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2篇
  免费   705篇
  国内免费   719篇
测绘学   453篇
大气科学   722篇
地球物理   759篇
地质学   2029篇
海洋学   505篇
天文学   77篇
综合类   270篇
自然地理   441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135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163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222篇
  2013年   167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97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71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156篇
  1998年   118篇
  1997年   163篇
  1996年   151篇
  1995年   126篇
  1994年   126篇
  1993年   116篇
  1992年   115篇
  1991年   97篇
  1990年   112篇
  1989年   72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6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10篇
  1959年   7篇
  195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紧扣福州"东扩南进、沿江面海"城市发展战略所面临的地质环境问题,2011~2014年开展了闽江口地区地质环境调查(福州城市地质调查)。通过开展全域不同比例尺的基础性地质调查及地铁沿线、应急水源地等11个专题调查,建立了福州市城市地质信息服务系统,项目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已成功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应用,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通过总结福州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意义,梳理主要成果的应用前景,同时也为使用者提供查阅便利,在全省城市地质调查的成果应用、拓展服务等方面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62.
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相比,在第六次评估报告(AR6)评估中,观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证据,特别是归因于人为影响的证据加强。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已影响到全球每个区域的许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随着未来全球变暖进一步加剧,预估极端热事件、强降水、农业生态干旱的强度和频次以及强台风(飓风)比例等将增加,越罕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其发生频率的增长百分比越大。这些结论再次凸显了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63.
以气温、降水格点数据为基础,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中国气候生产潜力(CPP),并从气候的角度估算了耕地上气候资源潜在可承载的人口数,以便增强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及气候资源最大人口支撑能力。结果表明:1961—2010年中国CPP总体呈突变性增加趋势,1987年为突变点,年最低、最高及平均值分别为689. 18、814. 56和744. 05 g·m-2·a-1。空间上呈现出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的带状分布,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华南大部,最高值达2103. 56 g·m-2·a-1;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最低值为39. 28 g·m-2·a-1。2001—2010年中国大部分地区CPP年平均值相对于1961—2010年多年平均值变化幅度不大,变化比例高的地区基本上分布于中国西、北部,其中增加的区域达82%,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新疆西部、西藏北部及青海大部,远大于缩减的区域(17%)。1995—2010年,基于公里网格的耕地气候潜在可承载人口为46—2180人·km-2,全国平均值最低的年份为1130人·km-2,对应的实际人口为0—49729人·km-2,全国平均值均不高于137人·km-2;全国实际总人口为11. 43—13. 04亿,耕地气候潜在可承载总人口为19. 72—20. 22亿,前后比值为58%—65%。这表明,中国耕地生产力未达到气候生产潜力,尚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实际人口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没有超出气候资源潜在可承载的最大人口,然而在少数省市(如生态环境脆弱的青海省以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及沿海地区)已超出。  相似文献   
164.
利用"中国干旱气象科学研究计划——我国北方干旱致灾过程及机理"的观测数据,分析塔中站、奈曼站、平凉站和锦州站2015年8—10月及定西站2016年8—10月地表能量通量变化特征。分析发现,不同下垫面辐射均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相对于向下短波辐射和向下长波辐射,不同下垫面反射辐射和向上长波辐射差异更加明显。塔中站反射辐射和向上长波辐射最大,锦州站和平凉站相对较小。净辐射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和总辐射相位一致,农田净辐射日峰值相对较大。地表反照率3个月平均从大到小依次为塔中站(0. 27)、定西站(0. 19)、锦州站(0. 16)、奈曼站(0. 15)和平凉站(0. 14)。各站点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均为单峰型,其中,奈曼站感热通量峰值最大(276 W·m~(-2)),平凉站潜热通量峰值最大。定西站和锦州站净辐射分配以感热通量为主,平凉站则以潜热通量为主。  相似文献   
165.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38个站点L波段探空观测、2016年7月加密探空观测和ERA-Interim边界层高度资料,对比分析了西北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变化特征。观测资料表明,在中国西北地区,08:00(北京时,下同)冬季边界层高度最高; 20:00春季边界层高度最高,边界层高度从西部到东部有显著降低的趋势。ERA-Interim资料基本能表现出边界层高度的区域分布,但相对于探空观测得到的边界层高度,除夏季20:00外,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边界层高度均偏低。全年平均而言,08:00(20:00)偏低160 m(170 m),其中在08:00(20:00),冬季(春季)偏低最显著。08:00边界层高度与低层稳定度、近地层温度和风速相关更加显著; 20:00边界层高度与低层稳定度和相对湿度相关更加显著。2016年7月加密观测资料对比表明,ERA-Interim资料的对流(中性)边界层高度显著偏高;低层稳定度、相对湿度偏小,风速偏大可能是造成边界层高度偏高的原因; ERA-Interim资料的稳定边界层高度偏低,与低层稳定度和近地层温度偏低相关,但其影响因素相对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66.
