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57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西藏纳木错—嘉黎断裂带是狮泉河-申扎-嘉黎结合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断裂带为区内的控岩控界断裂,具有规模大、切割深的特点,是西藏念青唐古拉山地区铜多金属成矿的重要导矿构造.断裂带西起纳木错,东至嘉黎县城以东,全长320km以上,沿该带及两侧分布有大量地化异常及大、中型矿床(点).通过对区内地、物、化、遥资料的综合研究,分...  相似文献   
92.
从同构造花岗岩体宏、微观变形特征入手,拟定出扎雪-门巴韧性剪切带内同构造花岗岩体的存在,并揭示出剪切带在空间上为一条近南北向逆冲推覆兼具左行走滑的斜冲型剪切带。同构造花岗岩体岩浆锆石LA-ICP-MSU-Pb年龄为(86.57±0.57)Ma,表明剪切带变形变质发生在晚白垩世,属冈底斯板块早、晚白垩世构造事件正反转后挤压体制下的初期产物。新特提斯闭合及洋壳俯冲所致的挤压构造环境导致晚白垩世冈底斯带普遍遭受区域变质作用,剪切带正是变形变质作用由南向北传递至该区减弱的表现,因此该变形年龄可能作为新特提斯闭合、洋壳俯冲作用延续到晚白垩世的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93.
2010年、20111年和2012年7月对北京翠湖湿地水环境进行跟踪调查与监测,评估湿地恢复之后翠湖湿地水环境的改善效果。恢复区水体pH值、总氮(TN)、总磷(TP)、电导率(EC)和溶解氧(DO)等指标在3年间都表现为下降趋势。其中,pH值从2010年的8.36降到2012年的7.44;TN从2010年的1.94 mg/L降到2012年的1.76 mg/L;TP从2010年的0.129 mg/L降到2012年的0.117 mg/L。说明翠湖湿地经过湿地恢复后,总氮(TN)、总磷(TP)去除效果明显,湿地水环境良好改善,水体自净能力得到加强。本研究可为湿地水环境恢复评估及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
95.
96.
1921—1990年我国气温序列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43  
唐国利  林学椿 《气象》1992,18(7):3-6
本文使用全国716个站点的月平均气温资料,约2.2×10~5个数据,得到了近70年来我国年、月平均气温序列。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我国气温变化特点。结果表明:40年代到60年代的降温,我国比北半球明显;80年代气温的上升趋势,北半球比我国强烈。  相似文献   
97.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地方性群发性骨骼生育疾病严重影响区域居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腹地部署了波密幅墨脱县幅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表明.大峡谷地区环境地球化学特征是生命元素Fe、P、Ca、Mg、Mn、Co、Zn偏低,Cu、Mo、Cr、V、Ni明显偏低,毒性元素Ba、Be、Sr、Li偏高,U、Th明显偏高.P/F、Sr/Ca、Ba/Ca比例失调。地方病的发生与环境地球化学质量低下有密切关系。大峡谷地区板块运动造成的大规模物质交换和特殊的地球化学景观是环境地球化学质量低下和地方病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98.
火烧对三江平原湿地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在三江平原腹地,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年火烧地段以及中国科学院三江生态实验站烧后一年地段,设置当年火烧、火烧后一年与未烧湿地对照区,用对比法分析了火烧对湿地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火烧会减少湿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火烧当年洪河保护区草根层与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下降尤为明显;火烧次年生态实验站火烧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仍低于未烧湿地。同时,伴随有机质的迅速分解与矿化,无论火烧当年还是次年,土壤草根层与腐殖质层全氮、全磷含量都较未烧湿地低,而全钾含量提高。火烧当年保护区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含量虽然降低,但速效氮、速效磷占全量的比例较未烧湿地高;草根层土壤内速效钾含量较未烧湿地高,占全量比例也较高,但在其他层次内未见提高。三江生态实验站内火烧后一年的土壤,除速效氮占全氮的比在腐殖质层及潜育层内仍高于未烧湿地外,其他速效养分含量占全量比值普遍低于未烧地。另外,火烧后湿地土壤的pH值略有升高。以上结果均在湿地草根层与腐殖质层表现明显,火烧对湿地土壤潜育层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
动应力-动应变关系作为反映路基填料土动力特性的重要参数,对其进行影响因素试验研究可为路基填料土的工程特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借助动三轴试验手段进行砾类土动应力-动应变关系影响因素研究,采用应力控制的加载方式进行加载,分析了试验压力、土样含水率、土样压实度、荷载作用频率和初始静偏应力等5种条件和砾类土动力特性的作用规律,并总结砾类土动应力-动应变关系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动三轴试验的围压为30 kPa、土样压实度为96%、含水率为最佳含水率7.5%时,其动应力-动应变关系曲线接近应力轴,砾类土的动强度大;荷载作用频率为1、2 Hz变化时以及小于10 kPa的初始静偏应力对砾类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影响较小;针对各影响因素下的动应力-动应变关系曲线,对其采用的双曲线模型拟合相关系数均大于0.96,说明该模型能够有效拟合其关系曲线;根据试验模型可知,试验中压力越大,参数ab值越小,同理,土样的压实度越大,ab值也越小。  相似文献   
100.
大地电磁测深中,观测结果常受静态效应的影响而发生畸变,增加了资料解释工作的难度。基于小波分析理论,提出使用Daubechies小波分解对有静态效应测点进行有效识别。建立含有静态体并镶嵌有高阻异常体的地垒模型,分别采用中值滤波方法、相位法和小波分析方法进行了静态效应的校正。结果表明:相位法校正结果不稳定,相对误差随频点起伏较大;中值滤波方法在高频段误差较大;基于多尺度小波分析校正方法比较稳定,误差基本不超过5%,能够有效的压制静态效应。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某区大地电磁(MT)实测数据进行了静态效应识别和校正,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