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3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2 毫秒
31.
从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在气象部门实行这项制度的必要性,阐述了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气象事业发展的作用,并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作了说明,对我省气象部门干部职工正确认识这个新制度,积极做好这项工作将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2.
崔宝泉 《山东气象》2003,23(4):47-48
介绍了预算、部门预算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山东省气象部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编制预算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3.
二连盆地稠油地球化学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稠油在二连盆地内广泛分布,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稠油和次生稠油两类。原生稠油来自未成熟或低成熟的白垩系烃源岩的直接排烃和原油运移过程中的分异,主要为普通稠油(粘度为100~5000mPa·s),而次生稠油则是原生稠油受生物降解、水洗和氧化等次生稠变的产物,并具有不同的稠化程度。基于大量稠油物性、饱和烃色谱和色质分析数据,探讨了不同类型稠油的特征,并根据稠化程度的差异将二连盆地稠油归纳为一个稠变序列,即低成熟—未成熟稠油(粘度100~2000 mPa·s)、轻度生物降解稠油(粘度500~5000 mPa·s)、中度生物降解稠油(粘度1000~50000 mPa·s)、重度生物降解稠油(粘度>50000 mPa·s)。随原油稠化程度的不断增加,其产物从普通稠油变化为特稠油。原油在盆地斜坡带和凹中隆起的高部位最容易发生次生稠变而形成稠油。多种稠变作用的叠加是二连地区稠油大面积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4.
华北地区广泛发育着厚达6000—14000m的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地表各类油苗达42处之多。早在50年代我国石油工作者就对这些油苗作过详细的地质调查。70年代冀中地区发现古潜山型新生古储的油藏后,对华北地区能否找到古生古储油藏的问题,立即引起了我国广大石油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关注。那么华北地区这套年代古老(10-14亿年)的海相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如何?目前处于演化的那一阶段?华北地区能否在碳酸盐岩中找到油藏,这是本文将要论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35.
一、引言 近十年来我国地籍测量工作已经从试验、试生产进入全面生产阶段,不论是地籍测量方法的选择、测图比例尺的确定,直至精度的分等和分析都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积累了比较成熟和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36.
对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87Sr/86Sr比值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对其潜在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87Sr/86Sr是进行沉积物来源示踪的重要地球化学指标之一。在以往的研究中,根据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87Sr/86Sr的变化对一些可能的Sr来源的相对贡献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对其蕴涵的气候环境演化意义进行了探讨。在未来的研究中,示踪物源仍然将是洞穴沉积87Sr/86Sr研究的主要功能。这一指标可能在对地表土壤的化学风化强度及其变化、东亚地区的大气粉尘活动和冬季风演化、岩溶地下水古水文演化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7.
张宝泉 《甘肃地质》2007,16(3):15-18,11
甘肃北山地区震旦纪洗肠井群中留存诸多沉积岩识别标志。而在其底部发育的钙屑浊积岩,具完整的鲍马层序,常见abcda、bc、abde组合,为一套以斜坡浊积扇为主的沉积组合。属大陆斜坡半深海区扇体。这一发现,对于重塑本区的区域构造演化格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8.
胶州湾红石崖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2003年8月至2004年5月(夏、秋、冬、春季)4个季度月,对位于胶州湾内红石崖潮间带的高潮带(H1站)、中潮带(H2站)、和低潮带(H3站)所设的3个站进行了综合生态调查并分析所获的资料。结果表明,红石崖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栖息密度、总平均生物量和总种数分别为718.67个/m2、123.21g/m2和62种。平均密度、平均生物量和种数在高潮带分别是1765.5个/m2、342.53g/m2和12种;中潮带分别是248个/m2、11.31g/m2和35种;低潮带分别是142.5个/m2、15.74g/m2和44种。3个潮带的平均密度(D):大小顺序为DH1>DH2>DH3,平均生物量(B):BH1>BH3>BH2;种数(S):SH3>SH2>SH1。定性采集在3个潮区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44种,其中有27种在定量采集中没采到,3个潮带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89种。  相似文献   
39.
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演变过程及原因探讨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根据近30年来的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历史资料,以及2009年和2010年的现场调查数据,从长江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出发,分析了其长期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旨在阐明底栖动物群落的演变趋势,识别其重要演变时段。同时结合长江口海域近50~60年来的入海径流量和携沙量变化、营养盐和DO等水质特征变化,分析底栖动物群落的变化原因。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底栖生物群落的变化可大体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之前,底栖生物群落无论物种数、生物量都维持相对较高的水平;第二阶段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5年,由于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底栖生物群落的上述指标都有所降低,表明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干扰的加剧;第三阶段是2005年之后至现在,由于长江口水域的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加强,底栖生物群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通过对长江口海域各种环境因素的分析表明,底栖生物群落变化受到长江口区域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变化趋势也与环境因素的变化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40.
烟台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王全超  李宝泉 《海洋与湖沼》2013,44(6):1667-1676
为了解烟台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现状,分析群落演替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引发群落演替的原因,于2010年4月、8月、11月及2011年3月4个航次(春、夏、秋、冬)对烟台近海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周年调查分析。采用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Cluster聚类和MDS排序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并与历史资料比较分析群落演替情况。结果表明,该海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76种,其中多毛类77种,软体动物46种,甲壳动物39种,棘皮动物7种,其他7种。群落中的优势种组成季节性差异较小,基本保持稳定,短叶索沙蚕和不倒翁虫为4个季度共有优势种。烟台近海年平均生物量为16.72 g/m2,以秋季最高,春季最小;年平均丰度为1022 ind/m2,以冬季最高,春季最低。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的年平均值分别为2.30、0.70和1.9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底质和水深关系密切,但是由于受到不同类型的环境扰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呈现斑块状分布。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群落特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表现为物种数下降,群落中优势类群的比例和优势种组成发生了变化,群落中软体动物比例减少,多毛类比例增加。人类活动包括污水排放、养殖和捕捞、港口建设和船舶航运等干扰是导致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