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0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168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108篇
地球物理   169篇
地质学   399篇
海洋学   12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基于天山北坡西部温泉哈夏林区间隔100m海拔高度采集的雪岭云杉梯度样本的断面积生长量资料,分析该区域树木生态弹性变化。干旱事件是区域生态弹性最主要的干扰因子,高温事件也是干扰因子之一。干扰因子的强度会造成生态弹性梯度特征的变化。在极端干旱年份,哈夏林区梯度生长弹性特征最显著,即中高海拔为强抵抗力和弱恢复力,而低海拔则呈相反态势,并出现生长衰退现象。中旱事件时不同海拔均为强抵抗力和较强的恢复力。高温年份低海拔呈现弱抵抗力和弱恢复力。在发生持续干旱时,不同海拔高度的树木生长均受到遏制,但低海拔衰退强度大于高海拔区域,高海拔区域树木对干旱的适应能力要强于中低海拔。  相似文献   
32.
2021年3月19日西藏比如MS 6.1地震发生在班戈—安多地区的安多盆地南缘断裂附近,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显示,本次地震为近东西走向断层产生正断兼走滑型错动的结果,与区域构造特征一致;截止至4月15日,地震序列跟踪发现,主震与余震震级差为1.4,主震释放能量占序列的98.96%,表明6.1级主震释放了此次地震序列的绝大...  相似文献   
33.
本文利用武汉站(30.54°N,114.37°E)2021年2月20日到3月20日的测高仪TEC(Total Electron Content)数据和基于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的TEC数据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得到更为准确的顶部电离层模型来计算测高仪的TEC参数.首先利用频高图度量的电离层参数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构建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另一种是利用foF2与VTEC的经验关系)计算TEC值,然后以GNSS-TEC为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选取出了一种相对较合适的方法以通过测高仪来计算TEC参数.结果表明利用foF2与VTEC(Vertic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的经验关系直接计算TEC参数的误差较大,而通过构造顶部电离层模型的方式,在选取较为合适的模型时,利用测高仪计算的TEC和GNSS-TEC是具有可比性的.本文研究发现,当顶部电离层模型采用系数为0.65的Chapman模型时,它相对于GNSS-TEC的误差值最小,当结合使用Epstein模型时,其偏差和波动将会有更好的表现.本文利用基于电离层顶部不...  相似文献   
34.
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运动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营口-潍坊断裂带在新生代时期对渤海湾盆地东部构造、沉积及油气成藏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和控制作用.依据大量实际地震资料,从剖面上识别出了花状构造、丝带效应、反转构造等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时期走滑活动的标志,在平面上识别出了4种组合构造样式,在此基础上,应用拉分盆地走滑量计算的理论模型,对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时期的走滑位移量进行了初步估算,认为营口-潍坊断裂带在新生代时期具右旋走滑活动特征,其主要走滑活动表现为3期,分别为始新世早期、渐新世早-中期和上新世晚期-第四纪,新生代累计右旋走滑位移量约为10~20 km.  相似文献   
35.
鸠摩罗什翻译了大量佛教经典,并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提出翻译理论——"味论",其主要特征为:注重简约、关照整体和语句通畅,以其代表译作《妙法莲华经》为轴心,通过与相关的竺法护译本的比较,认为:简约能使译文更精练,关照整体能保证前后译文的一致性,语句通畅能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36.
深入开展乡村地域土地利用变化和聚落发展规律的研究对于探究乡村地域系统优化、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延安市碾庄流域为例,基于ENVI和GIS等软件技术,结合Landsat卫星影像、马尔科夫链模型和实地调查,从土地利用转移与交换变化、建筑用地空间转移、社会响应等角度探讨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村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及对区域乡村发展转型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在一系列生态工程措施作用下,碾庄流域生态覆被发生明显改观,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坡耕地及稀疏生态用地转化为林地,其中,林地面积占比由32.34%(2009年)增加至50.88%(2018年);②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延安新城“边缘效应”的影响下,碾庄建设用地呈现向流域的东南和西南方向拓展的趋势,10 a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近75%;③ 在人类活动的主导作用下,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乡村正在朝着生态化和集约化的方向转型发展。研究结果有望为深入理解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和优化提供新参考。  相似文献   
37.
目的:建立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HPLC-Q-TOF-MS/MS)的安化黑茶抗氧化活性成分快速筛选和鉴别的方法,并对安化黑茶生茶及熟茶的抗氧化活性成分分别进行检测和分析。方法:采用Inertsil ODS-2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反相HPLC梯度洗脱法分离各主要成分,在负离子模式下,利用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对各主要活性成分进行检测;进而在安化黑茶生茶及熟茶乙酸乙酯及正丁醇部位分别加入适量1,1-二苯基-2-苦基苯肼(DPPH)作为实验组,避光室温反应30min后经液质联用分析,并与不加入DPPH的空白组物质进行比较,快速发现其活性成分;并采用对照品、文献比对、质谱裂解规律分析鉴定生茶、熟茶的抗氧化活性成分。结果:依据质谱裂解规律及文献检索,从安化黑茶生茶乙酸乙酯部位中共鉴定出32个抗氧化活性成分,从生茶正丁醇部位中共鉴定出28个抗氧化活性成分;从熟茶乙酸乙酯部位中共鉴定出31个抗氧化活性成分,从熟茶正丁醇部位中共鉴定出26个抗氧化活性成分。结论:利用DPPH-HPLC-Q-TOF-MS/MS技术快速筛选和鉴别安化黑茶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有效方法,为其质量控制及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8.
聚合CNN特征的遥感图像检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分辨率遥感图像检索中手工特征难以准确描述图像的问题,提出聚合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特征的方法来改进特征表达。首先,将预训练的CNN参数迁移到遥感图像,并针对不同尺寸的输入图像,提取表达局部信息的CNN特征;然后,对该CNN特征采用池化区域尺寸不同的均值池化和视觉词袋(bag of visual words,Bo VW) 2种聚合方法,分别得到池化特征和Bo VW特征;最后,将2种聚合特征用于遥感图像检索。实验结果表明:合理的输入图像尺寸能提高聚合特征的表达能力;当池化区域为特征图的60%~80%时,绝大多数池化特征的结果优于传统均值池化方法的结果;池化特征和Bo VW特征的最优平均归一化修改检索等级值比手工特征分别降低了27. 31%和21. 51%,因此,均值池化和Bo VW方法都能有效提高遥感图像的检索性能。  相似文献   
39.
文章以中国南岭成矿带花山-姑婆山地区为例,从研究遥感找矿标志入手,利用TM多光谱卫星遥感数据为信息源,通过断裂构造信息提取和矿化蚀变信息提取进行成矿预测,并探讨了花岗岩地区利用遥感找矿信息提取技术预测锡矿找矿远景区的方法.  相似文献   
40.
青海省团宝山花岗岩位于南祁连东段,侵位于古元古代化隆群中.为了解其侵位时代、岩体成因和产出构造环境,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测试方法对团宝山花岗岩岩体样品进行分析.获得其锆石U-Pb年龄为(776±8)Ma;该岩体SiO2、Al2O3和K2O含量较高,而FeOT、MgO和CaO含量较低,K2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