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26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1.
模糊地理现象的建模和度量方法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现有的模型不能度量隶属度的误差,不足以客观描述复杂的模糊地理现象。认为尺度效应和测量误差是客观上引起模糊地理现象隶属度误差的主要方面,相关人员的主观性和部门间标准的差异性是主观上引起隶属度误差的主要方面.基于区间II-型模糊集理论建立了模糊地理对象模型,研究了区间II-型模糊线长度、区间II-型模糊面面积的度量方法和它们隶属度误差的度量方法。该模型能表达隶属度误差,克服了现有模型的诸多缺陷。在自然灾害分析、全球变化和植被变化等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2.
介绍基于特征的时空数据模型的研究及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在超图理论基础之上对基于特征的时空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构的理论进行新探索.同时,以基于特征的时空数据模型为基础,探讨特征选取和时空赋值,设计基于特征的时空数据库,并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建立原形系统,该应用实例证明本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3.
多维农业地理信息分类和编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解决用户在信息搜索和查询中面临的低效问题,在分析现有农业地理信息特点的基础上,将时空编码引人分类编码体系中,提出了多维农业地理信息分类和编码的方案,以完整地表征农业地理信息,为现有农业信息的分类和编码方案提供新的思路,从而有益于促进我国农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34.
GPS技术在县级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晓栋  崔伟宏 《遥感学报》1999,3(4):318-323
准确、定量地把握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全球定位系统(GPS) 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既是遥感技术的辅助定位手段,也可以作为独立的数据获取手段。介绍了GPS定位方式和特点,结合中国国家“九五”攻关项目,讨论了县级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GPS选型思路和综合考虑GIS功能的GPS数据获取方法。通过实验证明了2D异常数据处理方法和GPS数据处理中“假54”代替“真54”的可行性。这些结论将有效地提高内、外业工作效率和数据精度。  相似文献   
35.
"数字黄河" 作为科学工程,是数字地球的组成部分.该文提出了数字黄河科学工程的框架,并依次论述了框架所包括的数字黄河科学工程的设计、数字黄河的空间基础设施、数据更新能力、虚拟现实与仿真、科学工程的网络以及应用工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数字黄河"基础研究、建立"数字黄河"科学工程示范和科学工程阶段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6.
准确地、定量地把握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介绍全球定位系统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双重作用和技术,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分析,简化GPS测量的野外工作量。  相似文献   
37.
八方向模糊不均匀划分及参考点位误差所致不确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继发  崔伟宏 《遥感学报》2010,14(5):886-898
方向概念的模糊性和空间数据固有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方向关系的复杂性,在空间关系描述和推理研究中需要考虑空间数据的不确定性和方向概念的模糊性。在四方向模型中各方向片是等角划分;在八方向模型中4个主要方向片各占60°,4个次要方向片各占30°。利用区间二型模糊集理论建立了顾及参考点点位误差的八方向模糊不均匀划分模型,基于区间二型模糊集讨论了方向主隶属度成员函数和隶属度的不确定性。对比分析了八方向模糊不均匀划分模型与锥形模型的区别,讨论了具有点位误差的参考点与线和多边形的方向关系计算过程,通过两个实例分析了该模型的特点和点与多边形方向关系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38.
本文初步论证了循环经济的科学基础,包括物理学基础,生态学基础,系统科学基础和区域科学基础,分析了各种科学基础对循环经济的支撑,以及各科学基础与循环经济的相互关系。以增熵过程和负熵过程,以及增熵、负熵动态平衡为依据,提出循环经济运行的基本框架,比较详细地阐述了信息负熵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9.
崔伟宏 《遥感学报》2009,13(S1):70-78
主要论证循环经济的科学基础、运行机理、技术支持体系与信息化, 包括物理学基础, 生态学基础,系统科学基础和区域科学基础, 分析了各种科学基础对循环经济的支持, 以及各科学基础与循环经济的相互关系。通过增熵过程和负熵过程分析, 以及增熵、负熵的动态平衡, 提出循环经济运行机理的基本框架和技术支持体系。信息技术是循环经济中关联度最高的技术, 执行循环经济促进法必须大力推动循环经济信息化。  相似文献   
40.
探讨了GPS长距离基线精确解算方法及其解算精度与观测时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充分利用载波相位各组合观测值特点的L5-L3解法比L3解法好;长距离基线解算时,观测时间达到一定长度后,其精度趋于稳定,再观测更长时间精度提高很少,甚至不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