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环雷州半岛近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分布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环雷州半岛近海43个海底表层沉积物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沉积介质条件(包括沉积物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沉积物TOC、TN的区域分布特征以及影响有机碳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环雷州半岛近海海域海底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在0~0.79%之间,平均值为0.26%。与中国其它近海海域相比,环雷州半岛大部分近海区域海底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明显偏低,为有机质贫乏区,仅雷州半岛西南部流沙湾近海海域为TOC相对高值区。总氮含量也不高,在0.011%到0.100%之间,TOC与TN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且平面上TOC与TN分布高度重合,显示氮元素主要以有机化合物形式存在。TOC/TN比值在5.1~14.3之间,表明沉积有机质具有陆源输入和海洋自生来源的混合特征,但以雷州半岛西侧北部及东侧中部海域受陆源有机质输入影响更大。大多数站位海底沉积物粒度构成以粉砂为主、粘土次之,少数站位以砂质沉积为主。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与粘土及粉砂含量呈弱正相关性,与沉积物pH值、Eh值及砂含量呈弱负相关性,这表明海底沉积物有机质丰度受有机质来源输入、海底氧化还原状态和沉积水动力条件(沉积物粒度)等因素综合控制。 相似文献
12.
13.
黏土矿物是气页岩储层中天然气吸附的重要孔隙介质。孔隙测量显示,蒙脱石以3~6 nm的小孔占优势,高岭石以20~80 nm中-大孔为主,伊蒙混层矿物中两类孔隙都很发育。绿泥石和伊利石孔隙率较低,均以中-大孔为主。虽然6 nm以下的微-小孔不一定是黏土矿物孔隙的主要构成,但它们是孔隙内表面积的主要贡献者,20 nm以下的孔隙是吸附气的主要储存场所。各种黏土岩、粉砂岩及石英岩的内表面积与其甲烷吸附性能具有相同的大小次序:蒙脱石伊蒙混层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粉砂岩石英岩,而它们的内表面积与最大甲烷吸附量显示良好的正相关关系,指示黏土矿物的气体吸附能力受其孔隙内表面积的控制。研究表明,页岩储层天然气吸附能力主要决定于小于20 nm,特别是小于6 nm微孔隙的发育程度,岩石类型及成因间接地影响其孔隙特征和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4.
15.
上扬子区古生界页岩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勘探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页岩的微观孔隙是评价页岩气资源潜力以及是否具有开采价值的重要指标。对上扬子区遵义、通江、广元等地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上二叠统大隆组的页岩进行采样,运用扫描电镜、氮气吸附和压汞实验对这些页岩的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隆组页岩具有很低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度,其中孔径小于100 nm的孔对孔隙度的贡献率在10%左右,主要孔隙类型为草莓体黄铁矿晶间孔;龙马溪组和牛蹄塘组页岩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度,50%~80%以上的孔隙度来自小于100 nm孔的贡献,主要孔隙类型是干酪根孔隙和溶蚀孔隙。认为页岩微观孔隙的发育与页岩的类型、溶蚀作用以及成熟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对2018年1月在广东环雷州半岛近海海域采集的海底表层沉积物、鲬鱼(Platycephalus indicus)进行汞含量的测定,分析比较了鲬鱼不同部位汞含量的差异,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沉积物和鲬鱼的汞污染状况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环雷州半岛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汞含量范围为0.005×10-6~0.359×10-6,平均值为0.081×10-6,雷州半岛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汞含量高于南部和西部海域。鲬鱼的鳃中汞含量范围为0.032×10-6~0.034×10-6,平均值为0.033×10-6;肌肉中的汞含量范围为0.065×10-6~0.080×10-6,平均值为0.073×10-6;肝脏中的汞含量范围为0.228×10-6~0.270×10-6,平均值为0.249×10-6。鲬鱼样品的汞含量都呈现出肝脏>肌肉>鳃。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雷州半岛海域鲬鱼受到汞的轻微污染,雷州半岛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存在汞污染生态风险,而其南部、西部海域尚未受到汞污染的威胁。 相似文献
17.
14种典型含硫化合物在 200~ 330 ℃温度区间、在有低硫褐煤和硫抑制剂存在条件下的加水热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结构类型的含硫化合物是结构不稳定的化合物,它们的热稳定性差异很大,不同结构类型的含硫化合物所对应的热解温度不同, 它们在不同温度段产物的分布也不尽相同,这表明单个硫化合物的地球化学行为差异很大,而单个有机硫化合物在有机质热成熟过程中的转换特征基本上可以依据其生成硫化氢、二次含硫化合物以及大分子含硫化合物的量来描述.另一方面,硫化氢作为主要热解产物表明硫化合物分解生成硫化氢是有机硫化合物成熟转化的主要机理性过程.在所调查的化合物中,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二苯硫和噻蒽等在最高热解温度下也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表明这些化合物代表了稳定型结构的硫化合物,这与这些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成熟原油和沉积有机质中的状况是一致的.上述结果还显示含硫化合物的种类和结构类型是受有机质的成熟度或演化阶段控制的. 相似文献
18.