苏南典型区土壤基本性质的时空变化--以昆山市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昆山市为例对苏南典型区土壤基本性质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该区土壤酸化严重,土壤上层pH值的平均值由7.20下降到6.42,土壤上层pH值小于6.0的样点多达36.51%;土壤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土壤上层有机质含量平均值由31.4 g/kg下降到28.3 g/kg,小于20 g/kg的土壤样品由0.56%上升到11.11%;速效磷含量总体上呈现明显的升高趋势,平均值由6.4mg/kg上升到89.1 mg/kg;阳离子交换量(CEC)由19.3 cmol/kg下降为17.8 cmol/kg。(2)不同功能区、不同地貌区及不同剖面层次的土壤基本性质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变化。  相似文献   
167.
农业资源信息标准参考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全社会对农业资源信息共享的迫切需求,使农业资源信息标准化的工作在统一的框架下进行,借鉴国际地理信息标准制定的思路,初步提出了农业资源信息标准化的技术框架--农业资源信息标准参考模型。该标准参考模型是由指导标准、通用标准、专用标准和领域标准等三个部分组成。本文重点阐述了5个指导标准、4类通用标准的标准组成和要点,提出依据基础标准制定专用标准作为农业资源信息较低层次标准制定的重要原则与方法。农业资源信息标准参考模型对于以信息的积累与服务为主的行业信息标准化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8.
基于海滩地形动力学、遥感影像的风险预识别以及现场排查等方法,对西涌滨海旅游区海滩裂流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地形动力分析结果显示,西涌滨海旅游区泳场逐月平均沙滩类型大部分是沿岸沙坝和裂流沟槽交替的沙坝型(B),风险等级高;影像特征判断该沙滩属于沿岸沙坝和裂流沟槽交替的沙坝型(B)或者低潮位附近伴有冲流沙坝及裂...  相似文献   
169.
航空重力测量以飞机为载体对重力场数据进行采集.由于气流、飞行状态及机体自身振动等因素的影响,航空重力测量原始数据含有大量的噪声,信噪比高达上万级分之一,因此从原始测量数据中获取弱小重力信号成为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发展的一个技术难题.本文针对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将通用卡尔曼滤波公式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建立了航空重力异常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70.
基于珠三角六城市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数据,划分流动人口就业类型,从职业布局和多样化指数的角度比较了新生代、中生代和老一代三代流动人口职业结构差异,利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1)珠三角流动人口整体就业水平不高,就业结构在代际间分异明显。新生代在技术型就业和公司文员型就业上表现出优势,中生代在各行业就业相对均衡,老一代多被束缚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基础型部门;就业多样化水平随代际的升高而下降。2)代际就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方式存在共性和差异,共性因子为受教育程度、月薪水平和性别;外出务工时间正向影响新生代服务型和管理型就业,工作环境稳定的职业对已婚新生代更具吸引力,中生代对户籍和工作保障因子更为敏感。政府可从代际就业特征出发,为流动人口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针对就业市场中女性和农村户籍人口的弱势地位,为其提供就业引导,创造健康的就业环境,提高流动人口整体就业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