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1篇 |
免费 | 165篇 |
国内免费 | 20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2篇 |
大气科学 | 83篇 |
地球物理 | 214篇 |
地质学 | 607篇 |
海洋学 | 99篇 |
天文学 | 12篇 |
综合类 | 66篇 |
自然地理 | 1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41篇 |
2021年 | 39篇 |
2020年 | 42篇 |
2019年 | 61篇 |
2018年 | 41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34篇 |
2015年 | 41篇 |
2014年 | 57篇 |
2013年 | 38篇 |
2012年 | 47篇 |
2011年 | 49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61篇 |
2008年 | 52篇 |
2007年 | 45篇 |
2006年 | 56篇 |
2005年 | 40篇 |
2004年 | 52篇 |
2003年 | 44篇 |
2002年 | 48篇 |
2001年 | 44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3篇 |
1964年 | 1篇 |
1960年 | 2篇 |
1958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 毫秒
191.
针对能量密度谱判断噪声与信号主导模态分界点性能不稳定的问题,该文提出基于夹角余弦的分界点判断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EEMD对CORS站高程数据进行分解,其次计算原始信号与各阶模态分量的夹角余弦值,最后根据夹角余弦值的首次逆向转折位置判定噪声主导模态和信号主导模态的分界点。以4个CORS基准站近20年原始高程时间序列信号为研究对象,对噪声与信号模态分量分界点进行判定,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基于夹角余弦的判定方法可以一次判断出噪声和信号模态分量的分界点。该方法应用到CORS站高程信号与噪声序列的识别中性能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92.
青藏高原东北缘玛雅雪山晚第四纪冰川发育的气候和构造耦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玛雅雪山(海拔4 447 m)保存着确切的第四纪冰川遗迹. 野外地貌调查与光释光测年方法相结合, 确认玛雅雪山晚第四纪主要经历3次冰川作用: 第Ⅰ组冰碛时代为新冰期; 第Ⅱ组冰碛物年龄为(23.2±1.0)ka, 其上覆泥石流年龄为(2.9±0.3)~(2.3±0.1)ka, 上层土壤年龄为(3.6±0.2)ka, 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2阶段(MIS 2)的末次冰盛期(LGM); 第Ⅲ组冰碛年龄为(42.6±1.9)~(45.7±3.0) ka, 属于末次冰期中冰阶, 对应MIS 3中期. 采用最新综合因子法计算玛雅雪山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为海拔4 605 m. 依据冰川地貌形态, 计算末次冰期平衡线为海拔3 800 m. 通过庄浪河阶地的拔河高度及各级阶地的年代, 以河流的下切速率代表玛雅雪山的抬升速率, 计算得到末次冰期中期以来玛雅雪山抬升了50~60 m. 利用玛雅雪山周边的达里加山和太白山冰川漂砾的10Be 数据近似代表流域侵蚀速率, 推算出玛雅雪山剥蚀速率大约为29 mm·ka-1, 推断MIS 3以来流域的剥蚀量为1~2 m. 综合末次冰期中期以来的构造抬升量和剥蚀量, 恢复末次冰期中期时的流域高度为海拔4 200 m, 平衡线高度为海拔3 750 m. 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区在MIS 3时, 流域平均高度已经在平衡线之上, 在流域平均高度到主峰之间冰川开始积累, 发育冰川. 结合其他环境指标综合推断, 玛雅雪山晚第四纪冰川的发育是气候和构造耦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3.
194.
支建铝土矿位于三门峡—新安铝土矿成矿带。通过对支建铝土矿的结构要素及成因、构造特征、沉积层序、主要组分变化与埋深、沉积环境、迁移和沉积方式的研究,初步建立了该区铝土矿的沉积模式,指出进一步的找矿方向,即在古陆周围深部煤系地层之下,仍能形成具工业意义的铝土矿体,这对河南省铝土矿找矿工作和煤矿的资源转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5.
196.
