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12篇
综合类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储层孔洞充填特征及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风化壳岩溶储层是盆地重要的储集类型,但后期成岩及埋藏期对溶蚀孔洞的充填,造成不同地区有效储层发育具有很大差异。对显微薄片观察及地球化学测试等研究表明,充填物主要以白云石、方解石、石英、石膏、硅质等为主,并常以组合形式出现,其中以白云石为主的充填最有利于孔洞的保存。孔洞充填主要经历了早表生期(风化壳期),浅埋藏期和深埋藏期三个阶段。认为孔洞充填主要受控于后期构造格局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腹部城川1井(0─4500m)酸解烃、热解烃及部分层段抽提烃的系统研究,结合剖面上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及产油气层的分布,讨论了油气垂向微渗漏在浅层沉积层中留下的可识别的地球化学痕迹。该井浅层0─1020m井段,有机碳含量低,在0.06%─0.3%之间,平均为0.11%,t(max)值小于400℃,有机质处于未成熟热演化阶段,岩性发育以红色、砖红色粉砂岩和浅灰色砂质泥岩和粉砂岩为主,这样一套沉积组合显然不利于有机质转化成烃。但与其下伏相邻成熟层段相比,S1/TOC,S1/(S1十S2)和C(2+)/TOC均异常偏大,饱和烃的OEP值为1.11─1.13,饱/芳值为5.2─6.4,显示了不具有奇偶优势的成熟烃的特征;经丙烯均一化之后,浅层甲烷和重烃异常并未消失,表明有深部热成因气态烃的加入。盆地内断裂不发育,则通过岩石中微裂隙和孔隙系统的油气微渗漏是深部油气运移的主要方式。由此可见,油气垂向微渗漏在浅层沉积层中留下了可识别的地球化学痕迹。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石千峰组低压气藏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鄂尔多斯盆地的气源主要来自于山西组-太原组的海陆交互相煤系地层, 上石盒子组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泥岩, 具有很强的封盖能力, 天然气很难穿层运移.近年来, 相继在盆地东部的石千峰组地层中发现了一系列次生气藏, 其形成机理逐步引起了勘探家的关注.根据次生气藏的特点, 结合包裹体测试计算, 认为其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下部超压地层进行超压释放, 从而在区域性盖层内部形成一系列泄压通道, 原生气藏泄漏而形成的.形成过程主要经历了下部高温高压原生气藏的形成、原生气藏泄压与次生气藏的形成、次生气藏的长时间调整3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