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81.
方念乔  刘豪  李琦  张维  丁旋 《地学前缘》2013,20(5):227-234
将南海碳酸盐沉积体系划归3类进行检验,特别着重于将浅海碳酸盐台地和远海钙质软泥的发育历史与南海晚渐新世以来的演化过程结合,指出碳酸盐沉积在晚渐新世、中新世、中新世末期以来3个地史时期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其中,中中新世正当南海扩张高峰,该时段构造气候条件为碳酸盐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好的发育基础。中新世晚期南海进入大规模区域沉降阶段,封闭性增强,使得浅海碳酸盐体系与深海碳酸盐体系同步发生严重衰退。  相似文献   
82.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环境监测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O2地质封存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举措,许多国家都开展了相关的工程项目或研究。环境监测作为验证场址在当前以及较长一段时间后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是工程实施的重要工作。对国内外CO2地质封存环境监测的相关工作以及项目所采用的监测技术进行总结,并利用监测选择工具MST得出中石化胜利油田CO2-EOR项目适用的监测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该项目背景监测的对象、技术和频率等框架,为项目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最后简略提出环境监测工作的方法和大纲。  相似文献   
83.
对羌塘盆地昂达尔错地区中侏罗统布曲组储集层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荧光观测、显微测温、测盐等系统测试分析,识别出两期流体包裹体。第一期流体包裹体主要分布在裂缝充填的方解石脉中。第二期流体包裹体分布在方解石晚期微裂隙中。通过对与烃类共生的盐水包裹体进行均一化温度测试,两期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布在64~198 ℃范围内,总体呈现出两个明显的温度峰区:80~130 ℃、130~180 ℃。分析认为,研究区存在两期规模较大的油气运移。第一期以成熟度较低的油气充注为主;第二期以高成熟度的油充注为主。结合研究区储层埋藏史得出,研究区主要的油气成藏期发生在距今100~156 Ma,即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84.
西昆仑上其汗地区火山岩的时代及归属一直存在争议。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法对该区火山岩中霏细岩进行了测年。阴极发光图像显示,锆石发育对称的生长震荡环带结构,Th/U大部分大于0.4,显示岩浆锆石的特征。测得火山岩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335±4.2) Ma,形成时代为石炭纪,可将其划为阿羌岩组。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该火山岩可能形成于裂谷环境。  相似文献   
85.
2008年5月12日MS8.0 汶川大地震的主要发震断层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本研究通过地震后的实地调查和地震前后高空间分辨率航空与卫星影像的解译,对映秀—北川断裂带北川段(擂鼓镇—曲山镇)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及相关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12汶川大地震沿映秀—北川断裂带产生的地表破裂带正穿过北川县城—曲山镇中心,并在曲山镇周围诱发了一系列大型滑坡和岩崩等地质灾害,致使北川县城遭到毁灭性破坏.野外考察表明北川段最大逆冲量和右旋走滑量都达8~10 m,这也是映秀—北川地表地震破裂带中位移量最大的地段.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曲山镇一带正是地震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改变的转换地带:曲山镇及其南西部断层倾向北西,呈现以逆冲为主兼右旋走滑的特征;在曲山镇北东断层倾向南东,表现为右旋走滑分量与垂直分量相当,走滑活动特征更明显.研究结果还表明,逆冲-走滑型(或斜向逆冲型)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直接影响地震地质灾害及其破坏程度,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断层NW盘(上盘)远远强于SE盘(下盘).地震断层的几何学特征与断层运动的应力及坡向的自由面之间相互作用,加强了滑坡、岩崩等地质灾害的破坏力.因此,汶川大地震为我们研究逆冲-走滑型同震地表破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地震地质灾害效应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86.
以四川盆地为例,通过分析沉积岩储藏系统中断层的发育特征和典型沉积岩断层形成前后岩石变形破坏过程的实验研究,探讨沉积岩层中小断层在油气田注水诱发地震中的作用及较大地震发生条件。首先,通过分析已有的有关四川盆地深部注水诱发地震活动情况的资料得到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认识:诱发地震的空间分布明显受已有断层或破裂的控制,有感地震尤其是可导致一定灾害的中强地震往往都是已有断层的重新活动所致。其次,结合石油地质资料及盆地边缘地区出露的一些未成熟小型断层的地质与构造特征观察分析,发现这些断层的存在具有普遍性而且是地下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进而,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四川盆地几个典型沉积岩样本进行了三轴压缩破坏实验。采用多通道宽动态高速声发射观测技术与三维X射线CT成像技术分析断层形成过程及形成后的几何特征和摩擦系数的变化。最后,通过融合各方面研究结果分析注水诱发地震的发生机制和模型,探讨了较大地震发生条件,为提升注水诱发地震评估能力和建立安全注水操作管理指南提供理论基础。该结果有助于理解为何四川盆地油气田注水诱发地震活动如此剧烈。主要的前三叠系沉积岩(包括白云岩、页岩及白云质灰岩)均具有较高的破坏强度和脆性变形破坏特征,使四川盆地油气储藏系统有条件保持较高的应力水平和在一定条件下导致地震性断层破坏。一般,一条尺度达到几km的断层便足以产生M5级别的中强地震。这些条件使得该区具有发生破坏性注水诱发地震的可能。有必要在对注水孔周围的破裂及断层构造的空间分布、尺度大小及力学性质特征有基本了解的条件下,通过注水数值模拟和监测注水诱发地震的时空演化,建立适当的统计模型实现诱发地震的统计评估和预测,指导注水操作而达到减少灾害性地震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87.
开展基于反射法的海底浅层沉积物声学原位测量方法研究,针对实际海洋环境中具有分层结构的沙或泥质沉积物,建立了具有粗糙界面的层状介质中球面波的三维反射模型,根据特点优化算法并建立海底沉积物特性参数快速反演方法,设计了海底浅层沉积物声学原位测量装置,该研究结果将为海底浅层沉积物快速实时原位精确观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8.
Web Service与地理信息互操作   总被引:37,自引:9,他引:28  
结合当今主流IT将互联网带入Web Service的趋势,以GIS工作者的视角剖析、审视这一发展趋势对GIS互操作的重要意义。文章在介绍Web Service的设计理念及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空间地理信息互操作技术的局限性,概括总结了Web Service在空间地理信息的共享、互操作和集成上的良好支持和适应性,指出Web Service是未来实现GIS互操作的最佳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9.
以济阳坳陷呈东油田北坡馆陶组河流缃砂岩为例,详细阐述了河流相砂体的沉积微机相研究方法,将研究区内的河流相砂体划分为曲流河,网状河和辫状河三种沉积相,并进一步划分为七类主要沉积微相。  相似文献   
90.
数字地球的体系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通过对地学空间信息研究背景及其内容的分析,认为数字地球是人类空间信息革命的序幕。并结合数字地球的关键技术,提出了数字地球的全球层、区域层以及国家层的实现模式。文章还对数字地球的应用领域展开了讨论,认为数字地球是人类下个世纪经济增长的关键,并是人类适居社区等建设的决策信息支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