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00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51.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裂后异常沉降研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许多盆地都发现了裂后沉降异常,位于深水陆坡区的白云凹陷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采用盆模软件Temis Suite 2007对穿过白云凹陷的3条地震剖面进行回剥分析,观测其不同时间基底的垂向运动特征,并将其与MCKENZIE经典拉张模型计算的理论裂后沉降值进行对比,发现白云主凹中心的裂后异常沉降量最大超过2.6 km,白云南凹最大异常沉降量接近2 km,高于白云凹陷北部边缘的异常沉降。凹陷东部的裂后沉降作用强于凹陷西部。对沉降曲线的研究发现,白云凹陷在中中新世(16.5~10.5 Ma)期间有一段沉降明显加速的过程,白云南凹尤为明显,可能与南海扩张停止事件有关。白云凹陷发育了巨厚的沉积,并且呈韧性伸展状态,本文认为下地壳流可能是导致白云凹陷裂后异常沉降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52.
大西洋中脊Logatchev热液区的地球物理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勇  和转  吴招才  黎明碧 《海洋学报》2012,34(1):120-126
利用"大洋一号"首次环球科考获得的地球物理资料,通过对多波束地形和地磁异常的解译,对大西洋Logatchev热液区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Logatchev热液喷口位于裂谷东侧的滑塌体上,处于南北地磁正负高值异常中心之间的缓冲带上,新发现的磁异常区与热液喷口区具有相似的特征,推测为未来的热液矿区。区内南西西-北东东和北-南向断裂不仅控制了基底深度和隆坳结构,也控制了超基性岩和热源磁性层的分布,因此它的形成与交叉切割的拆离断层、超基性岩、海洋核杂岩和重力滑塌有关。  相似文献   
53.
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研究进展:从陆缘裂解到海底扩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处于印度—澳大利亚、欧亚和太平洋三大板块汇聚中心,地理位置独特,地质作用复杂,是研究大陆裂解—海底扩张过程以及大陆边缘动力学的天然地质实验室。通过总结近年来对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认为:①南海北部陆缘为非火山型被动陆缘,其东段虽有岩浆底侵活动,但其为海底扩张结束后的产物,南部陆缘未发现下地壳高速层,也为非火山型陆缘;②南海陆缘上下地壳的拉张因子存在差异,表明陆缘的张裂变形在纵向上并非是均一的,而具有随深度变化的特点;③南海海盆是通过2期扩张形成的,具有由NE向SW渐进式扩张的特点,其东侧表现为成熟的洋盆,而西侧保留了更多陆缘裂谷的特征;④南海海盆形成的动力学模型存在碰撞挤出模型和古南海拖曳模型2种争论,2种模型各有优缺点,需要今后进一步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54.
刘喜强  张辉  唐勇  刘云龙 《矿物学报》2019,39(4):403-411
对织金磷-稀土矿果化矿段中摩天冲、戈仲伍矿段中磷肥厂磷块岩进行岩相学研究,对磷块岩中石英、白云石矿物流体包裹体进行冷热台显微测温研究,结果表明,磷肥厂硅质磷块岩中胶磷矿主要以碎屑磷灰石形式存在,粒径50~200?m,以硅质胶结和白云石胶结为主;石英、白云石捕获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于87.5~127.8℃,盐度变化于12.31%~20.61%,计算的流体压力为5.54~8.02 MPa;而摩天冲白云质磷块岩中胶磷矿主要以是碎屑磷灰石形式存在,粒径变化于50~300?m范围,以白云石胶结为主;白云石捕获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于99.8~184.3℃范围,盐度变化于12.31~20.61 wt%,计算的流体压力变化于13.7~22.6 MPa。碎屑磷灰石胶结物以及流体均一温度和盐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指示果化矿段中摩天冲白云质磷块岩所揭示的热液体系很可能是热卤水与正常海水混合所致,而晚期不含NaCl的硅质热液对早期形成的白云质磷块岩的交代对戈仲伍矿段中磷肥厂硅质磷块岩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对大洋钻探计划1148A井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进行小波变换,不同尺度的小波系数反映出了原信号中的不同周期成分,相当于不同尺度的沉积旋回.根据小波系数,共识别出了3个超层序、8个层序和25个准层序组,其中的超层序和层序分界面均能较好的与前人通过其他资料所确定的地层界面相对应,而准层序组和短期基准面变化是前人通过测井外的其他资料所未能识别出的,反映出该方法划分层序更精细.  相似文献   
56.
