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7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0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含油气盆地流体分析方法体系及今后应加强研究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永尚  吴文旷 《地质论评》1999,45(2):151-157
含油气盆地流体分析牟指导油气勘探和开发,环境保护和防震减灾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为更大构造单元和更深层次上研究流休作用提供证据,本文主要针对油气勘探和开发,建立了盆地流体分析的方法体系,讨论了流体动力系统分析的原理及其应用前景,提出了在盆地流体分析中今后加强研究的若干具普遍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32.
中外油气资源分类体系对比和资源潜力概念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油气资源分类体系是PRMS(2007)。以该体系为标准,分析了USGS(2000)、IHS(2009)、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油气资源分类体系与PRMS(2007)的对应关系,指出油气资源量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提出用油气资源潜力综合反映评价单元未来的勘探和开发潜力,将资源潜力定义为从评价之日起到未来某个时间,评价单元(地区、盆地或区带)内所蕴藏的能够技术采出的石油和(或)天然气量。通过比较国内外机构的油气资源分类体系,认为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中,待探明可采资源量反映评价单元的勘探潜力,探明剩余可采储量反映评价单元的开发潜力,两者之和反映评价单元的资源潜力;USGS(2000)待发现资源量反映评价单元的勘探潜力,IHS(2009)剩余可采储量反映评价单元的开发潜力,两者之和也可反映评价单元的资源潜力。资源潜力概念的提出,对中国相关机构和石油公司在开展全球盆地油气资源评价中,科学引用不同国外机构资源评价数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3.
南亚地区含油气盆地类型及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亚地区经历冈瓦纳陆内裂谷、冈瓦纳裂解与板块漂移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陆-陆碰撞复杂的构造演化,最终形成了以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为主的,包括克拉通盆地和俯冲-碰撞带盆地在内的3类沉积盆地,其中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分布广泛,形成了南亚地区的一个主要盆地群。本文通过对南亚盆地生、储、盖等石油地质条件分析,研究不同盆地类型的油气成藏特征。根据盆地的剩余可采储量和远景资源量对南亚地区的资源潜力进行分析,认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资源潜力最大,并优选出奎师那-哥达瓦里盆地、孟买盆地和科弗里盆地3个有利盆地。  相似文献   
34.
调峰地下含水层储气库库址优选定量决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永尚  杨帆  刘树杰 《地球科学》2007,32(2):235-240
含水层地下储气库和枯竭油气藏地下储气库是国外地下储气库的重要类型, 我国油气藏主要富集在陆相地层中, 油气藏的规模比较小, 利用枯竭油气藏建造地下储气库的潜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而在古生界海相沉积地层中寻找含水层圈闭进行天然气储气库建设, 有望建立起规模巨大的含水层地下天然气储气库, 与国外经验不同的是, 在我国含水层中建设地下储气库与枯竭油气藏地下天然气储气库相比, 成为更为有利的选项.针对调峰地下含水层储气库库址优选问题, 引入气藏工程方法, 在考虑天然气消费调峰需求、含水地层渗透性、埋深、圈闭规模、钻井费用和压缩机费用等因素的基础上, 建立单井注/采气量、注/采气井数的压气机功率的联立方程, 求解单个含水层圈闭建库的最优投资额, 进而根据不同含水层圈闭建库的折算费用差额和投资回收期, 优选最有利的含水层圈闭作为进一步评价的对象, 使含水层储气库库址的优选建立在定量评价和决策的基础上, 为我国大规模开展含水层储气库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5.
准噶尔盆地南缘芦草沟组油页岩主要发育于博格达山北麓,位于准噶尔盆地和博格达山构造转换带.研究区内芦草沟组油页岩含油率和厚度分布差异性较大,有机质类型以腐泥-腐殖腐泥型为主,整体上可采性较好.大型开阔湖盆沉积环境有机质产量大,缺氧还原性水体环境是研究区油页岩矿主要控矿因素.博格达山隆升及大型逆冲推覆带和强烈褶皱有效抑制了油页岩有机质热演化进程,是本区油页岩成矿重要条件.综合油页岩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控制因素,认为在叠合盆地内,原陆内坳陷基础上发育的局部构造隆升带是油页岩发育有利前景区.  相似文献   
36.
