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8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30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1955年,Carey以他的马蹄形弯曲理论为基础,首次提出北极洋旋转式扩张模式。Grantz于1966年、Hamilton于1967年以及Tailleur于1969年明确阐述了加拿大盆地以Mackenzie三叉点为轴扩张的设想。北极洋可以分成第三纪-现代欧亚盆地和中生代Amerasian盆地。  相似文献   
22.
俄罗斯漂浮冰盖观察站、Alfred Wegner研究院(AWI)和瑞典破冰考察船所收集的穿过北撇附近Lomonosov海岭的NP-28地震资料显示,海岭的顶部含几百米厚的低速沉积物,并且不整合地覆盖在高速沉积物之上。NP-28反射剖面以不连续反射层(所提及的Lomonosov不整合)之上的丘状反射为主要特征,丘状反射使表征地层沉积中断的不整合面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23.
巴伦支海陆架从北极洋延伸到挪威北部海岸和俄罗斯,又从挪威-格陵兰海延伸到NovajaZemlya,覆盖了两个巨大的地质省。本文集中讨论西部地质省盆地与地台之问复杂的镶嵌特征。研究区地震资料、70口深水油气勘探井和一系列浅层岩心,加之邻近陆区资料的补充等,使我们对这个地质省颇为了解。  相似文献   
24.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北极盆地(包括巴伦支海、北格陵兰Wandel海盆地和加拿大北极区)是一个宽广的陆缘海,从东部Novaya Zemlya一直延伸到西部Sverdmp盆地。斯瓦尔巴特群岛晚白垩世Helvetiafjellet组、加拿大北极区Isachsen组、北格陵兰LichenRyg和Ladegrdsell组均沿该陆缘海西侧沉积。  相似文献   
25.
通过最近的调查,我们对北极地区的构造和地球动力学的理解和认识大大提高,但问题仍然存在,就是如何重建格林维尔、贝加尔和加里东造山带以及往北极东部延伸区的古地理。Riphean蛇绿岩和Taimyr半岛发育的碰撞花岗岩(850Ma)证实了北极地区格林维尔带的存在。推测格林维尔构造在Hyperborean克拉通也有发育,该克拉通从Spitsbergen东北部一直延伸到新西伯利亚、DeLong和加拿大北极群岛。  相似文献   
26.
Jon  Ineson  John  Peel  Finn  Surlyk  孙桂华 《海洋地质》2008,24(3)
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研究过位于格陵兰北部的弗兰克林盆地演化构架,但是对该盆地的早期历史仍然了解甚少。最近十几年集中在新元古-寒武纪地层的野外工作,加深了对该盆地早期古地理演化的认识,由此划分出4个不连续阶段。  相似文献   
27.
文章首先论述了中南—礼乐断裂带的研究现状, 然后基于重力、磁力、地震剖面和地形等地球物理资料, 综合分析了中南—礼乐断裂带在南海海盆中的空间展布和内部构造形变特征。研究表明: 该断裂带在海盆中由北至南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北段(西北次海盆与东部次海盆北部之间)断裂带宽15km, 由(18°00'N, 115°30'E)向(17°30'N, 116°00'E)呈NNW向分布。南段(西南次海盆与东部次海盆之间)断裂带宽约60~80km, 由中沙海台东侧向礼乐地块西侧呈NNW向展布。中南—礼乐断裂带的主控断裂沿中南海岭呈NNW向分布。断裂带在南北两段的过渡区总体呈NNE向展布。断裂带两侧海盆的沉积厚度和洋壳厚度存在差异, 推断该断裂带对其东西两侧海盆的地质构造具有控制作用。根据地壳结构变化, 推测该断裂带至少是一条地壳级断裂。  相似文献   
28.
北亚造山区南部及其毗邻地区地壳构造分区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基于板块构造理论和已有资料的综合研究,建议把北亚造山区南部及其毗邻地区地壳构造单元划分为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布列亚-佳木斯、塔里木和中朝等5个古板块,每个古板块再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古陆和古陆缘区,并简要讨论了各个古板块的组成和演化以及蒙古弧、准噶尔盆地基底和北山与毗邻地区关系等几个重大地质构造问题;提出了蒙古-鄂霍茨克碰撞带不是古板块缝合带、华北北缘是一条复合造山带而不是克拉通、在晚古生代存在一个大华北古陆、北亚造山区前身洋盆包括中元古代大陆裂解形成的古太平洋和新元古代大陆裂解形成的古亚洲洋等新认识。  相似文献   
29.
新疆东部哈尔里克山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新疆东部哈尔里克山出露大量闪长岩和花岗岩岩体。一般认为,该区晚古生代岩浆活动中,闪长岩形成比较早,花岗岩形成比较晚。对其中一个闪长岩中的锆石进行SHRIMP U-Pb定年,获得了316±3 Ma的206Pb/238U表面年龄。结合岩体及锆石的矿物学特征,该年龄被解释为代表了哈尔里克山晚古生代岩浆初始侵入活动的时间。通过与前人从博格达山和哈尔里克山获得的岩浆活动年代学资料的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博格达山与哈尔里克山晚古生代岩浆初始侵入活动的时间大体相同,都发生在该区地壳形成演化的后碰撞阶段;由此进一步推论哈尔里克山晚石炭世期间的构造背景与博格达山基本相同,为与康古尔塔格一带洋岩石圈板块向北俯冲有关的板缘伸展环境下的滞后弧后盆地或者是后碰撞伸展环境下的火山沉积盆地。  相似文献   
30.
天山山脉地貌特征、地壳组成与地质演化   总被引:69,自引:9,他引:69  
天山位于亚洲中部,东西向延伸,由中亚诸国向南西凸出的弧形山系与其间的大型盆地,中国境内北西、北东走向的山系与其间长轴近东西走向的盆地和蒙古西南部的低山戈壁等组成,东西延长近4000km,南北宽逾150km.天山山脉与两侧的盆地多以逆冲断层为界,盆地的基底下插于天山山脉之下.天山山脉及毗邻地区的地壳主要由前震旦纪古陆碎块、古生代陆缘岩系和洋岩石圈残片等组成.从构造方面看,该山脉及毗邻地区的地壳可以划分为15个单元.大致以东经90°线为界,以西地区南侧的南天山碰撞带为向南凸出的弧形构造带,北侧的古陆碎块和其间的碰撞带呈北西走向斜列展布,构成巨型帚状构造;以东地区为相间排列的近东西走向的古活动陆缘或岛弧及其间的碰撞带.天山山脉形成于古生代晚期古洋盆关闭以后,现今山脉的地貌特征则是新生代晚期地壳变动的产物.天山山脉形成以后的地质演化可以划分为石炭纪末至二叠纪初同碰撞-后碰撞构造岩浆活动阶段、二叠纪早-中期幔源岩浆活动与壳幔相互作用阶段和二叠纪晚期以来的陆内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