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34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根据2002年6月对小清河口及毗邻海域进行的一次大面调查资料,对叶绿素a、营养盐、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等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环境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没有明显的层化现象,各参数的垂直分布都比较均匀。各环境参数在河口内外的分布情况具有显著差异。河口内为高温、低盐、高营养盐、低溶解氧、高化...  相似文献   
52.
GDGT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油双烷基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GDGTs)是古菌和细菌等微生物细胞膜脂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类异戊二烯GDGTs和支链GDGTs两大类。类异戊二烯GDGTs主要来自海洋泉古菌,其分子中环结构的数目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描述类异戊二烯GDGTs相对分布的TEX86指标与表层海水温度(SST)和湖泊表面温度(LST)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可以用来重建长时间尺度,特别是地质历史高温时期的古海洋和古湖沼温度。支链GDGTs则主要来自土壤中的厌氧细菌,其分子中环数量和碳链中的甲基数目与大气温度和土壤pH相关,由此而建立的MBT/CBT指标可以通过对近海沉积物的研究反演流域气温的历史变化。将支链GDGTs和类异戊二烯GDGTs相结合而形成的BIT指标则可以用来解析近海沉积物中陆源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分布,与上述指标的结合可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GDGTs及其相关指标正在逐渐成为推动海洋和陆地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53.
从分粒级的角度研究大河河口颗粒有机碳的输送特征是深刻理解河口淡咸水混合过程中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关键。于2011年6月采集了长江口最大浑浊带附近盐度梯度下的表层悬浮颗粒物,采用水淘选方法对其按照水动力直径大小进行了分级分离,分析了这些颗粒物的有机碳含量、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颗粒物比表面积等参数,讨论了不同粒级颗粒物上有机碳的来源、分布和保存随盐度的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盐度的增加和粒径的增大,长江口最大浑浊带附近分级颗粒有机碳逐渐降低,颗粒有机碳含量主要集中在小于32μm的粒级。相对于长江干流,长江口颗粒有机碳含量偏低,可能归因于河口最大浑浊带附近特殊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如细颗粒物絮凝——沉降、微生物分解等。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三端元混合模型的计算表明长江口分级颗粒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河流和三角洲输入,海洋来源贡献较小,三者的平均贡献比例分别为40%、35%和25%。在河口盐度梯度的淡水端,不同粒级颗粒物上三角洲来源的有机碳比例均随着盐度升高而增加,而在咸水端,海源有机碳的贡献比例升高,尤其是在16-32μm粒级,最高达39%。32-63μm粒级的颗粒物单位比表面积有机碳含量均大于1.0mg/m~2,小于32μm的颗粒物单位比表面积有机碳含量均在0.4-1.0mg/m~2的范围之内,符合河流颗粒物的一般特点,同时也说明细颗粒物上的有机碳可能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解,不过相对于长江口表层沉积物,颗粒物单位比表面积有机碳含量普遍较高,表明这些颗粒有机碳在沉降过程中或沉积之后还要经历进一步的再矿化分解,初步的估算表明,长江所输送的陆源有机碳约71%会在沉积过程中损失掉。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大河河口不同粒级颗粒物在有机碳迁移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深化对高浊度河口有机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54.
四川省九龙县黑牛洞铜锌矿床为近期新发现的一个规模在中型以上的富铜锌矿床。文章在认识、总结该矿床基本地质特征基础上,重点讨论和确定了该矿床勘查类型主要参数。同时参照新规范确定黑牛洞富铜锌矿床勘查类型为第一勘查类型,佐证该矿床勘查阶段勘查工程间距的布置是合理的。这进一步表明近几年黑牛洞铜矿床地质普查和详查工作部署、勘查间距确定以及勘查资金的投入是符合科学依据,同时为后期矿床勘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相似文献   
55.
海洋沉积物中色素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沉积物中的光合色素包含着水体、沉积物中浮游和底栖植物以及微生物群落的丰富信息,能表征特定生物来源,在埋藏到沉积物甚至发生某些改变之后仍然保留其源信息,是一类重要的化学生物标志物.结合总有机碳、总氮等其他海洋地球化学参数,沉积色素可用来研究海洋浮游植物和光合细菌的群落组成和丰度,反演海洋初级生产、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及其历史趋势,指示水体和沉积物氧化还原条件,揭示海域气候条件等现状及其历史变化.沉积色素的研究,对于掌握海洋中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回溯古环境、古海洋、古生态以及古气候记录,制定合理的海洋管理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阐述了沉积物中色素的分类、来源、性质和分析方法,分析了色素在沉积物中的保存和变化规律,探讨总结了沉积色素作为化学生物标志物在海洋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6.
四川省九龙县黑牛洞铜锌矿床为一个产于前震旦系江浪变质核杂岩中的富铜矿床,受穹隆内发育的环状滑脱构造系统控制。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氢氧同位素等方面的研究,认为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深部,成矿热液是大气降水和变质水组成的混合流体。矿床的成矿时代为燕山期,矿床的形成与区域构造-岩浆热事件相对应。黑牛洞矿床为中高温变质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57.
形成于燕山期的黑牛洞铜矿分布在江浪变质核杂岩的伸展型韧性剪切带内,变基性火山岩附近矿化和蚀变强烈。伸展型韧性剪切带晚期具有张性或张扭性断裂叠加的构造特征。黑牛洞铜矿似属韧性剪切带型铜矿,其成矿物质具有多来源、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次、矿床具有多成因的特点,而最终使其成为富铜矿的重要控矿因素则是燕山期的伸展型韧性剪切作用及其晚期的脆性断裂叠加。建议找矿在伸展型韧性剪切带内,有变基性火山岩发育,矿化、蚀变显示良好,晚期叠加张性或张扭性断裂的有利地段展开。  相似文献   
58.
西藏江孜盆地的层序地层分析与沉积充填演化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在区域性盆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沙拉岗锑 (金 )矿区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分析,初步识别出Ⅰ类和Ⅱ类不同性质的层序界面,划分出 8个三级层序,包括 2个Ⅰ类层序和 6个Ⅱ类层序,所有层序均具有清晰的三分结构。将江孜盆地斜坡背景的沉积充填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相对陡的陆源斜坡阶段、相对平缓的陆源斜坡阶段、硅质海底扇阶段、陆源海底扇阶段  相似文献   
59.
西藏sedex型矿床赋矿盆地性质对成矿元素的制约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热”的掀起,极大地提高了西藏境内基础地学的研究水平和认识程度,为正确把握西藏喷流型及其它类型矿产资源的战略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甲马,沙拉岗矿区的矿床学研究,笔者认为它们都受“盆,相,位”的严格控制,具有喷流沉积的一般特征,属sedex属矿床的范畴。但二者之间却又存在元素组成,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和盆地性质不同。  相似文献   
60.
三江地区北段江达弧间盆地的沉积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达弧间盆地位于西藏东部的三江地区北段,现今被厚约 10 0 0 0m的三叠系所覆盖,三叠纪该区以海相沉积为主,并以巨厚浊积岩与频繁火山活动形成的钙碱性系列弧火山岩为特征。本文进行的盆地分析基于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层序地层学,通过精细沉积相与沉积相模式研究,在露头剖面上共识别出 10个三级层序界面和 10个三级层序,建立了三叠纪层序地层年代格架;二是沉降史分析,重建的构造沉降曲线上反映出两次抬升 (分别在 2 5 0Ma和2 35Ma)与二次明显的沉降,估算的沉积速率介于 87~ 5 37m/Ma。研究表明江达盆地演化可划分为 6个沉积充填序列,经过了早先的拉张加深和晚期挤压的充填变浅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