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8篇 |
免费 | 204篇 |
国内免费 | 6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6篇 |
大气科学 | 96篇 |
地球物理 | 79篇 |
地质学 | 313篇 |
海洋学 | 109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40篇 |
自然地理 | 1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33篇 |
2012年 | 38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42篇 |
2005年 | 45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4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集对数值预报模式日降水预报结果与观测资料,根据联合熵处于最大、最小联合熵之间的相对位置设定不确定性指标U,以便定量分析NWM降水预报结果的不确定性.初步计算结果表明:U与模式预报随机偏差有着紧密联系,但与系统偏差无关;NWM的降水预报不确定性指标超过60%,即其既具有参考性,又具有不确定性,特别是对强降水的预报,不确定性更大;对我国大陆范围24小时降水预报而言,日本模式比T213不确定性小,特别是日本谱模式(RSM)预报在出现40~80 mm降水时比T213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2.
应用北太平洋海温资料,分析了川渝地区盛夏雨量与海温的联系,在关键海区海温与川渝伏旱气候非同步联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多时次海温EOF迭代方法,进行了川渝地区盛夏伏旱的短期气候预测.实际应用表明:以前期多时次海温为预报因子,通过历史独立预报试验建立的多时次EOF迭代伏旱预测模型,预见期长,准确率高,并可实现滚动预测,具有明显的预报技巧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3.
154.
155.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GFS再分析资料和高时空分辨率的风云卫星资料,详细分析了鄂东北2016年6月30日下午16:00出现的强降水与上午08∶00开始其西侧400 km外西南涡降水中心的云波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鄂东北强降水发生前,其西侧西南涡中心附近出现两条重力波云波列向偏北和偏东传播。北支云波列在向北传播到鄂西北触发强降水后折向东南方向传播,转向后的北支云波列受500 hPa对称不稳定影响产生云波动,但由于500 h Pa水汽较少,不利于降水形成。南支云波列在600 hPa以下条件性对流不稳定的影响下,出现弱的惯性重力波传播特征。南北两支高度不同的云波列在鄂东交汇后,浅薄对流转为深厚对流,在充分的水汽和不稳定条件下触发鄂东局地强降水。 相似文献
156.
2005年AREM模式汛期试验结果评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REM2.3模式2005年在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汛期试验过程中计算稳定,计算了该模式降水预报的分区域(长江中下游、华南、华北、东北、西南、湖北省)汛期(6、7、8三个月)TS评分,全国范围汛期漏报率、空报率、预报偏差,及各区域年内重要降水过程预报和实况的对比及TS评分,计算该模式形势场预报的平均误差、均方根误差、倾向相关系数、误差标准差,并与持续性预报(将前一天的分析场当作前一天对当天的预报场,以此类推)对比,以此对模式预报效果进行分析、评估,并做出总结,为模式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分析结果表明:AREM2.3模式在2005年汛期试验期问48小时内预报稳定;对于长江中下游、华北、华南、东北、西南、湖北省以至全国范围均有较好的预报水平,但总体上对于强降水中心位置的预报情况不是很好;模式对于高空形势场也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对500hPa位势高度的预报好于对500hPa温度的预报。 相似文献
157.
ARA地震仪放大器是一种集成化的可以自动换档的地震仪放大器。ARA的性能比分立元件组成的各类现用地震仪放大器性能有较大的提高。本文是ARA地震仪放大器在各种现用地震仪记录器上具体应用的系列文章之一。阐述了ARA在DD—1记录器上应用所要解决的各种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58.
孔隙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一直是油气地震勘探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该科学难题源自不同尺度的裂隙、孔隙、溶洞与岩石骨架之间的耦合作用,导致地震波场特征复杂.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索孔隙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机制及地震响应的特征与变化规律,包括对地震波在复杂孔隙介质中传播,进行比较精确的数学物理描述以及数值实现.地球物理学家们集中于研究垂直于地层层面方向入射的地震波频散和衰减,而忽略了实际地球介质中的地震波是以任意角度(方向)入射并进行传播的普遍性情况.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纵波的入射方向扩展到平行于流体饱和的周期性层状孔隙介质模型层面方向.针对流体饱和的周期性层状孔隙介质模型,提出了介观波致流(Wave-induced Fluid Flow, WIFF)对流体饱和孔隙层状介质中平行于层面方向入射的纵波频散、衰减及频变各向异性的新模型.利用准静态Biot孔弹性方程推导出了模型的孔隙压力、流体流动速度、平均应力和平均应变等物理量的解析表达式,进而得到流体饱和的周期性层状孔隙介质复纵波模量的精确解析解.然后,利用复纵波模量讨论了纵波速度频散、衰减和频变各向异性特征,讨论了背景... 相似文献
159.
历史时期塔里木盆地周缘绿洲演化和人类活动与气候控制的水文条件变化密切相关。罗布泊西岸地区是古塔里木河尾闾三角洲区,曾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和著名的楼兰古国所在地,而如今却变为不毛之地。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剧烈变化,使罗布泊地区成为研究干旱区人类活动-气候-水文三者之间相互关系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文章对楼兰地区大量自然植物遗存和古代人类活动遗址进行系统的AMS 14C年代学分析,结合塔里木盆地人类活动历史记录和已有的高分辨率气候记录,对其所指示的古绿洲环境格局和人类活动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260~1450 cal.A.D.是罗布泊地区自古楼兰之后的又一次绿洲湿润期,在罗布泊西岸三角洲区生长大量的植被,对应中世纪暖期向小冰期转变的过渡阶段。14C年龄的统计结果显示湿润期内存在多次洪水事件,表现为多次洪水期与枯水期脉冲式交替出现。同时多处古代遗址的14C年代结果显示元明时期楼兰地区再次出现人类居住,并修建引水渠、灌溉耕地。气候变化导致区域性水文条件变好应该是驱动元明时期人类再次定居楼兰地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160.
利用测井资料建立地层剪破裂模型是对现有张破裂的有效补充,有利于完善钻井、压裂等石油工程中的破裂机理。运用FMI(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资料能识别钻井诱导缝和剪破裂的方位、数量和密度。本文通过对地层剪破裂的理论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利用内摩擦系数与矿物含量之间的非线性假设,建立了地层剪破裂的临界剪应力模型。研究发现,地层中的黏土矿物含量、内摩擦系数、内聚强度和应力大小是诱发剪破裂的重要因素。利用内摩擦系数(或内摩擦角)与泥质体积分数之间的统计回归模型简化了地层剪破裂模型,并增强了模型的适用性。实际资料表明,地层发生剪破裂时的临界剪应力与钻井诱导缝数量之间呈反比关系,理论研究与实际资料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