不同页岩及干酪根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氮气吸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实验研究了中国南方古生界不同页岩及其干酪根孔隙发育形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二叠系大隆组页岩比表面积介于2.22~3.52 m2 g-1,比表面积与TOC含量之间没有相关性;干酪根纳米孔隙不发育,比表面积为20.35~27.49m2 g-1;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比表面积介于17.83~29.49 m2 g-1,比表面积与TOC含量之间有极好的正相关性;干酪根纳米孔隙发育很好,比表面积高达279.84~300.3 m2 g-1;寒武系牛蹄塘组页岩比表面积介于20.12~29.49 m2 g-1,比表面积随TOC含量和蒙脱石含量增加而增加;干酪根发育有一定量的纳米孔隙,比表面积为161.2 m2 g-1.作为比对样品,油柑窝组油页岩比表面积为19.99 m2 g-1;干酪根孔隙极不发育,比表面积仅为5.54 m2 g-1,说明了油页岩的比表面积可能主要是来自蒙脱石等粘土矿物的贡献.页岩比表面积的高低及孔隙的多少与有机质含量、类型、成熟度和蒙脱石含量等因素密切相关.低成熟干酪根基本没有孔隙发育而显示出极低的比表面积;高过成熟干酪根具有较好的孔隙发育及较高的比表面积.龙马溪组干酪根比牛蹄塘组干酪根具有更为发育的纳米孔隙和更高的比表面积,这可能与它们的干酪根类型及显微组分等因素有关.较高的蒙脱石含量也会对页岩比表面积有一定的贡献.低成熟干酪根的孔容和比表面积主要是来自大于10 nm孔的贡献,高过成熟干酪根的孔容主要是大于10 nm孔的贡献,但4 nm左右孔也有一定的贡献,比表面积则主要是来自小于4 nm孔的贡献.通过对比研究不同页岩及干酪根的比表面积与孔隙结构可以得出龙马溪组和牛蹄塘组页岩比大隆组页岩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扬子地台寒武系泥页岩甲烷吸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采自扬子地区寒武系黄柏岭组、幕府山组和牛蹄塘组的泥页岩进行了甲烷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所分析页岩的TOC含量在1.08%~4.16%之间;粘土矿物含量在36.7%~62.3%之间。页岩样品甲烷吸附量测定结果显示,寒武系页岩甲烷最大理论吸附量与页岩TOC含量之间总体上呈正相关性,表明有机质丰度是控制页岩甲烷吸附能力的重要因素。而粘土矿物总含量与页岩甲烷最大理论吸附量之间缺乏相关性,仅蒙脱石含量与页岩甲烷最大理论吸附量呈正相关性,显示个别粘土矿物具有较强的甲烷吸附及影响页岩吸附性能的作用。寒武系不同地区页岩吸附性能存在显著差异,遵义牛蹄塘组页岩甲烷最大理论吸附量在2.76~5.30mL/g之间;南京幕府山组页岩甲烷最大理论吸附量在1.36~4.35mL/g之间;池州黄柏岭组泥页岩甲烷最大理论吸附量在1.63~2.72mL/g之间。此外,寒武系不同地区页岩有机碳含量与甲烷吸附量之间关系变化很大,显示页岩吸附量不仅受有机质丰度类型的影响,而且受有机质成熟度、区域地质演化以及粘土矿物吸附等多种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松科1井青山口组沉积有机质特征及生烃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松辽盆地陆相白垩系科学钻孔松科1井青山口组连续取芯剖面开展了一系列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从有机质丰度、烃类组成、萜类生物标志物及岩石热解参数等方面对该层段沉积有机质组成分布特征和生烃潜力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松辽盆地青山口组有机质类型、丰度组成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分布;松科1井所在区域的青一段和青二三段底部总厚153.64m的沉积层段有机质丰度高,有机碳含量在2.32%~5.24%之间,有机质类型以腐泥质I型为主。IH指数在355~594mg/g之间,生烃潜力指数在11.8—27.0mg/g之间,是具有极高生烃潜力的优质烃源岩;青二三段中上部有机碳含量相对较低,岩石热解参数显示有机质类型以Ⅱ-Ⅲ型为主,其中顶部以Ⅲ型为主,中部以Ⅱ型为主;综合生烃潜力指数表明青二三段中下部仍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属于中等至良好烃源岩。TOC与,H相关性显示有机质特征在剖面上的阶段性变化可能主要受原始有机质埋藏保存条件的控制,即在沉积环境条件不利于有机质埋葬保存时,有机质被大量氧化分解,造成有机质丰度降低、有机质类型变差;而当水体沉积环境有利于有机质埋藏保存时,大量有机质的堆积保存导致优质烃源岩的形成。要强调指出的是,松科1井所在区域青二三段底部厚达80m富有机质沉积是与青一段性质、厚度相当的优质富有机质烃源岩,应作为松辽盆地扩大油气资源潜力的重点勘探评价方向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