利用多源项目获得的补充加密GNSS观测资料计算研究区高空间分辨率的GNSS水平运动速度场和应变率场,采用地震波形资料,通过CAP方法求解震源机制解,在此基础上使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方法分析川滇地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主要断裂的活动特性,综合分析川滇地区的地壳形变特征。结果表明:1)块体浅部的最大主压应力与地表的最大主压应变率由SSE向转变为近SN向,呈现出较好的一致性,GNSS观测至少可反映20 km以内的地壳形变;2)川滇块体南部的东向滑移和顺时针旋转,可能受青藏高原推挤、华南块体阻挡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北向运动速率自西向东递减而形成的右旋剪切拖拽作用的顺时针力偶的综合影响;3)川滇块体在综合力偶作用下SE向挤出和顺时针旋转的同时,受到走滑逆冲断裂带的吸收转换,使得青藏高原物质SE向挤出有限。 相似文献
197.
磷氯铅矿(Pyromorphite)在我国比较罕见,2001年在广西岛坪发现的磷氯铅矿结晶较好,运用XRD、XRFI、R和UV/Vis等分析方法对黄色和绿色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者XRD谱只是峰强有所不同。在它们的红外吸收谱带中,除了标准的PO43-吸收峰外,在670~800 cm-1之间和430 cm-1左右出现的两组肩峰为SiO44-振动峰。黄色样品的振动频率偏高、半峰宽偏窄、透射率与绿色样品相比较高。通过XRF分析发现黄色晶体比绿色晶体含有更多的Fe3 ,而Fe3 常使矿物呈现黄色,同时证实了黄色磷氯铅矿的红外吸收峰频率偏高是因为它的铅含量低于绿色矿。UV/Vis进一步说明在可见光区的吸收不同是使二者颜色差异的主要原因,Fe离子含量较大使磷氯铅矿呈现黄色。 相似文献
198.
贡嘎山现代冰川的初步观察——纪念为征服贡嘎山而英勇牺牲的战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57年夏,作者参加了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所组织的以征服贡嘎山顶峰为目的的登山队,收集了一些有关贡嘎山现代冰川方面的资料.4月中旬,作者和马文璞同志随登山队策略组长师秀同志先行出发,取道成都去泸定,然后从泸定经磨西面、雅家埂而至康定,从东面对贡嘎山作概略的观察.在康定与大队会合后,又经折多山、营官寨、夹根坝、妥要、孜密山等地,于5月14日抵登山活动的大本营——贡嘎山主峰正西约10公里的贡嘎寺 相似文献
199.
“人类世”以来,南海海域因周边或域外大国等地缘行为体的介入,使地缘环境变得错综复杂,中国海洋权益不断遭受限制、挤压和挑战。文章从自然和社会基因子系统的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出发,以地名为逻辑起点划分古代-遗传形地名DNA、近代-变异形地名DNA和现代-复合形地名DNA三种类型,构建南海诸岛海域地名国别地缘环境分析框架。结果表明:1)南海诸岛海域地名是在自然基因子系统和社会基因子系统交互耦合作用下形成的。2)因果关联作用下,南海诸岛海域地名遵从“主人―他人―主人”的历史演变规律,导致地名基因在转录和表达上呈现遗传、变异和复合的过程;建构作用下,周边或域外大国以非法手段构建多边争夺南海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的新型地缘关系。3)南海诸岛海域地名基因在转录与表达上是空间与物质显性基因和理念与历史演变隐性基因的交互耦合过程。 相似文献
200.
划分湿地类型,是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前提和基础.在实地调查中记录研究区域的基质、土壤类型、污染源、水资源现状和人为干扰状况等信息,参考<湿地公约>分类体系和湿地成因分类法,分3步对北京市郊区湿地类型进行划分.根据成因可以划分为人工湿地和天然湿地;根据天然湿地的水文特征及人工湿地的功能,可划分为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河流、运河、库塘和湿地公园;最终以基质特征和人为干扰状况为依据将北京郊区湿地划为22个类型,并对其在北京市郊区湿地中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水资源缺乏,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河流和运河中出现了退化湿地生境类型,部分浅滩经过人为平整和混凝土加固;库塘湿地中沿岸浅滩类型受人为干扰较为严重,出水口区域常出现因缺水导致的退化现象;湿地公园中各类型由于范围较小、管理严格,受人为干扰较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