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9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104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东海大陆架区海胆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胆是重要的大型海洋底栖生物类群之一,某些海胆既是人工养殖对象,又是捕捞对象。因此,对海胆进行分类研究,摸清其地理分布特点,对合理利用海胆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研究都可提供基本科学依据。 对我国海胆的分类学研究始于1948年,当时张凤瀛先生对青岛的6种海胆进行了描述(张凤瀛,1948)。1957年张凤瀛和吴宝铃先生对广东沿海的37种海胆进行了研究(张凤瀛等,1957)。张凤瀛先生等1964年在《中国动物图谱,棘皮动物门》中记录了30种我国常见海胆(张凤瀛等,1964)。廖玉麟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对西沙群岛的棘皮动物进行了分类研究,其中包括26种海胆(廖玉麟,1978)。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58-1982年在东海大陆架进行过多次的综合性海洋调查。调查范围:26°~33°45′N,122°~129°E。该海域的底栖生物种类繁多,多样性丰度高。本文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采自东海大陆架的海胆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共包括21种,隶属于7目、11科、17属。其中有11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名录如下,有*者为新记录。  相似文献   
112.
冯颂  孙松  张芳  李超伦 《海洋与湖沼》2012,43(3):460-463
在实验室内研究了海月水母水螅体交替淹没在海水、暴露在空气中的存活情况,分析了其在潮间带存活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整个实验过程中,暴露15min组,海月水母水螅体存活率均为100%。暴露30min组,25h后,水螅体存活率为82.22%。暴露45min组,2.75h时,存活率显著降低为73.33%;25h后,存活率下降为46.67%。暴露1h组,在3h时,水螅体存活率显著降低为46.67%;25h时存活率为26.67%。暴露2h组,4h时,水螅体存活率显著降低为2.38%;8h后水螅体全部死亡。整个实验过程中,海月水母水螅体暴露在空气中半数死亡的时间约57min,根据实验结果,初步推测海月水母水螅体可能在低潮带生存,而在高、中潮带不可能存活。  相似文献   
113.
Mass occurrence of Salpa fusiformis was observed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in May and June 2007.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its population recruitment and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temporal variation of abundance, diel vertical migration (DVM) and length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both aggregate and solitary forms were studied with samples collected from eight months during September 2006 to August 2007. S. fusiformis presented in six months other than September and October 2006, and average abundance of aggregate and solitary forms peaked in June and May, respectively. In December, aggregate forms were absent in the bottom layer and performed irregular DVM from surface to 50 m depth, while solitary forms was too scarce to perform diel vertical distribution analysis. Both aggregate and solitary forms presented reverse DVM in May and June. They migrated upwards during daytime and concentrated in surface layer at sunset. The bimodal distribution of aggregate forms was found in April and the average size was largest in this month. In other months, the smaller aggregate forms (1-5 mm) dominated in populations except for May, when the modal size ranged from 2 to 8 mm. The average size of solitary forms was largest in December, followed by April. The skewed nomal distribution of solitary forms was found in May and June, with the modal size of 2-7 mm and 5-13 mm,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14.
在“高硝酸盐低叶绿素”(HNLC)海区,铁被认为是浮游植物生产力的限制因子,这个“铁假说”是否适用于某一具体海洋环境还需要实验的验证.为了认识铁在南大洋普里兹湾对浮游植物的限制作用,在普里兹湾和罗斯海北部的极锋区分别进行了2次和1次现场铁加富实验.在罗斯海的极锋区,微量铁的加入显著(P〈0.05,Student’s t-test)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而在普里兹湾,加入和未加入微量铁的实验瓶中浮游植物均表现为快速的增长,它们之间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别(P〉0.05,Student’s t-test).加富实验的结果确认了铁在罗斯海对浮游植物的限制作用,也表明在普里兹湾铁不是浮游植物生长的首要限制因素.考虑到所有实验瓶中的光强高于现场海区中浮游植物能获得的光强,光被认为是普里兹湾浮游植物生长的首要限制因素.在加富培养实验过程中,营养盐的吸收比例也随着浮游植物生长状态和生长阶段而变化.浮游植物生长得到促进后,首先增加了对N的吸收,其次是P,最后是Si.在浮游植物的增长停滞期和下降期的Si/N和Si/P吸收比显著高于指数增长期.这些实验结果有助于了解普里兹湾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并对各种海洋环境中的碳与营养盐循环研究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5.
