轴试验,研究台安砂土在动荷载作用下动孔压及动应变变化规律,分析影响台安砂土发生液化的主控因素,揭示动载作用次数下台安砂土动力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动应力水平不同的各相对密度试样ud曲线可分为后期陡增和匀速增长两种类型,动应力幅值较大时,ud始终以较快速度增长,呈现匀速增长特征,动应力幅值较小时,ud曲线则呈现初期缓增后期陡增的特点;相对密度Dr和动应力幅值CSR是决定砂土液化的主控因素,在同一里氏震级等效动载作用次数下,随着Dr持续发展,液化所需CSR增长逐渐加快,当Dr足够大时,砂土基本处于密实状态,此时难以发生液化;循环荷载作用下,台安砂土呈现出初期整体受压、中期拉压平衡、后期受拉凸显的动力响应特征,到后期试样拉应变迅速增大,试样易发生受拉破坏。研究成果可为辽宁台安地区建筑物抗震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