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5篇 |
免费 | 239篇 |
国内免费 | 20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6篇 |
大气科学 | 76篇 |
地球物理 | 112篇 |
地质学 | 555篇 |
海洋学 | 178篇 |
天文学 | 10篇 |
综合类 | 35篇 |
自然地理 | 11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32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44篇 |
2018年 | 36篇 |
2017年 | 28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38篇 |
2014年 | 46篇 |
2013年 | 28篇 |
2012年 | 37篇 |
2011年 | 37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48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52篇 |
2005年 | 31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34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5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关于泥河湾层划分对比的意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泥河湾位于河北省阳原县东部,是研究我国第四纪地层、古生物、古人类、新构造运动及古地理等学科的著名地区.关于泥河湾层的划分对比问题,是多学科研究工作中的基础性课题,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笔者近几年来在泥河湾地区,从事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工作,根据我们对一些较新资料的研究和分析,就地层划分对比问题,提出一点尝试性看法,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2.
43.
塔里木板块东北部柳园粗面玄武岩带:软流圈地幔减压熔融的产物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在塔里木东北部,甘肃省西部敦煌市柳园镇南侧,有一条近东西向展布的粗面玄武岩带,长度约150km,宽度达10km,厚度为1900m。这条粗面石玄武岩带属下二叠统哲斯群,岩浆喷发方式以裂隙式溢流为主,枕状构造特别发育。在玄武岩层间夹有很薄的酸性凝灰岩和沉凝灰岩层,属典型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按照岩石化学组成的 TAS 分类命名,主要岩石类型为玄武岩、夏威夷岩和橄榄粗安岩。主要造岩矿物为钠长石(Ab 91~100)和普通辉石。普通辉石斑晶、钠长石斑晶和部分基质中的钠长石具有中空结构,并被层状硅酸盐微晶充填。这些岩石基本属碱性玄武岩系列和过渡型系列,大部分属演化的岩浆。演化程度较低的样品具有轻稀土元素亏损型配分曲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具有 MORB 亲和性,ε_(Nd)(t)= 10.14~10.89。玄武质岩浆与陆壳物质之间有较轻的同化混染作用。普通辉石、铁钛氧化物的分离结晶作用是岩浆演化的主要机制。玄武质岩浆源区属于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发生于尖晶石稳定域,是软流圈地幔减压(上涌)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44.
45.
湘黔地区震旦纪菌藻硅质岩特征及形成机理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湘黔地区震旦纪菌藻硅质岩化学成分纯净,硅质矿物含量95%以上,几乎都为泥晶—微晶石英,石英结晶度平均为6.35。岩石具菌藻生物结构,以纹层状构造为主。其中丰富的菌藻生物化石,按形态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岩石属原生沉积成因,二氧化硅的聚沉一方面通过菌藻有机体的硅化作用,另一方面是菌藻生物化学作用引起微环境变化而导致二氧化硅的聚沉。 相似文献
46.
不同类型沉积物磁化率的比较研究和初步解释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沉积物的磁化率分析以被广泛应用在第四纪古气候研究中,不同类型沉积物磁化率的解释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选择了黄土、冲积物、湖积物、风沙堆积和南方红土等五种不同类型的沉积物,进行了磁化率的测试,粒度和孢粉分析,试图通过对沉积物磁化率和相关古环境指标的研究,对不同类型沉积物的磁化率予以对比并进行初步解释.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和湖泊沉积中磁化率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指示古气候的重要指标;河流沉积物和风沙沉积物的磁化率主要受粒度的影响;影响南方红土磁化率的因素十分复杂,其磁化率的解释比较困难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这一研究表明,鉴于不同沉积物磁化率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不同,因此在运用磁化率进行古环境解释时须持慎重态度. 相似文献
47.
双相多孔介质中体波传播特性影响参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修正的Biot理论,通过数值计算分别研究了3种体波(P1、P2、S波)的波速和衰减与固体颗粒压缩性、频率、孔隙率、流体黏滞系数、动力渗透系数等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P1、P2波的波速和衰减与固体颗粒压缩性之间近似呈线性变化关系,而S波则几乎保持不变,并通过定量比较发现,能否忽略固体颗粒压缩性的影响取决于固体骨架体变模量( )与固体颗粒体变模量( )的比值;(2)孔隙率对P1、S波波速的影响较为显著,并且预测当孔隙率接近于1.0时,P1、P2波之间发生相互转换;(3)3种体波的波速和衰减均随流体黏滞系数和动力渗透系数而变化,且在这两个参数下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反;(4)3种体波的波速和衰减均随频率的增大而增大,其中,频率对P2波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8.
选取1980年以来距新10号泉300km范围内的16次5级以上地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10号泉水化学参数在上述地震前后的全程时空扫描,初步总结出该泉水化学测项的前兆异常特征。(1)异常形态各异:硫化物为中期高值异常;氟离子以短期异常和中期异常为主;电导率基本上表现为中期高值异常;水汞以中期高值异常为主,个别地震前会出现临震高值异常;水氡为中期高值异常或年变畸变;甲烷则一般表现为高值中期异常,个别地震前也会在中期异常的基础上叠加大幅度临震异常;氦气为高值正异常。(2)映震对应率:硫化物为81.3%,氟离子为57.1%,电导率为31.3%,水汞为55.6%,水氡为18.8%,甲烷为46.7%,氦气为46.7%。 相似文献
49.
位于柴达木地块北缘构造带内欧龙布鲁克微陆块东缘的2个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含Cu-Ni的尕秀雅平东岩体和含Ti-Fe的红柳沟北岩体,前者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08.0±1.5Ma,属早泥盆世;后者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418.3±2.8Ma,属晚志留世。区域地质资料研究表明,东昆仑地区、柴北缘在晚志留世—晚泥盆世处于后造山伸展阶段,尕秀雅平东岩体和红柳沟北岩体正是拉张环境下幔源岩浆活动的产物。在东昆仑地区、柴北缘发现的铜镍矿床和铜镍矿点(除夏日哈木有争议外)基本都形成于晚志留世—晚泥盆世。结合区域成矿年代学研究,认为晚志留世—晚泥盆世期间,东昆仑造山带和祁连造山带之间的柴达木地块、欧龙布鲁克微陆块,以及位于这两大造山带内部的微型古陆块区,是形成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和钛铁氧化物矿床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50.
荔湾凹陷北与白云凹陷相邻,南与双峰盆地(南海西北次海盆)相接,发育于洋陆过渡边界,具有独特的结构构造特征。选取荔湾凹陷为研究对象,在3D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以断裂特征分析厘定凹陷性质、构造古地貌恢复解析凹陷结构,进而指出古地貌恢复和构造演化对油气勘探的影响。研究获得三方面的创新性认识:①荔湾凹陷为洋陆过渡壳上发育的断坳,断坳作用占主导地位;②32Ma的底辟作用将荔湾凹陷改造为“四洼三凸”的构造格局,恩平组沉积期凹陷北部是一个连通的洼陷;③恩平组沉积期连通洼陷的古地貌有利于三角洲(烃源岩)的发育,背斜型圈闭的定型受控于32Ma的底辟作用,是荔湾凹陷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