中伊朗盆地形成和发展受特提斯洋张力以及阿拉伯板块和伊朗板块边缘聚力的复合控制, 其演化经历了基底裂谷(Z1)、被动边缘(Z2-T2)、裂谷盆地(T3)、弧后前陆(J-N11)、陆内坳陷—挤压改造(N12-Q)等不同阶段, 层序充填包括1个一级层序、3个二级层序, 显示明显的纵向叠加、横向复合的复式特点。作为中伊朗盆地弧后前陆演化阶段沉积产物, 库姆组层序充填总体呈现碳酸盐岩、火山岩-火山碎屑岩、陆源碎屑岩“混积”的特点。库姆组包括S1、S2、S3、S4 4个三级层序, 其充填演化经历了Chattian期、Aquitanian早期、Aquitanian晚期、Burdigalian期4次三级海平面变化事件, 最大海平面时期(mfs)位于Burdigalian早期。  相似文献   
57.
邓敏  程锦翔  唐勇  付国斌  王正和  冯伟明  李嵘 《地质论评》2024,70(2):2024020016-2024020016
准噶尔盆地东部石钱滩凹陷石炭系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之后发育一套连续稳定的碎屑岩沉积。笔者等通过XRD、主微量元素分析等手段针对其中的细粒沉积岩开展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其结果对恢复准东地区晚石炭世源区风化特征、古气候、判断其源岩性质及源区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巴山组—石钱滩组泥岩具有低石英含量特点,其中巴山组泥岩黏土含量稍高,而石钱滩组泥岩中长石含量高,两者黏土成份均为蒙脱石(>99%),反映了干燥、寒冷的气候特征且沉积介质长期为碱性;CIA结果显示巴山组—石钱滩组时期经历了中等—弱化学风化作用,并具有干湿交替气候变化特征;主微量元素及相关判别图解显示巴山组—石钱滩组泥岩的源岩多以偏中性的长英质火山岩为主,少量中基性及少量偏酸性的火山岩物源,并且多数为未分异的弧;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沉积物源区构造背景主要为大陆岛弧背景,结合石钱滩组碎屑锆石峰值年龄及主要物源区分析认为,野马泉地体与其南部的准噶尔地体东北缘于335 Ma左右开始由俯冲转变为碰撞造山。  相似文献   
58.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顶、底及其内部不整合广泛发育,其中中侏罗统下部西山窑组和上部头屯河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尤为清楚。它表现为区域性不整合,沉积间断时限达4~10 Ma,剥蚀厚度达100~340 m。该不整合“面”的结构由不整合面之上的砂岩、不整合面之下的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岩石组成,以砂岩-泥岩-砂岩的组合为主,平均厚度达70~90 m。依靠风化粘土层,不整合面之上头屯河组的砂岩形成了地层超覆圈闭,不整合面之下西山窑组的砂岩形成了地层削截不整合遮挡圈闭。油气勘探实践表明:该不整合面上、下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该不整合面的后期掀斜演变对油气聚集和调整再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9.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成藏演化的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是叠合盆地“多源多期”油气成藏的一个典型实例。本文通过对油气运聚过程中的“化石”记录——包裹体进行研究,采用储层游离烃和包裹体烃成分对比分析,有机包裹体光性特征鉴别,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地层埋藏-热史,以及有机包裹体红外光谱特征分析,确定了油气来源与成藏期次。再结合烃源岩生排烃史和构造发育史,恢复了复杂的油气成藏演化过程:①中晚二叠世,下二叠统佳木河组烃源油沿断裂和输导层运移至石炭系-二叠系圈闭中聚集;②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下二叠统风城组烃源油沿断裂、不整合和输导层运移,在二叠系-三叠系的各套储层中聚集;⑧早白垩世至今,佳木河组的天然气,以及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烃源油推动早期的原生油藏向上倾方向运聚。  相似文献   
60.
利用"RQV-快速内冷淬火"(或称之为"外加热冷封式")高温高压实验装置,实验研究了1kbar、800℃条件下12个REE+Y在富磷过铝质熔体/含水流体相间的分配,并利用EMP、LA-ICPMS和ICP-MS分析技术分别测定了实验初始物、实验产物玻璃中主要化学组成以及熔体相和流体相中REE含量。实验结果表明,REE元素(La,Nd,Sm,Eu,Gd,Tb,Dy,Ho,Er,Tm,Yb和Lu)在流体/熔体相间的分配系数(Dfluid/melt)在(0.1~19.9)×10-4范围,DfYluid/melt在(0.2~7.8)×10-4范围,指示REE和Y强烈趋向于在熔体中富集。REE在流体/熔体相间的分配系数(Dfluid/melt)与体系中P2O5含量变化呈近抛物线状分布,其最大值对应于残余熔体中w(P2O5)为1.44%处。REE在流体/熔体相间的分配系数(Dfluid/melt)随REE的原子序数增大而逐渐降低,构成右倾的平滑曲线,总体上显示出DLREE>DMREE>DHREE的趋势。Y与Ho在流体/熔体相间分配系数的比值(DY/DHo)约为1(0.91~1.28),不随体系中P2O5变化而变化的特征。上述特征表明熔体-流体作用不会导致Y-Ho及REE间的分异,因此,可推断熔体-流体作用过程不可能是过铝质岩浆体系中产生稀土"四重效应"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