极地海区浮游动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极其敏感,其群落结构已成为研究全球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指标,而DNA条形码则是浮游动物种类鉴定的有效工具。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一亚基编码基因(mtCOI)特异扩增测序的方法,分析了南大洋32种常见浮游动物的94条DNA条形码序列,其长度分布在830碱基到1050碱基之间。发现南极常见浮游动物种内遗传差异均值为0.67%,分布在0—2.6%之间;同属近源种间遗传差异均值为14.3%,分布在0.1%—29.3%之间。哲水蚤属的近缘哲水蚤(Calanus propinquus)和C.simillimus遗传相似度非常高。考虑到上述两者在形态和遗传上的相似性,本研究认为两种可能为同种异名,有待开展深入研究确认C.simillimus种的地位。除了哲水蚤属的两种外,所有样品种内、种间遗传差异显著,且同种的不同样品都聚到一起形成单系群。结果表明mtCOI序列可以作为DNA条形码实现南极浮游动物常见种的准确鉴定(水母和海樽等胶质浮游动物的有效性未验证)。以上结果也得到了示踪向量分析的证实。本研究新增的DNA条形码数据以及新提供的兼并引物必将推动南极浮游动物环境样品的宏基因组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6.
浮游动物群落研究在生态学研究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选取不同的浮游动物种和不同的发育期作为分类依据,用聚类分析和分布分析的方法对南极普里兹湾海区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普里兹湾海区夏季浮游动物群落可以划分为三种地理群落:北部以纽鳃樽为特有种的被囊群落、中部磷虾群落和以晶磷虾为特有种的近岸群落.通过观察和指示种分析,结果表明:被囊和磷虾群落之间的指示种依次是纽鳃樽、毛颚类幼体、巨锚哲水蚤和毛颚类成体;被囊和近岸群落之间的指示种依次为巨锚哲水蚤、毛颚类成体、戈氏长腹水蚤的晚期桡足幼体和虾的原蚤状幼体;在对磷虾和近岸群落的分析中晶磷虾是最明显的指示种,其次是磷虾的无节幼体和隆剑水蚤.  相似文献   
117.
胶州湾内浮游动物丰富,而且水母种类十分丰富(马喜平等,1999;王真良,1996;肖贻昌等,1992),水母类在海洋食物网结构中处于较高营养级次,其季节性数量变化及斑块状分布对其他浮游动物的种群数量和鱼类补充量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根据胶州湾1980-1998年的历次调查资料,对湾内水母类数量的时空变化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并且探讨了温度、盐度和其他浮游动物同水母类数量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8.
渤海1999年4月运动类铃虫的平面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武昌  孙军  孙松 《海洋科学》2004,28(12):67-69
研究了1999年4月末用浅海Ⅲ型网在渤海30个站住采集的浮游生物样品中的砂壳纤毛虫,发现砂壳纤毛虫种类单一,几乎全部为运动类铃虫(Codonellopsis mobilis Wang 1936),丰度为32~10731个/m^3,碳生物量为0~1.52mg/m^3。  相似文献   
119.
基于cox1片段序列的DNA条形码为浮游动物种类鉴定提供了新的可靠手段,构建了胶州湾网采浮游动物DNA条形码文库,在国内首次使用宏遗传组学方法研究夏季胶州湾海洋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共获得环境样品DNA条形码149条;以6%为阈值共检出37个OUT,其中19个与DNA条形码数据库中序列程度非常高(〉97%),可以鉴定到种...  相似文献   
120.
南黄海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的生活史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元子  孙松  杨波 《海洋与湖沼》2010,41(2):180-185
根据对胶州湾外一站位连续1年逐月采样所获得的资料,研究报道了南黄海强壮箭虫(Sagittacrassa)的生活史特征。南黄海强壮箭虫共有5个世代:(1)春季世代(2—5月),生长率为0.0066/d;(2)夏季世代(6—8月),生长率为0.0038/d;(3)夏季世代(6—9月),生长率为0.0090/d;(4)夏季-秋季世代(7—11月),生长率为0.0152/d;(5)秋季-春季世代(10—5月),生长率为0.0160/d。强壮箭虫的生产力和摄食率分别为0.67gC/(m2·a)和2.33gC/(m2·a)。本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强壮箭虫5个世代中的夏-秋世代和秋-春2个世代的生长率较高;南黄海强壮箭虫的全年平均生产力显著低于东京湾,但对南黄海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却与东京湾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