沁水盆地煤层割理的充填特征及形成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洪林  康永尚  王烽  邓泽 《地质学报》2008,82(10):1376-1381
煤层作为煤层气的源岩和储集层,与常规天然气储层不同在于煤储层是一种双孔隙岩层,由基质孔隙和裂隙组成,且有自身独特的割理系统,基质孔隙和割理的大小、形态、孔隙度和连通性等决定了煤层气的储集、运移和产出,其中以割理系统对煤层气的产出最为重要。本文以沁水煤田为例,对煤层割理、割理填充物类型、充填方式、自生矿物形成时代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填充物形成的先后顺序,并根据填充物的形成时代、煤层埋藏史等提出了割理形成的3种机制:埋藏增压机制;岩浆诱发机制;抬升卸压机制。  相似文献   
37.
曹明亮  邓泽  康永尚  李忠城  张兵  秦绍锋  邓志宇  郭明强 《地质论评》2022,68(2):2022030015-2022030015
为研究煤层气在排采过程中不同煤阶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规律,利用煤岩三轴应力应变(基质收缩膨胀)测试系统,对褐煤、气煤和无烟煤样开展了有效应力与基质收缩双重效应物理模拟实验。固定轴压和围压不变,改变气体平衡压力,模拟开发过程中储层压力变化特征,测试其动态渗透率。利用实验结果,分析了不同煤阶煤岩在排采过程中动态渗透率反弹特征,并对比分析煤岩动态渗透率改善效果的差异性。研究表明:气体平衡压力从5 MPa降至1 MPa过程中,在有效应力和基质收缩双重效应作用下,褐煤样的归一化渗透率依次为1.00、0.60、0.57、0.57、0.52,气煤样依次为1.00、0. 64、0.50、0.54和0.55,无烟煤样依次为1.00、0.74、0.58、0.50和0.56。随气体平衡压力下降,中阶及高阶煤样动态渗透率先下降后上升,整体呈不对称“V”型变化规律,但拐点略有不同;低阶煤样动态渗透率呈先下降后基本稳定的趋势,整体呈斜“L”型变化规律。在有效应力和基质收缩双重效应影响下,中阶及高阶煤样动态渗透率改善效果优于低阶煤样。  相似文献   
38.
本文从南太平洋地区区域构造演化出发,开展盆地类型划分和石油地质条件分析,了解不同类型盆地的油气成藏特征,并分析油气分布规律和资源潜力,以期对未来油气勘探开发国际合作选区提供借鉴。研究表明:(1)南太平洋地区经历了亨特-鲍恩造山运动、澳大利亚板块与南极洲板块分离、塔斯曼海扩张及珊瑚海扩张、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洋壳俯冲和弧-陆碰撞作用,最终形成了澳大利亚东部南缘和海域及新西兰地区以裂谷盆地为主、澳大利亚东部内陆以克拉通盆地为主的包括晚二叠世-三叠纪前陆盆地、古近纪-新近纪前陆盆地、古近纪-现今弧前盆地和弧后盆地6种盆地类型;(2)澳大利亚内陆南缘和东部海域以及新西兰地区裂谷盆地分布广泛,裂谷盆地油气最为富集,但内陆和海域有所差异,内陆南缘裂谷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且石油与天然气的比值约为2:1,而东部海域裂谷盆地因油气成藏条件差,尚无油气发现;(3)根据盆地的剩余可采储量和远景资源量对南太平洋地区的资源潜力进行分析,认为白垩纪-古近纪裂谷盆地和古近纪-新近纪前陆盆地油气资源潜力最大,并优选出吉普斯兰(Gippsland)、塔拉纳基(Taranaki)和巴布亚(Papua)3个有利盆地。  相似文献   
39.
讨论了灰色物元法在含水层储气库参数优化问题中的应用。天然气地下储气库的建造是一项大型、复杂、具有多目标性的工程项目,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钻井、修井、注采气工艺完善、地面建设等,需要上亿元的投资,因此其方案的确定,事关重大,必须在建设前期进行充分的技术和工程论证。地下储气库设计方案的优选需要考虑使用功能、技术性、经济性、安全性、环境影响等诸方面的效果进行综合论证,来确定最优方案。由于确定地下储气库优化设计指标类型的多样性,不相容性,且其量纲也不尽相同,甚至有些指标只能是定性描述的非量化灰数,这就导致地下储气库建造设计方案的优选是属灰色系统问题。利用灰色物元分析法优选储气库参数,可以使储气库的参数设计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40.
康永尚  杜强 《现代地质》1998,12(3):412-418
简要介绍了变异函数和指示变异函数的概念,以拉西瓦水电站坝址区右岸花岗岩体裂隙介质渗透性研究为例,利用一般统计法、变异函数和指示变异函数的方法分析了单位吸水量数据。结果表明,指示变异函数能够很好地表征裂隙介质的非均质和各向异性特征,特别是极端值(极端大或极端小)的空间连续性程度,是进行裂隙介质渗透性研究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