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53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66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1.
华北四季降水特征及与我国其他地区降水的联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中国160站1951-2000年逐月降水资料,在对华北地区降水气候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介重研究了华北地区降水异常在四季中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和特征,以及华北地区不同季节降水偏多(少)时全国同期的降水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各季的降水趋势作了初步的估测。  相似文献   
112.
孙燕 《山东气象》1996,16(3):67-68
根据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结合国际上通用的统计学规则,给出了气象计量中仪器仪表的读数和数据处理的一些修约规则,提高了计量检定的精确度,克服了检定工作中长期存在的读数、数字修约形式不统一的状况,消除了由此带来的人为误差,弥补了计量检定规程在读数和数据处理上的欠缺  相似文献   
113.
陈圣劼  孙燕  韩桂荣 《高原气象》2016,(4):1015-1026
利用1961年1月至2012年12月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指数(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Index,PDOI)、NCEP/NCAR再分析环流数据集和江苏13个市级观测站点的夏季雷暴日数观测资料,分析了PDO与江苏夏季雷暴日数年代际变化的联系及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春季PDOI与江苏夏季雷暴日数均具有明显的年代际波动,两者年代际变化的趋势几乎相反: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和2006年以来,均对应PDO的冷位相和江苏夏季雷暴的多发时期,而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PDO处于暖位相期,江苏夏季雷暴频数明显偏少。PDO冷期,欧亚大陆和西太平洋地区夏季海平面气压和500 h Pa位势高度呈现大范围的负距平环流异常,近地面亚洲热低压显著增强,对流层中层极涡易于偏向亚洲区,青藏高原北部亚洲中部大槽加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偏东,印缅槽偏强。在此环流形势下,夏季江淮流域上空低层有较强的异常西南水汽输送,江苏上空低层偏湿、中层偏干,上干下湿的垂直分布有利于对流不稳定的产生。同时,PDO冷期,江苏上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并具有较强的低层垂直风切变,为夏季雷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PDO暖期,则情况相反。PDO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年代际尺度的气候变率强信号,其对应的环流异常为雷暴现象这类中小尺度天气现象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背景和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114.
基于物理量参数的江苏短时强降水预报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澄  孙燕  魏晓奕  尹东屏 《气象》2016,42(5):557-566
本文利用2004—2013年6—8月江苏省三个常规探空站(徐州、射阳、南京)的逐日高空探测资料,计算了51个物理量参数。在物理量参数与短时强降水事件(观测时刻后0~6 h内出现的短时强降水天气)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基础上,根据物理量参数在短时强降水样本和非短时强降水样本中值域分布特征,最终选定了具有预报意义的16个物理量参数。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物理量参数对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指示作用,根据各物理量参数在各月短时强降水事件中的阈值,确定了江苏短时强降水预报的判定指标。采用隶属函数转换法,建立江苏夏季短时强降水预报模型,经实况拟合检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5.
我国北方地区一次沙尘暴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美国大气中心6h一次的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1.0°×1.0°)对2002年3月18—22日发生在我国北方的大范围沙尘暴天气成因进行分析。从环流形势、物理量诊断、高空急流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气旋是这次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这次气旋发生发展在斜压区,气旋的发展阶段温度平流作用明显。沙尘暴过程主要是由气旋冷锋及锋后地面大风触发的,地面大风的形成与气旋发展、锋后冷平流及高空急流动量下传有关。  相似文献   
116.
四川省拉拉铜矿床含金性及金的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燕  冯祖杰 《矿物岩石》1994,14(2):67-73
根据对拉拉铜矿床的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物共生组合的研究,发现矿石中含有大量自然金和含铂族元素的碲化物。自然金的赋存状态为包裹休金、粒间金、裂隙金。主要的载金矿物有黄铜矿、黄铁矿、叶碲铋矿,含金性最好的岩石类型为只云母钠长片岩。金与成矿元素铜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17.
春季影响江淮地区的天气尺度气旋活动与同期降水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卢楚翰  周洁雯  胡叶  孙燕 《大气科学》2019,43(2):311-324
本文基于1979~2013年ERA-Interim逐日4次的85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利用基于最外围闭合等值线的气旋区客观识别方法得到春季影响江淮地区的二维气旋集,依据水平尺度划分了天气尺度气旋并分析该区域气旋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气旋活动与站点降水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天气尺度气旋活动与江淮地区降水异常、强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气旋活动指数高-低年份差值分析发现,随着气旋活动指数增强,东北亚地区对流层中上层增温并伴随异常高压中心出现,促使其南部南北经向温度梯度以及高空西风急流偏弱。这有利于江淮区域北部异常正涡度平流输入,同时江淮地区对流层低层形成横槽型环流,江淮区域南部及其上游地区对流层中下层出现异常西南气流,有利于江淮区域涡度增大,相应的低空辐合、高空辐散垂直结构,为天气尺度气旋发展与维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横槽型异常环流配置有利于江淮区域南部的西南暖湿气流和北部的异常西向/西北向水汽输入和堆积,导致区域云量以及降水异常的增多。  相似文献   
118.
东天山卡拉塔格泥盆纪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对卡拉塔格地区泥盆纪岩浆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成因及形成构造背景。卡拉塔格地区泥盆纪火山岩主要为安山岩,并被同期一套成分连续的侵入体,包括辉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二长岩等侵入。其中,辉长岩为钙碱性低钾系列准铝质岩石,具有较高的Al2O3含量(18.76%~19.06%)和Mg#(57.28~69.37),具有正Eu异常;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二长岩和安山岩为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的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也具有较高的Al2O3含量(15.02%~17.43%)和Mg#(53.67~72.91),具有较弱的Eu负异常或无Eu异常。这些岩浆岩都具有较低的初始Sr值(0.703 11~0.705 18)以及较高的εNd(t)值(5.36~7.72),均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等,亏损重稀土和高场强元素Ta、Nb、Ti等,都具有岛弧岩浆岩的特征。相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它们可能为同源岩浆活动的产物,可能是由俯冲洋壳形成的流体交代地幔楔岩石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泥盆纪岩浆岩形成于康古尔洋向卡拉麦里洋俯冲的岛弧背景。  相似文献   
119.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某金多金属矿区找矿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某金多金属矿区地表矿化痕迹较多,矿化体和围岩物性差异明显,为了准确查明区内矿体的空间分布以及控矿构造,在该区实施了对称四极装置的激电扫面和EH4连续电导率测深工作.激电测量获得了总体呈NE走向、与地表矿带对应的中高视电阻率(?s)及中高视极化率(?s)矿化异常带.异常带西窄东宽,矿化集中在测区327°向测线800~1350 m处;在与已知矿体对应的?s-2高极化率激电异常开展的EH4测深工作结果进一步确定了深部成矿潜力:含矿构造延深可达500 m,具有低阻异常特征,倾角近直立.激电扫面和EH4测深相结合的综合物探方法在该区达到了查明矿体分布规律、控矿构造的目的,是有效的多金属矿找矿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0.
四川盐源喜山期斑岩岩石学特征及成矿专属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四川盐西范坪地区斑岩群地质特征、形成时代、侵入期次、岩性特点及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讨论了区内含矿与不含矿斑岩的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而提出了本区斑岩铜矿的成专属性及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