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6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53篇
测绘学   48篇
大气科学   130篇
地球物理   92篇
地质学   403篇
海洋学   99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40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61.
利用基本气象站观测资料、ECMWF ERA资料和NCEP FNL资料,通过对强降雨时刻的多种物理量场诊断,分析了2015年梅雨期发生在江苏省沿江地区的6月16—17日和27—29日两次大暴雨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两次大暴雨过程均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西南气流强盛、高层有冷空气不断入侵的大环流背景下,受中低层江淮切变线和西南急流共同影响,冷暖空气一直在沿江一带交汇,造成沿江地区持续强降水过程。两次大暴雨发生时32°N附近梅雨锋很明显,锋面随着高度的升高向北侧冷区倾斜,强降水主要位于梅雨锋南侧的暖区内。该侧700 hPa高度层以下湿位涡为负值表明大气为对流不稳定,且随着降水的发生,中层有弱冷空气入侵,使得大气的对流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强。强的降水区主要位于低空急流的左侧和高空急流的入口区右侧,高低空急流的这种配置带来了风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加强。同时低层暖平流和中高层正的相对涡度平流交汇于32°N附近,也有利于暴雨区的上升运动加强。暴雨区与850 hPa水汽通量散度负值中心相吻合,表明低层西南急流为暴雨区源源不断地提供水汽。  相似文献   
962.
针对潮滩地形监测存在的操作难度大、价格高、精度低等问题,本文基于ICESat-2卫星激光点云剖面数据,提出了结合多源光学影像的潮滩地形反演方法。以中国黄海辐射沙脊群的两大沙洲系统——条子泥与高泥为研究对象,利用低通滤波降噪技术提取地形高度值,并与潮汐水位数据相结合赋值,实现了从二维到三维的转换,提高了目前主流的水边线潮位赋值法的反演精度。该模型展现了更多滩面地形起伏变化的细节,高度差异明显,可以观测到清晰的潮沟地形。对比实测数据,相关系数为0.89,均方根误差为0.34 m。研究结果验证了ICESat-2数据对于潮滩地形反演的重要作用,为构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潮滩演化理论奠定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963.
以柴达木盆地西南缘山前沙丘区为研究区,采用地球化学元素分析方法,阐明了研究区不同类型地表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元素特征,并探讨其风化特征、物质来源及输移过程。结果表明:(1)研究区沉积物常量元素组成以SiO2、Al2O3和CaO为主,三者的平均含量总和超过83%。微量元素以Cl、Ba、Sr和Zr含量较高。与上陆壳(UCC)平均化学元素组成相比,常量元素CaO轻微富集,微量元素As高度富集,Co轻微富集。(2)研究区化学蚀变指数(CIA)变化较小,为40.90~53.05,平均47.51,化学风化程度较弱,均处于风化的初期阶段。(3)特征元素比值表明,研究区沉积物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柴达木盆地西南缘东昆仑山中的岩石经过风化剥蚀产生的碎屑物质在季节性流水作用下被搬运至山前堆积,形成广布的山前冲-洪积平原,后经风力吹蚀改造形成现在的地表景观。本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区域风沙地貌研究内容,而且也可为区域风沙灾害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64.
眭海刚  刘畅  干哲  江政杰  徐川 《测绘学报》2022,51(9):1848-1861
遥感图像匹配是遥感图像处理的关键基础,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由于多模态图像具有辐射差异、几何差异、尺度差异、视角差异、维度差异等特性,目前尚未出现一种普适性强的通用匹配方法。随着遥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持续拓展,图像匹配技术体系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化。本文在系统梳理图像匹配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多模态遥感图像匹配分类体系进行了归纳总结,从特征驱动和数据驱动两方面论述了多模态图像匹配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指出其面临的核心困难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推动多模态图像匹配研究更加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965.
正Dear Authors and Readers:First of all,on behalf of the new Editorial Board,I would like to express our sincere appreciation for your continuing support of our journal.This journal,founded in 1922,is the oldest geological journal in China.As the flagship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it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nfluential in earth sciences in China and beyond.The journal is now indexed by SCI,CA and more than 20 other databases,with an impact  相似文献   
966.
2013年伊始,广西国土资源厅党组提出“建小康、促生态、强班子、防风险、育文化”五大新平台建设的目标。为加强班子建设,广西国土资源厅党组决定打造国土资源“五型”领导班子,即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完善培养激励机制,建设“创新型”领导班子;促进优良作风养成,建设“服务型”领导班子;坚持民主集中制,建设“和谐型”领导班子;构建完善惩防体系,建设“廉洁型”领导班子。  相似文献   
967.
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休瓦促Mo-W-Cu矿床含矿花岗闪长岩的形成年龄为202±3.5Ma,形成于甘孜-理塘洋壳向西俯冲时期;含矿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83.3±1.7Ma,形成于燕山晚期造山后伸展环境。Hf同位素原位分析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中锆石的ε_(Hf)(t)值为-2.87~4.12(平均为0.09),T_(MD1)年龄541~828Ma,T_(DM2)年龄为719~1109Ma,表明岩体形成的物质来源除壳源物质之外,也有幔源物质的混入;二长花岗岩中锆石的ε_(Hf)(t)值为-7.96~-2.75(平均为-5.54),T_(MD1)年龄为820~1019Ma,T_(DM2)年龄为1102~1391Ma,ε_(Hf)(t)0,表明岩石是由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的产物。休瓦促两期含矿岩体的锆石U-Pb定年与Hf同位素原位分析显示,区内存在晚三叠世和晚白垩世两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岩浆侵入及Cu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洋壳俯冲造山有关;而晚白垩世二长花岗岩岩浆侵入及Mo多金属成矿作用主要形成于陆-陆碰撞造山的构造背景。研究表明,从晚三叠世洋壳俯冲造山至晚白垩世造山后伸展作用过程中都存在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发生,且在晚三叠世构造-岩浆活动的基础上叠加了晚白垩世的成岩成矿作用,这为区内复合叠加成矿作用的研究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968.
云南格咱岛弧构造-岩浆成矿带是义敦岛弧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西南三江地区铜多金属矿床富集区之一。对格咱岛弧南缘铜厂沟成矿斑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年龄进行了研究,系统分析了区内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形成的构造环境及成岩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铜厂沟成矿斑岩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用LA-ICP-MS测得其中锆石的~(206)Pb/~(238)U年龄为87.62±0.59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铜厂沟花岗闪长斑岩具有高硅、富碱、富钾的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岩石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总量;富集轻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δEu为0.89~0.97,具较弱的负异常;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U、Th、Rb、Ba、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富集和Nb、Ta等高场强元素的亏损,说明岩浆主要来源于壳源物质的部分熔融。本区花岗岩形成于碰撞后与伸展构造的转换阶段,属于碰撞造山过程的产物。碰撞诱发的岩石圈地幔物质上涌导致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作用,形成富钾的初始含矿岩浆,岩浆沿深大断裂上升侵位最终形成了格咱岛弧燕山晚期的构造-岩浆作用及成矿事件。  相似文献   
969.
2011年6月10日(简称"11·06")和2017年6月10日(简称"17·06")在江苏南部出现了两次暴雨-大暴雨过程,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NL再分析资料和雷达资料等,对两次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异常的高低纬度环流形势配合,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两次过程代表站的物理量场差异较大:"17·06"...  相似文献   
970.
利用1980—2019年降水格点数据集和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K-means聚类分析法对大渡河上游强降水环流形势进行分型,并分析了各类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探究了21世纪10年代该流域强降水频率增加的原因。结果表明:大渡河上游强降水环流形势可分为两脊一槽型、多波动型和横槽型3种类型。第一类常发生在6月,第二类集中在7—8月,第三类主要集中在7月,三类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均以小金县为中心向南北方向递减。1980—2009年以多波动型强降水为主,21世纪10年代转为以横槽型强降水为主,并且强降水频率在21世纪10年代明显增加,主要原因是21世纪10年代7月横槽型环流盛行,导致此类型强降水总频率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